古代年龄称谓由小到大

如题所述

古代年龄称谓由小到大如下:

1、初度:指婴儿出生不久的时期。

2、孩提:指2~3岁的儿童。

3、垂髫:指3~8岁的儿童。

4、总角:指8~13岁的少年。

5、九龄:指9岁的儿童。

6、幼学:指10岁的儿童。

7、豆蔻之年:指女子13岁,男子15岁。

8、及笄:指女子15岁。

9、二八:指女子16岁。

10、加冠:指男子20岁。

11、而立之年:指男子30岁。

12、不惑之年:指男子40岁。

13、知命之年:指男子50岁。

14、耳顺之年、花甲:指60岁。

15、杖乡之年:指60岁。

16、古稀:指70岁。

17、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指70岁。

18、杖朝之年:指80岁。

19、耄耋之年:指80~90岁。

20、鲐背之年:指90岁。

21、期颐之年:指100岁。

简述古代年龄称谓的特点:

1、生理发展:很多年龄称谓与人的生理特征和发展阶段有关。例如,“垂髫”指的是儿童头发垂下的阶段,“豆蔻年华”则是指女子青春期刚开始的时期。

2、礼仪规范:古代中国非常注重礼仪,不同年龄段的个体在礼仪上有着不同的角色和行为规范。例如,“而立之年”意味着男子应该有所成就并能够自立。

3、文化寓意:年龄称谓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寓意。比如,“古稀”不仅指年龄,还带有对老年人智慧和经验的尊重。

4、历史传统:这些称谓很多源自古代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固定的表达方式,被历代传承和沿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