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走向幻灭的原因有:安史之乱,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唐末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
一、安史之乱,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唐朝历史上唐玄宗,是一个毁誉参半的皇帝,他是唐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一手将唐朝带到极盛,又亲手为唐朝由盛转衰留下伏笔,其为政后期的安史之乱,正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将领,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这次叛乱在历史上称为安史之乱。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两京陷落,明皇幸蜀,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遥奉唐玄宗为太上皇。唐玄宗即位后缔造全盛的开元盛世,就此结束了。虽然安史之乱最终平息,但是战争所带来的社会的混乱,藩镇割据,边疆不稳,使得唐朝越来越疲弱,大唐盛景不再了。
二、唐末藩镇割据
藩镇是唐朝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地方行政机构,它的存在,保障了中央王朝的生存,维持了庞大国家机器的运转。
但是,自唐末农民战争开始,藩镇的本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或在农民战争中保存实力,或借农民战争之机脱离唐廷自立,作为中央地方行政机构的藩镇已不复存在,变成了瓦解大唐统治的因素,最后甚至出现无藩不反的局面,为唐王朝敲响了丧钟。
到最后唐王室都为藩镇所控制,唐王室完全丧失了对藩镇的控制力,而藩镇成了唐王室的太上皇,朝政就此完全由藩镇控制,藩镇之间互相攻伐,唐王朝岌岌可危。
三、宦官专权
唐末加速唐王朝灭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宦官的专权。从唐德宗在位,宦官就取得了很大的权力。而后期宦祸之严重,甚至到了废立皇帝的地步,内忧外患,焉能不亡。
盛唐的史学介绍:
在文学上,盛唐是指从开元元年到天宝十四年的时代,共四十二年。在史学上是指唐朝从唐高宗继位的永徽元年到天宝十四载(650年——755年),共105年。
唐朝在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后,国力日渐兴盛。唐高宗秉承贞观遗风,开创了永徽之治的治世局面。这一局面在唐玄宗时达到鼎盛,后因安史之乱而衰落,但唐宪宗元和中兴使国势复振。这一时期政治开明,明贤辈出,藩镇割据还未表面化。
这时的唐朝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后盛唐成为尊颂唐王朝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