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大轮胎的品牌故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4

台湾的经济发展在1970年代开始有了长足的发展.以代工为主的劳力密集工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以家庭工厂为基础,一步一脚印地逐渐发展。透过贸易商接单的方式,以低廉的价格将一些外国厂商不符生产成本的产品包了下来,赚取些微的加工费,当然在这些本土的「黑手」老板省吃俭用之下,工厂也积少成多累积了可观的资本。这些资本部分用来当做产能的扩充、设备的替换和生产技术的更新,于是企业的规模也就日益建立,而形成了台湾众多的「中/小企业」。
可是观乎大多数的本土企业无论规模大小,大多仍停留于赚取加工血汗钱的地步,鲜有依赖营销手法及品牌的建立,而让自己的产品产生更高的附加价值,进而扩充公司的利润。台湾企业中不乏在产业中执业界制造的牛耳,譬如球鞋、自行车、凉椅、雨伞、轮胎、计算机、老人代步车等等,其地位已经到了可以主宰全球产业的进退。可是这些经营有成的公司,绝大多数没有发展品牌的策略,也很少投注资金来建立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充其量只知为人作嫁,而没有建立自主性。这样的公司只能称之为制造业而不是完整的企业。完整的企业应是对制造业、研发、营销、管理具有全面性发挥的公司。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说,谈到 「NIKE」、「ADIDAS」、「REEBOK」这些品牌,可以说世界上人尽皆知,但是除了股友之外,又有多少人知道台湾的鞋厂 「宝成」、「丰泰」等其实才是真正的制造者?同样的例子也可应用到自行车业,全球闻名的脚踏车品牌如「SCHWINN」、「SPECIALIZED」、「HARO」、「RALEIGH」等,又有多少人知道背后真正的台湾制造商呢?一个成功的公司,除了强化管理技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进产能、提升质量之外,品牌的建立以提高产品价值其实是增进企业利润的必要之道。
在了解营销的重要性之后,所有的企业人员就应该深人钻研其手法与精髓。营销之道千变万化各有巧妙,凭本身的资源、产品特性、市场区隔、消费差异而有不同的方式。但如果能活用各种媒介并运用灵活手腕,虽经费有限也不一定不能创造出成果。当培生出版公司送给我这本「On The Ball」的译本时,我确实被书中对运动界实力的剖析,以及宝贵的企业经营、营销经验所深深吸引并颇有同憾。
各位读者应该都知道,美国是全球实力最强大的运动王国,除了有广大的运动人口作基础之外,其运动制度、基础扎根(Grass Root)、媒体传播、体育设备均是全球最完善的。也因此造就了许多杰出的运动人才,在全球体坛上轻易执牛耳地位。而与运动体育有关系的国际知名公司NIKE、CALLAWAY、WILSON、SCHWINN TITLEIST、PRINCE等,单项组织如NBA(职业篮球联盟)、NFL (职业足球联盟)、NHL; (职业冰球联盟)、NASCAR(房车大赛联盟)、MLB(职棒大联盟)及PGA(职业高尔夫协会)等均在全球各项体育计划活动中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全球与运动有关的市场,据估计每年营业额直达二千亿美元之多,在这宏大的市场诱因下,这些公司或组织可以说无时不在思考如何以最佳的经营方式推陈出新,扩大其市场--- 球迷人数。他们不只在业界互相竞争,同时也与业外竞争,因为全球人口是一定的,所以单项运动为了扩充市场,也就必须和其它运动项目竞争,希望抢夺他们的观众以及这些观众观赏球赛的时间。也因为这些激烈的竞争,使得各公司或组织都很重视本身的经营,包括形象的维持、品牌的建立、顾客的服务、员工的关系以及危机的处理都是营运的重点,本书的两位作者戴维.卡特(David M. Carter)及戴伦.罗维尔(Darren Rovell)都是美国体育界的专业顾问及资深专栏作家.他们对于美国体育界知之甚深,对于过去几年各家公司及体育界的内情,以及多位著名运动明星所发生的大事,不管是成功或是失败的,都以很客观的态度叙述剖析其时空背景以及经营哲学。其中甚多决策者的智能与思考逻辑,的确可以提供许多企业领导人甚多借镜之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