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之一:7种“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你中招了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1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孝义为先,父母是伟大的,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而苏珊·福沃德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则简单直接地教会我们清晰、客观地去认识自己的家庭。

家,是爱与温暖的传递通道,也是恨与伤害的传递通道。但孝道让我们只看到前者,而否认后者的存在。于是,打着“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旗号,父母们就可以放肆地去伤害孩子,像自己的父母伤害自己一样,由此将恨与伤害传递下去。这个通道所带来的危害,有时远大于战争的破坏力,因为至亲之间的相互伤害容易让人丧失对人性的希望。

苏珊·福沃德认为,父母的负面行为模式持续存在,始终支配着孩子的生活,就是有毒父母。作者指出了七种典型的有毒家庭的行为模式:

一、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这类父母打着为子女好的名义,认为自己永远是正确的,构筑了一个完美父母的假象。“我为你好”背后,包含的很可能不是无微不至的关怀,而是极强的控制欲和主宰欲。

“我为你好”背后,包含的很可能不是无微不至的关怀,而是极强的控制欲和主宰欲。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周围那些口口声声“我为你好”的人,恰恰是最喜欢干预别人生活,强加自我意志给别人的人。

二、不称职的父母

这类父母对子女造成的负面影响,不易察觉且难以界定。他们的伤害方式不是打骂,而是疏忽。他们的子女就像没有父母似的,不被关爱,被剥夺了童年。

不称职的表现有两种。一种是父母不作为,让孩子过早的承担起家庭责任,比如照顾家人、承担所有家务等。另一种是父母只关心自己,对于孩子的成长、情绪不闻不问。不称职的父母会造成孩子失去自我价值感、情感难以健康发展。而那些集中精力与自己的身体和情感维护的家长向他们的孩子传递了一条明确的信息:你的感受无关紧要,只有我自己最重要。这些孩子大多无人陪伴,缺少关爱和照料,开始觉得自己不受重视——就好像他们根本就不存在。这些有毒的父母通过推卸责任,让孩子失去了积极角色的榜样,而没有了积极角色作为榜样,孩子的情感将难以健康发展。

作者认为,称职的父母必须履行5项基本职责:

1.满足孩子的基本物质需求。

2.保护孩子免受身体伤害。

3.保护孩子免受感情伤害。

4.满足孩子对爱、关怀和更深层次的情感需求。

5.在伦理道德方面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三、操控型父母

这类父母喜欢维持子女的无力感,希望子女离不开他们。如果总是得不到父母的鼓励去做、去尝试、去探索、去掌握以及去承担失败的风险,孩子就总会觉得无助和不满足。在焦虑、胆怯的父母的过度控制下,孩子也会变得焦虑和胆怯,很难成熟起来。

他们的操控分两种。一种是直接控制,简单直接,毫无掩饰的控制,经常包含威胁,恐吓和羞辱。比如:他们会说:按我说的做,否则我不会再理你!

另一种是巧妙控制,常见的“帮手型”父母。他们什么事都会安排好,让子女“需要”他们的帮助。操控型父母导致的结果,子女常出现两种情况:投降和叛逆。这两种选择都不利于心理上的解脱。尽管叛逆看起来似乎会促进心理的解脱,但事实上,选择叛逆和选择屈服一样,我们还是被父母牢牢地控制着。

四、酗酒型父母

酗酒型父母和吸毒型父母的孩子都有着相似的经历,对家庭的忠诚感和对秘密的羞耻感促使家庭成员极力伪装成一个“正常家庭”的样子。在这样家庭成长的孩子总是会被迫对自己的想法和感觉说谎,同时为了守护秘密,他往往不会与别人交朋友,这种孤独感只能使他在家族的泥淖中越陷越深。

受酗酒父母的影响,其子女至少有四分之一也会成为酗酒者,只是酗酒程度不同,而且,酗酒父母的子女很难信任他人,失去了对外界的信心。

五、身体虐待型父母

多数父母都会不时地产生想要打孩子的冲动,尤其是在孩子不停地哭泣、烦扰我们甚至挑战我们权威的时候,这种冲动便会异常强烈。有时候,与其说这种感觉是孩子的行为所致,倒不如说是来自于我们自身的疲惫、压力、焦虑或不快。多数人能够成功地克制打孩子的冲动,不幸的是,也有不少人无法如此自制。这类父母不能够克制对冲动的控制力,只要有负面情绪需要发泄,他们就会对孩子实施暴力。

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成年后的我们同别人交往并建立关系的基础。对于那些被父母虐待过的孩子而言,要重新获得信任感和安全感是很难的。体罚的威慑作用只是暂时的,但它所引起的孩子的愤怒情绪、复仇心理以及自我仇视却异常强烈。很明显,身体虐待所造成的心理、情感和身体伤害远远超出了其短暂的约束效果。

可悲的是,孩子的世界很小,不论家长如何暴力以对,对他们而言,家长仍然是获得爱和安慰的唯一来源。被虐待的孩子在整个童年时期都在寻找父爱或母爱,这种寻找将一直持续到他们成年以后。

六、语言虐待型父母

孩子应该拥有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权利——犯个错而已,又不是世界末日。这是他们尝试新事物并建立自信心的途径。有毒的父母强加给孩子的是无法企及的目标、不切实际的期望以及朝令夕改的规矩。他们期望孩子能成熟地面对这一切,可是这种成熟唯有通过生活阅历的积累来实现,孩子是做不到的。

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父母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所以,如果你无所不知的父母认定你是个坏孩子,那你就一定是。如果母亲常说“你真蠢”,那你就是蠢的。如果父亲常说“你真没用”,那你就一定没用。侮辱性的称呼,贬损的评价以及轻蔑的指责都会向孩子们传递非常糟糕的自我评价信息,并对他们将来的幸福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也会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七、性虐待型父母

存在比较严重的情感孤立、隐瞒、贫穷、压力大以及缺乏尊重等问题的家庭是乱伦现象滋生的温床。乱伦的受害者,即使是在非常年幼的时候也能明白这种事情是必须要保密的,他们之所以保持沉默,除了害怕自己再次受到伤害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使父母陷入麻烦并最终导致家庭解体。即使家庭的解体对孩子来说是最有利的结局,但他们仍会认定自己是家庭破裂的罪魁祸首。

每一个童年时遭受过性虐待的成年人都无法摆脱自己无能、无用、罪孽深重的感觉。

日本小说家伊坂幸太郎曾经说过,“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有毒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以上七种“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你中招了吗?作为父母,对照上述内容进行深刻的检查反思应该是很有必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