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的孩子有奶吃,能忍的成年人有饭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6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读音】huì kū de hái zi yǒu nǎi chī【解释】比喻提出多次要求或者要求强烈的单位或下属能得到更多的照顾。处世之中,以弱示人,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别人的同情心,从而让人对你格外恩惠。

婴儿时期的哭声能吸引母亲的注意力,尤其是双胞姐妹或兄弟,这一点更明显。一个哭得厉害,一个却不爱哭,爱哭的就会得到的爱抚多,吃的奶也多,更容易被人注意,而不爱哭的则相反。婴孩儿的哭是一种手段,一种招数,而成人在需要别人注意时方法也和婴儿大致相同,只不过,他把哭变成其他方式而已。

重点一:哭和忍

哭是诉求手段,成本最低,回报最高。用俗话说:上嘴巴一张,下嘴巴一闭。小孩子饿了又不会说话,就放声哇哇大哭,发出讯息,让母亲得到“孩子饿了”这一信息,从而开始哺乳,填饱肚腹。轻轻松松就将问题抛给别人,不管不顾等待目的达成。

忍就痛苦的多了,压制欲望忍受折磨,不断消磨意志,在反复中煎熬。半夜饿到睡不着觉,在床上翻来翻去折腾困意全无,泡面饼干就在手边,要压制住饿意,不能在这个时候吃。

一是为了身体健康,夜晚人体各功能器官工作已进入微弱甚至休眠状态,正常晚餐的食物需要五个小时才能被完全消化,过晚进食,增加胃部功能的运行时间,长久以往胃得不到足够休息,会引发一系列生理问题。

二是为了身体美妙,过晚进食胃部不能完全消化多余食物,多余的热量被储存进身体内部,日积月累会造成皮下脂肪堆积过多,从而引发肥胖问题。只好强忍着绞腹的饿意,抱着明天一早起来就能吃饱的幻象中睡去。

坚持运动也很累,不管是跑步也好,打球也好,瑜伽也好,都有身体疲惫期,都有心理厌倦期。设置理性休整期,放肆去浪费去颓废,到了时间点,收好心继续向前进。

生病了要打针吃药,打针是痛的,吃药是苦的,为了身体不得不忍受,这是无奈。

一种忍耐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而克制,一种忍耐是在不得已情况下不得不被动承受。

重点二:孩子和成年人

并不只是孩子才会哭,女人也会,男人也会;年轻人也会,老年人也会。在某种条件下,人在脆弱无助的时候才会通过哭泣来释放压力,调整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哭泣的人是弱势状态。

有些人声称自己极其悲惨的遭遇,在所需的场合向人道出。一是家庭状况复杂多变,二是后天经历艰辛劳苦,以此利用心理上的同情和压迫感博取他人的同情心,从而达到目的。

小孩子才追着要吃糖躲着不吃药,偶尔甜蜜一下嘴巴无碍,长期大量吃糖牙齿会长蛀牙。

病房内也有类似这一点的理论,“你不闹医生护士不会把你当回事,只有你不断提出要求才会得到全面照顾。”

于是很多病人一进病房,家属就开始频繁找医生找护士。“医生你来看看他现在身体状况如何?”“护士你来看看这里怎么鼓了个包?”“医生怎么这个药这么贵,干什么使的?”“护士你帮我看着一下,我下去吃个饭。”

一次又一次,循环往复,当然,医生护士都来了,态度脸色看起来也无异,这是职责所在。于是家属得意洋洋向周围安安静静的其它家属炫耀,“你看,我就说了嘛你不去找他他们是不会主动照顾的这么好的!”打针换药,日常监管就是医护人员的基本工作,我不觉得你不去所谓的“闹”就会少了少打一瓶药少量测一次日常指标。

这是在特殊环境内,不具有代表性。在别处,情况大不一样。双方合作,处在平等状态,可以选择合作也可以拒绝。一味的用“闹”的方式去索求扩大利益,全然不顾合作方的合理利益,并且毫无章法只是浅薄以“我是弱者”作为武器,你弱你有理?

重点三:奶和饭  灌输和咀嚼

喝奶是被动接受,吃饭是主动寻觅。喝奶咕嘟咕嘟往里灌,吃饭还要咀嚼才能吞咽,一是流食,一是固体食物。

这点和教育理念不谋而合,灌输式教育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灌输式又叫”填鸭式教育”。“填鸭”意思是指鸭子在饲养的过程中养鸭人用含糖量高的柱状饲料塞进鸭子嘴里使其快速增肥,讲究的是分数和效率。自主式讲的是独立思考,不光满足于“知其然”,更溯源去追寻其“所以然”。

重点四:接受对象

现在职场又反转流行“会发声的人更快升职加薪”。如果你只知道埋头苦干,都不会去说,领导是不会知道你到底做出了哪些成绩。反而那些做了点事就喜欢到处去宣扬的人,能够让大家,特别是让领导知道他是做了事情的。这倒不是说要做了点事就到处去说,可是现在社会就是这样,你不讲就得不到承认,所以还是要多“哭”才是。大概这就是这一点在职场论。

但会哭的孩子也有风险,吃奶时你不吃亏,但对未来职业规划不一定都是得利者。很多安安静静的孩子,家长也是很喜欢的。

在至亲面前,他们是能够容忍你的一切,不管是对是错是好是坏,他们永远在迁就永远在让步。

那么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对非亲密关系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