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魏忠贤还没死,人们就为他立了数十座祠堂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9

鱼羊史记 . 看新鲜的 历史

撰文:梦貘貘


《山海经·北山经》说,发鸠山上有一种禽鸟,外形看上去像一般的乌鸦,但是仔细分辨,就会发现它的脑袋是杂色的,嘴巴是白色的,脚爪是红色的。因为它的鸣叫声听上去好像在呼唤“精卫”,所以人们就以这两个字来称呼它。


精卫原来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那一年,女娃到东海边游玩,不小心淹死在海里。虽然她的身体没有返回岸边,她的灵魂却凝聚成一只精卫鸟,每天不停地衔着树枝和小石子,发誓要把东海填平。


大概从原始 社会 开始,我们的祖先就相信,即使我们的个体死亡了,躯体已经消失,灵魂也是不灭的。祖先为了让这些游魂安定下来,于是用坟墓来幽闭它们。


可是,总有些灵魂强大到能够冲破阻碍,从而为祸人间。据说孔子当年都感叹过:“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精气交合则万物产生,灵魂游离而变化不定。引自《易·系辞》)


为了趋利避害,我们的祖先便造出了庙,将逝者供入庙中,定期献上三牲,祈求先辈为自己消灾降福。


宗周时期,从天子到士族各个阶层都设有祖庙: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二庙,庶人无庙。


#01 .


《诗经·甘棠》曰:“蔽芾(fèi)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bá)。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棠梨树郁郁葱葱,不用修剪不用砍伐,这里曾经是召伯居住的草舍。棠梨树郁郁葱葱,不用修整不用毁坏,这里曾经是召伯休息的处所。棠梨树郁郁葱葱,不用剪切不用折断,这里曾经是召伯停歇的位置。)


《甘棠》是一首赞美召公的诗篇,诗中提及的“召伯”指的是召公奭(shì)。 《史记·燕召公世家》云:“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


后世的学者有感于召公的德政,因此将地方百姓为官员建立祠堂的纪念行为称为“寄(致)甘棠之思”。


清代学者赵翼撰《陔余丛考·生祠》考据:“官吏有遗爱,既没而民为之立祠者,盖自文翁、朱邑始。”文翁和朱邑两位官员去世之后,当地的民众自发地为他们立祠,这些都记录在相关的史册中。


《汉书·循吏传》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朱邑字仲卿,……邑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我桐乡。后世子孙奉尝我,不如桐乡民。’及死,其子葬之桐乡西郭外,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岁时祠祭,至今不绝。”


除了文翁、朱邑之外,东汉初年的零陵太守周嘉、洛阳令王涣、桂阳太守许荆都因为在地方上治理有方而受到民众的爱戴,“皆死后立祠者也”。



#02 .


有意思的是,本是源于祖先崇拜的立庙祭祀活动,在后期竟发展成为活人立庙,这是所谓的立“生祠”。 “生祠”就是民众感念地方官员的功德,于是在其活着的时候建立祠庙。


《庄子·杂篇·庚桑楚》载,老聃有个叫庚桑楚的徒弟,住在鲁国的畏垒山上,在他治理当地的三年间,粮食获得了丰收,畏垒山的乡民们打算为他设立一个神位来祝颂他的美德。赵翼认为这便是“生祠”的萌芽。


《史记·万石君传》中介绍,汉武帝时期,石庆在担任齐相时,齐国本地人为他建了一座“石相祠”。 赵翼认为石相祠是“生祠”的滥觞,我国当代著名的 历史 学家朱维铮教授则认为,公元前三世纪末,流氓出身的汉高祖刘邦立黑帝祠,便已经开启了活人像死者一样立祠受祭的先例。(《三百六十年前的“造神”戏》)


《史记·封禅书》云:“二年,东击项籍而还入关,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高祖曰:‘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说。于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


腿上长有七十二颗黑痣的汉高祖刘邦,相传是其母蛟龙缠身而生,多年来,他也一直想给自己找个合适的“帝设”。 跟着他进入咸阳的人除了白、青、黄、赤帝之外,不清楚还有一帝是谁,刘邦琢磨了一番,趁机说道:“我知道了,原来是等着我来凑成五帝。”须臾功夫,他就给自己封了神、立了祠。


《新唐书·狄仁杰传》记载,长寿元年(公元692年)狄仁杰受来俊臣构陷,被贬为彭泽令,当地人为他建了生祠。后来他迁往魏州任刺史,魏州百姓又为他立了生祠。按《资治通鉴》载,狄仁杰的儿子狄景晖担任魏州司功参军,因为贪婪残暴,为害一方,于是当地的老百姓捣毁了狄仁杰的祠堂。



#03 .


狄梁公活着的时候拥有两座生祠,已经是个风光霁月般的人物了,可是到了明朝末期,全国各地为一个人竟为了一个人筹建了几十座生祠。 这位被人顶礼膜拜到如此地步的人物就是当时阉党的首领——魏忠贤。


魏忠贤,河北沧州肃宁县人,“少无赖,与群恶少博,少胜,为所苦,恚而自宫”。他改名为李进忠,进宫当了一名太监。


其实,这种说法有待商榷,与魏忠贤同时期的太监刘若愚撰写的明宫廷杂史《酌中志》中记载,“魏忠贤原名李进忠,直棣宁肃县亡赖子也。父魏志敏,母刘氏,妻冯氏,生女魏氏嫁杨六奇者是也。贤无子,家贫自宫,妻改适他方,人不存。”


明朝末期,许多生活无着的贫苦人家,在走投无路的状况下常常把自家的儿子或者自己阉割了,以便能够进宫混个温饱。 据刘若愚介绍,当时由于私自阉割的人员大大超出了宫廷的实际需要,许多落选的阉人(俗称“无名白”)只好到京城附设了沐浴堂子的寺院里以为太监们搓澡维生。


魏忠贤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入宫,此时的他已经21岁了,是个文盲,因年龄过大也没有机会进入内书堂学习,所以“人多以傻子称之”。有一次,他得罪了四川税监邱乘云,被其锁在空房中,绝食三天,差点活活饿死。


后来,太子宫中的王才人缺少一个管理伙食的宫人,魏忠贤在朋友的帮助下领了这个职务。 王才人刚生下一位皇子,魏忠贤便兼职照顾婴儿,而这个婴儿就是后来的天启皇帝朱由校。这成了他此生转运的契机。


公元1620年9月,朱由校即位为帝。当年年底,已经52岁的魏忠贤升任为司礼监秉笔太监,由此踏入内廷高层的行列。


所谓“秉笔太监”,就是代替皇帝批阅文件,并负责在奏章上批红答复,这项工作需要太监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大字不识的魏忠贤算是个异数吧。



#04 .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闰六月,浙江巡抚潘汝桢首先上奏朝廷请求在西湖边给魏忠贤建立一座生祠,称其“心勤体国,念切恤民”,当地的百姓“莫不途歌巷舞,欣欣相告,戴德无穷”。


熹宗朱由校欣然应诺,并亲自赐名“普德”祠。 随着潘汝祯的倡议,各地的官僚匆忙跟进,一时之间,为魏忠贤建立的生祠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遍地开花。据专家统计,短短一年的时间,魏忠贤的生祠数量就有70座(一说有92座)之多。


《明史·阉党传》对此进行了细致的描述:1626年十月,孝陵卫指挥李之才在南京建先造祠庙。


第二年正月同时落成的生祠就有三座,分别为宣大总督张朴、宣府巡抚秦士文、宣大巡按张素养在宣府和大同建成的两座以及应天巡抚毛一鹭、巡按王珙在虎丘建立的一座。


二月份,阎鸣泰与顺天巡抚刘诏、巡按倪文焕在景忠山开建生祠。同期开建的还有宣大总督张朴、大同巡抚王点、巡按张素养在大同的第二座生祠。


三月份,阎鸣泰又与刘诏、倪文焕以及巡按御史梁梦环等四人分别在西协密云丫髻山、昌平和通州督工建造三座新的生祠。同月,太仆寺卿何宗圣在房山建祠庙。


四月份,由阎鸣泰牵头,巡抚袁崇焕筹划在宁前建祠庙。同时,宣大总督张朴、山西巡抚曹尔祯、巡按刘弘光于五台山上建祠庙……


据称,每一座生祠的建造费用,多的几十万,少的也有数万两。为此官员们除了侵吞国家财政收入之外,还将脏手伸向了民众的腰包。


生祠建造需要大量用地,因此树林被人乱砍乱伐。开封府为了建造生祠,一下子就毁掉了民房二千多间。


北京城里城外,数十里的距离间就建成了多座祠庙,密集得可以相互望见。有一座建在内城东街的生祠,甚至占用了皇帝的专用御道。


右副都御史朱童蒙在延绥建造的生祠,屋顶超规格选用了皇家才允许使用的琉璃瓦。 这座生祠还在建造时,朱童蒙突遇母丧,但是他忍着悲痛坚持日夜守在工地上,连服丧的事情都撇在了一边。


蓟州有一座生祠,里面供奉的神像不仅镀上了金而且戴上了皇帝专用的冕旒。


比这些更离谱的事情发生了,天启七年四月,有一位国子监生员名叫陆万龄,他竟然上疏提议:在国子监的西侧建立一座魏忠贤的生祠,以魏忠贤配祀孔子、以魏父配祀孔子之父。


就在魏忠贤集团沉浸在造神运动时,天启七年的八月,熹宗朱由校突然驾崩,信王朱由检成为新一代的天子。


不久,国子监司业朱三俊弹劾监生员陆万龄、曹代请求建生祠的建议纯粹是信口雌黄。崇祯帝对此马上作出了批复:“下陆、曹于狱”。


魏忠贤似乎嗅到了危险,他正在惶恐间,不料江西某位政治敏感度为零的官员,又送上了一份请旨报告,恳请朝廷允许自己在当地兴建一座“隆德祠”以歌颂魏忠贤的功勋。 魏忠贤当天就进呈了一道言语恳切的奏章,提出将建造生祠的钱解送到辽东充为军饷。崇祯同意了。


虽然他的头低下了,但是崇祯皇帝并不打算放过他。十一月初一日,崇祯下诏:“魏忠贤押发凤阳看守皇陵”, 从帝国最顶级的宦官首领降到最末等的司香,魏忠贤的内心无法承受这个落差,于是在发配的路上自杀身亡。


在他的身后,那些熠熠生辉的祠庙都被定性为“逆祠”,一座座被人拆毁变卖。声势浩大的一场造神的闹剧,终是以最不堪的方式落下了帷幕。


鱼羊史记 这是一个怎么看都好看的公众号

推荐阅读:

世人只知和珅贪,无人识得乾隆局

袁崇焕被凌迟达3000余刀却一声未吭,他真的死得冤吗

婚后半年生子,一条裙子价值一亿,脑袋被砍下悬于竿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