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鲁迅的这句诗:未必英雄真本色,何曾儿女不英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5

这句诗的意思是,无情无爱的人并不一定就是真正的英雄豪杰,对孩子心存怜爱的人,又何尝不是大丈夫了。

这句话出自鲁迅的《答客诮》这一首诗,从这首诗的题目不难看出,鲁迅写这首诗是为了回应他人的讥诮!当时鲁迅因为爱护其子,而成为他人攻击的矛头,称他是溺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发出了这句强有力的雄辩,有力的回击了当时那些抽象玩弄有情、无情,这类概念,自我标榜英雄豪杰的无耻行径。

一、从艺术手法上看

这句诗作为全诗的开篇,并没有任何情景的铺垫,也没有去叙述事情原委,上来直接表明观点和立场,直抒胸臆。连用未必和如何不,一个否定一个反问,强力地回击了他人的攻击,气势十足,并且哲理性极强,让人感觉就像刀剑利器一样,十分具有攻击力。

二、从情感上来看

正如鲁迅在这句诗中所言,那些提出无情论调的人,未必就是真的豪杰,爱子更是人之常情。老虎虽然凶猛,为万兽之王,但也知道呵护幼崽。真正的大丈夫,又未尝不是能够将这种对子女的疼爱推而广之,惠及他人的人?站在我们今天的立场上来看,显然鲁迅的做法,更符合我们对英雄,对大丈夫的定义。

三、从现实意义上看

即便在今天,鲁迅所批判,所讽刺的这种现象依然存在。不论在哪一个时代,都有这样一些人,认为你既然是英雄,既然是大人物,就理所应当为社会做贡献,忽视家人,把别人放在自己前面,把别人的孩子放在自己的孩子之前,认为别人顾及家庭,顾及子女就是感情用事,不是大丈夫所为。这些都是一种道德绑架。英雄之所以是英雄,是因为他对自我有着超乎常人的要求和标准,而并非泯灭人性,冷酷无情。

身为父母,如果连子女都不爱,又如何指望他能爱别人?身为子女,如果连父母都不孝顺,又如何指望以后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只有让这种爱和善良在彼此之间传递,用同理心将人与人相连,人们的幸福指数才会更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