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祖国战争-莫斯科保卫战的奥泽洛夫与苏联全景式战争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1

喜欢前苏联电影和喜欢战争电影的影迷们应该很熟悉尤里奥泽洛夫这个名字,也更应该熟悉《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大血战》和《解放》这3部前苏联战争电影的经典。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三部电影的排列应该是上面这个样,但是如果按照影片拍摄时间,就应该是《解放》(1972-1973年)、《莫斯科保卫战》(1984-1985年)和《斯大林格勒大血战》(1988年)。在前苏联拍摄的多部全景式战争片中,以尤里奥泽洛夫任总导演的卫国战争三部曲最为有价值,三部曲的剧情从1940德国策划进攻苏联开始,到1945.5.2.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德国正式投降结束,对这个三部曲的定义是全景史诗:既完整的记录了苏德战场的全部过程,细致描述了几个关键的重要战役,并再现了这一时期在苏德战场以外的相关重大历史事件,如德国入侵波兰、墨索里尼被软禁、希特勒成功营救墨索里尼、美英苏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等。
在三部曲中,《莫斯科保卫战》既不失全景史诗的壮观,又有很多耐人寻味的细节,战争场面写实,人物刻画真实,例如,斯大林竟然在正式场合说参谋部总长-朱可夫胡说八道,姑且不说谁在胡说,作为最高统帅竟能如此语出惊人,让人感到斯大林这个人物的蛮横性格,有关他的大清洗、独裁等也就不难理解了;说到战争场面写实,《莫斯科保卫战》中的坦克、飞机等武器装备都是如实的还原原物,具体拍摄战争场面时,又多采用中、远景,甚至是航拍的长镜头,如果是运用CG技术倒没什么,而这一切都是真实的。论场面之大,《解放》最壮观,最符合全景史诗的定义,但是在细节方面要逊色于《莫斯科保卫战》,不是说《解放》没有细节刻画,而是感觉《解放》的细节还带有一些政治色彩,这也和影片拍摄于勃列日涅夫时代有很大关系,不如《莫斯科保卫战》的真实可信,但是从场面的宏大来看,没有哪部二战电影可以超越其左右。有美国华纳参与拍摄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战》由于受战争规模限制,场面不及《解放》和《莫斯科保卫战》,但是,影片拍摄于1988年,正值苏联解体前夕,一些传统的、固有的、政治上束缚电影创作的东西也许更少,又有华纳的介入,这一东西混血的作品倒是还原被神化或者被妖魔化的历史人物于本尊的最成功作品,例如影片里就初次披露了赫鲁晓夫的儿子因醉酒击毙了苏联红军士兵而险些受到军法审判的情节。
卫国战争三部曲自然特点突出,详细记录与战争有关的一切,是全景式的,并不突出个体的人的感受,这也是电影的背景造就了电影的成功——二战中最宏大的战场是苏德战场;另外和导演的个人经历有直接关系,奥泽洛夫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亲历整个二战,参加过莫斯科保卫战,24岁就获得少校军衔,而奥泽洛夫又很好的发挥了前苏联二战电影独有的特点和优势,换句话说,这样的三部曲也许只有在前苏联才能拍的如此成功。
除了卫国战争三部曲,奥泽洛夫在1977年还拍摄过一部4集6个半小时的电影《自由战士》,这部影片可以看作是对于《解放》在细节上的一个补充,影片主要讲述在2战后期,东欧各国开展抵抗运动的全过程。尤其是重点描写了南斯拉夫、保加利亚、捷克等国家开展抵抗运动的过程,影片除了斯大林、朱可夫、希特勒等大家经常在战争电影里看到的形象之外,还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季米特洛夫、铁托等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们率领军队打击德国侵略者的场面。从影片片头引用的勃列日涅夫语录人们就可以推断出影片是铁幕时期的产物,尽管影片描写了东欧国家人民反抗德国法西斯的壮举,但是影片还是在突出苏联在这些国家开展抵抗运动时起到的作用,按照影片所讲述的情况,完全是斯大林一手策划了东欧各国开展抵抗运动。《自由战士》没有什么大的战争场面,所以通常都没有把它归类为战争片,也没有几个中国观众知道这部影片,但是作为奥泽洛夫作品,本片应该有它的历史价值和地位的。
在苏联解体之后,奥泽洛夫还充分的把剩余价值利用了一把,他把他拍摄的《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大血战》和《解放》这“卫国战争三部曲”按照历史事件的顺序,添加了很多文献记录片,重新剪辑成一部名为《世纪的悲剧》的24集电视电影,这部电视电影也在国内许多电视台播映过。
看前苏联二战电影,除了能感受和好莱坞电影完全不同的战场气氛之外,还能从一个侧面看到苏联由铁幕向解体的演变过程。1949年制作的《攻克柏林》中,对战争的细节、主要的功臣只字带过,在2个半小时的电影中更多的是描写工农兵的成长历程和斯大林的光辉形象,标榜是战争片,实质是没有价值的政治宣传片。1959年的《士兵之歌》和1970年的《解放》,才真正算是战争电影,不过前者避开了正面的战场,后者则还有一些被束缚的迹象。到了1984年的《莫斯科保卫战》,才看到了基本解脱束缚的创作,斯大林的形象不再绝对光辉,倒是不时的显露出独断、专横,在本片之前斯大林一直是穿高调的白色军礼服出现,形象总是高大丰满,鲜亮,而在《莫》中则是普通的军黄色套装,脸部也消瘦憔悴了,立马去掉了光环。从不同时期电影对斯大林这一人物的形象塑造,可以看出一些前苏联由铁幕向解体演变过程的痕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