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的故事的序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3

魏书生不是一般的教育家
1983年11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三次年会”在北京召开。在与会者中,有叶圣陶、吕叔湘、苏灵阳、白介夫等声名显赫的教育权威,也有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教育专家,还有香港地区的特邀代表,共约百人。
年仅33岁的魏书生,有幸出席了这次群贤毕至的教育盛会。当时,他是辽宁省盘山县第三中学的语文教师。虽然他已经获得了辽宁省教育厅授予的“先进班主任”称号、辽宁省政府授予的“劳动模范”称号、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授予的“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个人”称号,但仍然还是个不惹人注目的基层小字辈。
可是,当会议进行到第三天的时候,魏书生在小组讨论会上仅仅10分钟的即席发言,却引起了中国教育界的刮目相看。
魏书生讲的是德育问题。尽管这似乎是一个又老又旧的话题,难出新意,难获共鸣,但在小组里却受到了一致的好评。他也没想到,被大家一致推举为第二天全体大会上的发言代表。
在第二天的全体大会上,魏书生的发言进一步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浓厚兴趣。每个人在大会的发言时间是有限制的,最多只能讲20分钟,连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也不能违规破例。但是,在他讲了10多分钟后,会议代表便纷纷向会议主持人递条子提建议,要求延长魏书生的发言时间。他获得了整个会议的最大特权,讲了30分钟。
当魏书生走下讲台时,那热烈持久的掌声和情不自禁的赞叹,便是最真实的评价。
会议发言仍在继续,可魏书生已经被数家报刊的记者、编辑和一些省市的代表围了起来,约他写稿,请他讲学,与他探讨他在台上未能展开的诸多问题。
上午的大会刚刚结束,大会主席团便召开了临时会议,经过研究,中午将一纸顺应代表之意的临时通知贴了出去:当晚原定的活动取消,改由魏书生同志详细介绍教育改革的经验。
于是,当天晚上魏书生更为详尽细致地给全体与会代表又讲了两个小时。他的发言引起了整个大会的轰动,被语文教学的行家们称为“爆炸性的经验介绍”。
年会结束的当天上午,魏书生被天津蓟县的同行拉上了汽车,请去做关于教书育人的报告,直到晚上九点多钟才被送回北京。
第二天上午,北京市又有1000多名教师不惜占用上课时间,手里拿着印有“辽宁省盘山县第三中学魏书生同志报告会”的入场券,兴致勃勃地走进了北京市电化教育馆的大礼堂。
当天下午,尽管魏书生已经买好了晚间离京的火车票,可还是被请到了北京师范学院的大阶梯教室,一直讲到室外夜幕降临,室内灯火通明……
从此,魏书生的授课示范、教改报告、育人经验介绍、人生哲学漫谈,一发而不可收地向全国的每一个省市区辐射开了。
下面是几组发人深思的统计数字:
1984年,魏书生有132天奔走在外地,在7个省的11个城市作报告60多场;在校的233天,接受了十几家新闻单位的采访,处理了500多封来信,接待了省市县13次考察,为十几个省市的5000多位来校考察的教师上了公开课。
1992年年底到次年年初,魏书生先后到北京、沈阳、南宁、玉林、梧州、桂林、汕头、淮阴、银川等20多个城市参加了16个会议,作了48场报告,天上地下往返了4万多公里。
1993年7月27日,魏书生在桂林讲完课,从会场出来直奔机场,去了上海又去无锡。7月28日在无锡讲完课后,又连夜乘车赶往枣庄。29日凌晨两点到枣庄,天亮后在36度高温下讲了一天。30日赶到青岛讲学。此后,他到北京、兰州讲学,接着又回到北京讲学。
1994年的暑假,魏书生跑了12个省。先到山东又到内蒙,给即墨、呼和浩特的并非教育系统的机关干部们分别讲了两次;然后就马不停蹄地到了包头、秦皇岛、重庆、达川、武汉、昆明、深圳、桂林、南昌、鹰潭、黄山、杭州、南京。
2007年10月的国庆节7天长假,魏书生是这样度过的:
9月30日下午,从辽宁省盘锦市出发,赶到沈阳桃仙机场。
10月1日凌晨2点50分到达云南省大理市,上午、下午在民族中学礼堂做了两场报告。
10月2日凌晨1点30分到达甘肃省西定市,上午、下午在政府礼堂做了两场报告。
10月3日半夜12点30分到达甘肃省庆阳市,上午、下午在陇东学院礼堂做了两场报告。
10月4日凌晨5点到达河南省焦作市,上午、下午在市体育场做了两场报告。
10月5日半夜12点30分到达山西省大同市,上午、下午在四中礼堂做了两场报告。晚10点到达山西省朔州市。
10月6日在朔州市,上午、下午矿务局礼堂做了两场报告。
10月7日凌晨2点30分回到盘锦市。
魏书生到全国各地的行程安排,多是利用节假日的休息时间,多是夜间乘飞机或乘汽车赶路,白天作报告。他每次的报告时间一般都在三小时以上,最长时有五六个小时。不管讲几个小时,他还总是一站到底。每次报告之后,要求签名题字的,要求合影留念的,要求探讨问题的,接连不断,魏书生有求必应,几乎从不考虑自己的休息。我陪魏书生到贵州和河南两省讲学时,深切地感受到的他行程安排的紧张与辛苦。
从1983年到2007年,作为一个业余教育演说家,魏书生的足迹遍及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台港澳地区及东南亚部分汉语较为流行的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城市,为各界人士做了2000多场报告,上了1000多次语文教学示范课。至于接待到他班级听课的外地同行,就更是常年不断、家常便饭了。
在周游全国传经送宝的同时,魏书生出版了自己写作和主编的55本书,总字数超过了800万字,总发行量在300万册以上。
魏书生的听众和读者,也以不同的方式对他的报告和著作做出了反馈。有的给他寄书,有的给他寄文章,有的给他寄物品,有的给他寄稿件,最多的反馈形式是给他写信。据粗略统计,多年来他收到的来信有4万多封。来信地区包括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台港澳及日本、马来西亚等地。在这些素不相识的写信人中,有学生、教师、工人、农民、军人、干部和从事不同职业的学生家长。这些信的内容有嘱托、有期望、有建议;有的渴望了解魏书生工作学习的详细情况,有的关心他家庭生活的细枝末节,还有的要求他写序言、改书稿、评作文、批作业,甚至问孩子不听话怎么办,问孩子有病怎么治,问孩子学会了赌博怎么改……
魏书生以成功教育家的巨大魅力,征服了学生和老师,也征服了数以百万计的听众和数以百万计的读者,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教育界。
党、国家和人民给予了魏书生极高的荣誉和鼓励:他荣获了“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大代表。
魏书生不是一个一般的教育家,而是一个有一种忘我精神的教育家,是一个有真正共产主义精神的教育家,是一个宁肯牺牲自己也要拯救别人的教育家,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教育家。正如德高望重的教育家吕叔湘早在1986年所说:
“魏书生同志不是一个一般的教育家。他立志献身教育事业,有一种忘我精神,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也不是一般教育家都能做到的。他想着的是全体学生,要把所有的学生教育好才甘心,有一个学生没有教好心里也不安。他把学生看得比自己重要,自己可以忍受生活上的种种不便,种种困难,目的是把这些学生一个一个地教育成才。这是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精神,也可以说是宗教家的精神:就是牺牲自己,拯救别人。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很惭愧,没有及早认识魏书生同志。我要是年轻一半,我一定拜他为师,向他学习。”
时代需要有更多的魏书生,祖国需要有更多的魏书生,人民需要有更多的魏书生,各行各业都需要有更多的魏书生。但愿此书能有助于读者了解魏书生,学习魏书生;有助于读者收获更多的真善美,收获更多的自我超越和出类拔萃;有助于读者在平常、平淡和平凡的生活中,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如诗如画,如歌如舞,从从容容,快快乐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