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的东蒙古、西蒙古,是怎样变成清朝的漠南、漠北蒙古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24

明朝之时,对北方的蒙古人以东、西来区分。其中,东蒙古是北元后裔,明称之为“鞑靼”;西蒙古则源出成吉思汗崛起之时的“林中百姓”,明称之为“瓦剌”。

清朝时期,蒙古则以南北分之,漠南蒙古即内蒙古,漠北蒙古即外蒙古。

那么,这一格局是如何演变的呢?

终明一朝,蒙古人始终是大明在北方的巨大威胁。但蒙古人除了南侵明朝之外,内部也纷争不断,也因为这一点,蒙古人无力形成犹如两宋之时的强大的蒙古帝国。

东西蒙古之争,也就是鞑靼和瓦剌之争。其中,首先强大的瓦剌,其在 也先 之时压制鞑靼,一统大漠,同时南下直取大明。


后来至明朝中叶,随着 达延汗 的崛起,鞑靼复强。达延汗驱逐瓦剌,重新统一了鞑靼,最终在明武宗正德年间,成为大漠草原的共主。

而瓦剌则逐渐西迁至叶尼塞河的八河地区,是为漠西蒙古。

这六部之中,除了兀良哈之外,其他五个都是达延汗的直系后裔,也就是所谓的黄金家族。


而在五个达延汗的直系后裔血统中,又以左翼的察哈尔部位正统中的正统,也就是说察哈尔部是鞑靼各部的共主。

然而,达延汗的想法是美好的,现实却总是残酷的。达延汗的孙子,右翼土默特部的俺答汗是蒙古人中又一位英雄人物,其崛起之后一统右翼三部,实力逐渐超过了作为宗主的察哈尔部。


此时的察哈尔部首领是库登汗,是俺答汗的堂侄,其人并无雄才大略。而同时的俺答汗并不满足于统一蒙古右翼,他想要重新一统整个蒙古地区,察哈尔部自然也成了他的目标。

为了防止被俺答汗吞并,察哈尔部和部分喀尔喀部在库登汗的率领下南迁,移牧于大兴安岭东南半部,即从辽西到吉林一带沿长城外的地域。史称“ 左翼蒙古南迁 ”。

左翼蒙古的南迁,对蒙古、大明及其后来兴起的后金都影响深远。对于蒙古人来说,左翼的喀尔喀万户原本由12个鄂托克组成,原本就游牧于今天的外蒙古,而当库登汗的使者号召他们一起南迁,喀尔喀部分成了两派:

内喀尔喀,在东北的建州女真崛起之后,逐渐被努尔哈赤所吞并;

外喀尔喀,即漠北蒙古,清朝在这里设置乌里雅苏台,也是今天外蒙古的主体。

于是,蒙古新的格局形成了: 外喀尔喀是漠北蒙古,而除了外喀尔喀之外的蒙古人(鞑靼)基本上游牧于漠南,被称为“漠南蒙古”。

漠南和漠北,内蒙古和外蒙古,其间的界限从地理上来说就是这一片沙漠。


漠南蒙古 ,也就是包括察哈尔部、土默特部、鄂尔多斯部、科尔沁部等。他们的分布地区为“东接盛京、黑龙江,西接伊犁东路,南至长城,北逾绝漠,袤延万余里”。

漠北蒙古 ,也就是原来的外喀尔喀部,包括车臣汗、土谢图汗、札萨克图汗等部,分布在东至呼伦贝尔城,南至瀚海,西至阿尔泰山,北至俄罗斯的广大地区。

我们知道,清朝的蒙古地区只有两部,即漠南内蒙古和漠北外蒙古,而由瓦剌形成的漠西蒙古则消失了。这一格局的最终形成,与清朝对这三部分蒙古征服的先后有关。

大明~蒙古~后金,成为东北亚的三大势力,三者之间的纵横捭阖决定了 历史 的走向。


最终,明朝始终“高冷”的态度,使后金和蒙古联合了起来。公元1635年,皇太极击败了漠南蒙古的林丹汗,这是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的最后一任大汗。之后,林丹汗的儿子将元朝的传国玉玺交给了皇太极,皇太极由此成为“蒙古大汗”, 满蒙一体,从此成为后金~清朝的立国根基。

而漠南蒙古的共主察哈尔部,由此也成为清朝直辖的内属蒙古。对于察哈尔部,民国之时还曾经设立察哈尔省,省会张家口。


所以从政治上而言,漠南内蒙古,其实就是最早臣服于清朝的那一部分蒙古人。

公元1691年,康熙帝在距北京800里的多伦诺尔(多伦)驻营,与蒙古诸部会盟。喀尔喀蒙古三大部、内蒙古四十九旗王公贵族的营帐,以康熙帝大营为中心,众星捧月,四面环绕史称“多伦会盟”。以此为标志,喀尔喀外蒙古正式臣服于清朝。

所以漠北外蒙古,是第二个臣服清朝的。

漠西卫拉特蒙古,是最后一个臣服清朝的,或者可以说是被清朝征服的,时间是1757年。

漠西蒙古与清朝旷日持久且不断反叛的战争,消磨了清朝对当年的瓦剌人的耐心,所以当乾隆征服西域后对漠西蒙古大加屠戮,并取“故土新归”之意将西域命名为“新疆”,没有以漠西蒙古命名。

至此,明朝时期的西蒙古——瓦剌作为一个整体消失了,而东蒙古——鞑靼则一分为二,以大漠为界,南为漠南内蒙古,北为漠北外蒙古。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