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D概念(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3
        本文是“重走学习路”系列的第一篇,从最基础的LOD概念说起。

        “LOD是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知道LOD?”这是每一名BIM从业者都会遇到的问题。如果你想要正确理解LOD这一概念;或是能够快速有效的给他人科普,那么我相信这篇文章会有所帮助。

        BIM行业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模型是所有BIM实施工作的基础。"我们可以类比着阐述一下:"LOD是BIM模型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LOD是BIM技术体系的一个衡量标准,是它的"度量衡"单位。如果没有LOD帮我们去定义BIM模型精度等级,我们就无法顺畅的开展工作。

        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经常见到各种缩略词。这些缩略词给我们带来了便捷,但有时麻烦也随之而来。LOD就是这样的一个缩略词。它可以是“Level of Detail”的缩写,也可以是“Level of Development”的缩写。两者不光是字面上相似,且在使用场景上面也极为相似:都是用于定义三维模型的某一种等级。也正是因为这样,许多的工程行业人员在接触BIM时,往往错误理解了适用于BIM的LOD概念。

        当然我们现在知道:在BIM领域里,LOD应当被理解为"Level of Development"。然而为什么是这样?

        Level of Detail,即:细节层次(也称“细节层次技术”),最早由J.Clark.于1976年在《Hierarchical Geometric Models for Visible Surface Algorithms》中提出,属于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一个专业术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诞生了许多的可视化系统。为了更有效的利用算力资源,在同等情况下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和处理速度,诞生了一系列的处理技术。LOD(Level of Detail)就是其中的一种。

                                                                                                           图1:Box

        根据常识我们容易知道:人眼所能感知的细节,与观察对象距离的远近、运动的快慢、与视野的位置关系有关。即:

1.物体距离越远,人眼看到的细节越少;

2.物体运动速度越快,人眼越难以观察细节;

3.物体越靠近视域中心,人眼看到的细节越多。

        与此同时,由于可视化系统必然是通过某种屏幕显示系统呈现的,因此人眼观察细节的能力还会与“帧频率(每秒画面刷新次数)”有关。

        这样一来,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即便是在同一幅画面中,人眼所能观察到不同物体的细节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种不同合理的分配算力资源,让距离越近、运动速度越慢、越靠近人眼视域中心的物体,呈现更多细节;反之,则呈现更少细节。这种“合理”的算法,就是LOD(Level of Detail)技术了。与此同时,根据“细节层次”的高低,我们可以将相应的三维模型(物体)进行分级,从而诞生了一个关于“三维模型的LOD层级”的概念。

        另一方面,“细节”的内容主要由3个方面的信息组成,即:光照、纹理、几何面。由于“光照”和“纹理”的基本单位是“几何面”,因此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三维模型的几何面越多,则细节越多,则相应的LOD层级越高。显然,这是符合人的直觉认知的一个结论。

                                                                                                      图2:头像网格化

        即便是对于不了解LOD技术的人而言,也很容易判断出图2中头像的细节程度是从右向左依次提高的。 但直觉并非往往是正确的,在BIM领域的LOD概念并不局限于此。

        Level of Development,即:发展精细度等级(通常叫做“精度等级”),最早由美国建筑师学会(AIA)于2008年在《E202–2008,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Protocol Exhibit》中提出,属于BIM领域的一个专业术语。正如前文所述,某种程度上LOD可谓是BIM领域的“度量衡”单位。相较于“Detail”,“Development”更为抽象和难以理解。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本文先采用一种容易理解但 “错误” 的方式进行说明。

        建筑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包括了项目的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使用阶段(也称“运营阶段”),其下又可细分为若干个阶段,参见下图。

                                                                                               图3:全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可以想象的是:“在一个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涉及的信息量极大,种类极多,并且信息存在的形式也会有不同变化。同时,不同阶段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不同,参与的单位/人员也会不同,需要输入、处理、输出的信息也不同。”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如何高效沟通协作就成了工程行业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当然,个人认为大部分情况下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很容易想到的是,我们可以划定一种信息的层级标准,例如“设计准备阶段层级标准”、“运营阶段层级标准”。当我们开展相关工作时就可以十分便捷的进行沟通:我需要一份达到“施工图设计阶段层级标准”的文件。实际上,住建部于2008年颁发的《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就是这样的一种文件。

        在BIM的领域中,模型成为了工程信息的主要载体和呈现形式,LOD也就应运而生。在实际工作中,当精度从LOD100发展至LOD400(此处按AIA定义的等级)时,BIM模型的细节(与前文同义)有显著的增加。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往往混淆了LOD概念的主要原因。

                                                                                               图4:BIM模型精细度示例

        但我们应当认识到:LOD本质上是一项工程信息的层级标准。它的诞生是为了解决工程行业高效沟通协作的问题,而不是为了建立更精细的三维模型。仅仅是因为“几何信息”也是“工程信息”的一种,因此容易被人误解。以图4为例,我们应当看到的是:随着LOD层级的提升,模型具备了更多的信息。相较于LOD200,LOD300具有了主要材质信息;相较于LOD300,LOD350具有了更细致的二次结构深化信息(构造柱、过梁);相较于LOD350,LOD400具有了十分精细的砌体、钢筋信息。随着信息的增加,我们能够更加信息化、更加高效的形式开展工作。例如在LOD400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基于模型做到排砖优化,可以基于模型自动化的生成砌体、钢筋的料单和加工图。而这些在传统方式下由于成本原因,几乎是不能普及的。

        最后,附上表1以便各位加深理解。

                                                                                      表1:LOD概念对照表

        关于LOD这一概念我们还有许多内容可以展开说明,由于篇幅缘故这些我将在《LOD概念(二)》当中予以体现。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将会:

1.做一个基本的考据工作,看看国内外LOD标准的异同;

2.说明为什么本文中采用了“错误”的方式用于说明LOD概念;

3.阐述一些个人关于LOD的思考问题。

[1] 邵艳红.LOD技术及其算法[J].软件导刊,2008(10).

[2] 陈刚.虚拟视景仿真中的LOD及mipmapping技术[J].计算机应用研究,1997(5).

[3] 吴润榕,张翼.精细度管控——美标LOD 系统与国内建筑信息模型精细度标准的对比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1997(5).

[4] 赵全泽.从“BIM乌托邦”看LOD(模型精度)对BIM应用的影响[J].建设监理,2016(7).

[5] BIMForum.Level of Development(LOD) SPECIFICATION PART I & COMMENTARY[EB/OL].https://bimforum.org/lod/.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