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教育的公共性原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30

教育的公共性原则:

《教育法》中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这一规定确立了我国教育的公共性原则。教育法之所以要确立教育的公共性原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首先,教育事业是国家、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共同事业。

2、其次,个体发展的活动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因而,每一个受教育者的个体活动就不再是个人的事情,而成为整个社会活动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最后,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教育的公共性原则主要表现为: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盈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扩展资料:

教育性公共性原则的理解和认知:

一、依标用本,明确教学目标

生活化的品德教育,首先面临的是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这是品德,教师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品德课程标准指出:“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

也就是说,道德存在于生活之中,存在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教育要联系儿童的各方面生活,实现引导儿童建构有道德意义的生活。

因此,品德教师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世界中开发课程资源,选取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但作为教师的个体,要明确教学目标,要“依标用本”,即依据课程标准,用活教材,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恰当地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避免品德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理解课标要求,确定教学的基本目标

新的小学品德课程标准从国家和社会对儿童品德的基本要求与儿童个体健康发展的要求两者有机结合的高度,对小学品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作出了基本规定,品德教师必须深入学习和理解有关内容。

例如: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明确规定,学生通过学习能“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这一内容要求体现了低年级儿童“健康安全地生活”的学习目标。

教师明确了这一目标,既能在低年级教学中自觉、灵活地实现这一目标,克服品德教育中存在的一些误区。作为承担以育人为主要目标的品德教学的教师,必须学习和理解本课程的课程标准,准确地把握教学的整体目标和年级目标,这样才能在具体的教学中心中有目标、胸中有方法。

2、钻研教材,把握教学的基本出发点

品德课程是有计划有目标地向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专门课程,它有别于其他的德育活动,教材仍然是教师可利用的基本的课程资源。

在如何使用教材上,存在一些偏颇:一是唯教材是用,照搬教材,上课时教师讲教材,学生看教材,教师眼中根本没有学生,上课成了看图说话、看图说文,品德课变成了语文课;

二是随意处理教材,甚至完全抛开教材,教学无目标、无计划,一些需要经过系列教学活动,通过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等才能培养和形成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简单地用一两次活动代替。

这两种倾向都违反了道德教育生活化的原则,大大削弱了课程的作用,使教学成为无序的随意活动。

从教师使用的教科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来看,从选题到内容都很注重体现课程标准的目标和内容要求,同时教材中还提供了大量的生活案例,创设了具有儿童特点的教育情景和活动形式,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话题和教学思路。

教师要正确理解教材,包括对教材编者的意图、教材中的图例、留白、生活事例、情景对话等各自的意义和作用都要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仔细分析和研究教材是怎样体现课程目标的,层层剖析各级目标,弄明白一学期、每个单元、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分别都是什么。

通过钻研教材,教师才能准确地把握好一学期品德教育的基点,定位好教学的出发点。另一方面,教师还要认识到,由于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范例,内容相对固定,但是学生个体具有特殊性,教学活动具有生成性,需要教师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二、联系学生实际,找到课程资源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

儿童的生活经验是品德课程的基础,品德的形成植根于自身真实的生活世界。品德教师平时应关注儿童日常生活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从中去捕捉、提取和开发品德课程的教学资源,寻找教材与儿童已有的结合点,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指导他们今后的生活。

以教科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教材为例,教材中“平安回家”、“认识好朋友”、“我们的老师真好”、“亲亲大自然”等内容,就需要教师联系本地、本班的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教师要判断教材所选取的教学事件与本地区、本校、本班的具体情况哪些相符,哪些不相符;哪些教材资源可以直接应用于教学,哪些教材所提供的活动案例不符合本班学生实际,需要重组、替换、重新开发等等。

此外,儿童生活的环境与儿童的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品德教师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学校和成人等方面的资源,把社会中新的信息、新的科技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吸收到教学内容中去,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儿童体验和感悟

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要求生活化的教学途径。小学品德课程标准指出: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生活之外进行。”

品德课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应该是儿童所熟悉、所喜欢的活动,是在儿童生活中找得到的“生活事件”或“生活场景”。

教师通过密切联系儿童生活,以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引领儿童在模拟真实生活的氛围中,经历道德难题,引发他们的探索欲望,让他们在体验、感悟生活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合理的道德认知结构。

例如,引导儿童关心残疾人,就要让儿童走进残疾人的生活,体验残疾人的情感;教育儿童关心他人,就要让儿童体验关爱带来的快乐,模拟如何去关心他人。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再现生活的教学活动,儿童的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培养,学会生活,学习做人。

教学活动应植根于儿童的生活,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教师应将经过生活锤炼的、积极的、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经过一定的手段进行提炼、重组后用于教学活动。活动的目标、内容和形式都要精心设计,切忌随意性和形式化。

四、拓展教学空间,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建构良好品德

品德课程的核心是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教学内容源于生活、教学活动再现生活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感悟到生活的真谛,领悟到怎样对待和处理生活中的道德问题,逐渐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为他们在今后形成健全人格打下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讲,品德教师如果只满足于课堂教学活动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让课堂上的所悟所感回到儿童的生活中去,让他们在生活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产生知与行统一的教学效果。

要使品德课程的教学实效落实到指导生活上,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就要防止课堂内外脱节、道德学习与道德行为相脱节、认知与品行相分离。要使品德课程真正发挥指导儿童生活的作用,品德教师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拓展教学活动。

1、有针对性地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时,需要观察学生真实的表现,体察学生真实的感受,并给予引导性的评价,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体验情感、感悟生活、改善行为的过程。

2、评价促进。评价可以加强课程与儿童生活的联系,促进良好品德的内化。以上面的课为例,课后教师可对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进行跟踪观察和引导,通过多种评价形式,激励学生延续自己在课堂上的积极体验,矫正自己不好的心态和行为,逐渐形成愉快、开朗的性格。

3、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对品德课程而言,课堂教学活动绝不是课程的全部,良好品德的形成也绝不是在课堂上能够完成的。

品德教师在课后要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有要求、有督促、有检查,加强对学生思想、情感、行为变化的指导和检查。教师在课后可以适当地布置一些实践性、体验性的作业,让儿童由“知”走向“行”,进一步内化道德认知,建构良好品德。

4、家校联系。教师可通过家访、家校联系卡、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与沟通,形成互动合力,达到共同育人的目的。

总而言之,品德课程要实现育人的功能,教师必须从教材中引发、从儿童生活世界中开发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沟通课堂教学与儿童生活的联系,实现“从生活中来”;又要关注学生需求,引领儿童自主建构良好品德,使品德课服务于儿童的生活,实现“再回到生活中去”。

只有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让道德教育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