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相见恨晚的知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9-10
从小我们就被反复教导,要“合理利用时间”。可是对于如何做到“合理”,又没有人教给我们通用、有效的方法。简单地说,“合理利用时间”就是选择去做正确的事,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在分析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去做、花多少精力去做的时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评估,一是这件事在当下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我称之为“收益值”;二是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我称之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长的事件,其影响会持续较久。

半衰期最早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指放射性元素中半数原子核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半衰期越短,衰变得越快,半衰期越长,衰变得越慢。不同元素的半衰期差别非常大,短的不到0.01秒,长的可达几亿年。后来,许多其他学科也沿用了半衰期的概念。医学中,药物的半衰期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元素的半衰期属于该元素的固有属性,不受环境影响,而药物的浓度半衰期则会因个体体质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只关注到一件事情在发生时带给我们的即刻的好处,而忽略了这一好处是否可以持续下去,产生长期的效果。就拿玩游戏来说,玩游戏带来的愉悦感是其他绝大多数事情无法比拟的,但一旦停下来,这种愉悦感就迅速消退了,于是有些人为了再次寻求这种强烈的愉悦感,就会继续不断地玩下去。所以玩游戏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件。又拿观看综艺节目来说,很多综艺节目耗资巨大、设计巧妙、制作精良,又有多位大牌明星助阵,所以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让观者身临其境、大呼过瘾,可是一旦节目结束,就会感觉失落,第二天能记起来的也不多,所以观看综艺节目也可以看作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件。

以此类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大多数事情都可以用这两个角度来衡量,由此便可得到由这两个角度构成的四象限图: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找到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与“大牛”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买一件当季流行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机游戏;以“扶墙进、扶墙出”的方式吃一顿自助餐;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练一小时书法;背诵三首诗;读懂哲学著作的一个章节;多重复一组技能练习;认真地回复一封友人的邮件;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挑起或参与一次网络掐架;漫无目的地刷微博;使用社交软件窥视陌生人的隐私。

反躬自省一下,可
第2个回答  2020-09-10
当面对一件事情,客观上对你重要,但心理上你却感觉到害怕时,赶紧去做它,做到感觉良好的那个点时—立即停止。下次你再遇到类似的事情,就没有那么害怕了。
学习不是一竿子买卖,不要学到最后,精疲力竭,歇斯底里的时候才停止,而是学到嗨,在感觉到状态逐渐下滑,但是还不至于感觉到累的时候,就及时停止。
我们都知道对于一件事的体验,往往留存的就是事件过程中的高峰体验,以及事情结束时的体验。
以上都是相见恨晚的知识,可以让我们从中受益。
第3个回答  2020-09-10

思维脑图就是很好的一种学习方法,只可惜很多人接触的太晚了。

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教会他们这种方法,这种方法非常实用。

不但可以用来归纳知识点,还可以用来做知识点的联想。

最重要的是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第4个回答  2020-09-10
相见恨晚的知识是:儿童心理学,以及早教激发语言学,另外还有科学系统性多元智能测评,九项气质测评!
第5个回答  2020-09-10
还是来谈谈成功学吧,虽然这并不是一个好的标签。

我的体会,一言以蔽之,就是“永远不要以为你可以扮演什么,只有做你自己,你才有可能成功。”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基因,你是什么,你的个性,你的审美,你的世界观决定了你的人生轨迹。

无论如何,你没有办法摆脱你的这些属性。

很多年轻人,其实也包括我自己,总是在20来岁的时候刻意求变,总是要想办法去适应所谓的主流社会,成年人社会。包括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修正自己,适应社会的那一整套规则。

但是几年下来,你会发现,你还是你,你能待的地方,你能走顺的路,惟一的原因就是“你本来就是这一路货色!”

你不能待的地方,你没法合作的人,你做不成的项目,其唯一的原因就是:“你不是这个基因。”

无论你怎么调整,怎么适应,怎么扮演,你没有办法逃过别人的观察和直觉。

就说那些我不喜欢的所谓高收视的抗日剧/清宫剧吧,我很晚才知道,其实不是创作者多聪明,多鸡贼,知道观众喜欢什么,多分析观众。

错错错!大错!

原因就是-----他们就是这样的人,他们就是这么想的!他们就是努力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成而已!

别装自己也可以拍这样的东西,你憋着劲拍的东西和人家骨子里就是这路数的人没法拼!

《让子弹飞》《小时代》《泰囧》《甲方乙方》分析观众?分析市场?调研?

去*****的!

不用!人家就是自己就是这种人!

就说我吧。

我一直以来错误地认为,我应该去适应所谓的主流圈子,用他们的思维方式去做事。

我也可以跟他们谈笑风生,跟他们谈各种项目,但是十年后发现,只要到最后一步,就是在彼此做决定的那一步,真正起关键作用的选项只有一个:这个人是和我一路的吗?

成与不成,就是这个。

几年下来,还在谈的朋友,还彼此信任的人,就是那种一开始见面就有一种志同道合,臭味相投感觉的人。哪些彼此都努力适应,都互相试探的人,最终也没办法走到一起。

做好你自己吧,你是什么样的人,喜欢做什么样的事情,你自己知道,就做你喜欢做的事情吧。

去年,我为某家公司做一个电视剧项目,我自己苦思半年搞出来了一个东西,交了上去,很快人家就说,有一位老师要跟你聊聊。

我去了,那位老师来了,直接说,你的东西我没怎么细看。

我一听,有些不悦,那可是我的心血啊!

老师问:你喜欢什么题材?

我回答:科幻,悬疑,励志……

老师躺在沙发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