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法有哪些?

我是师范学校的学生,我现在在实习要写教案,遇到了问题.

教案里面要求写教学方法,我是教数学的.请大家告诉我有哪些教学方法.

我上网找了好久都找不到.

第1个回答  2007-11-09
目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从宏观上讲主要有: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以直观形式获得接经验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等。这些教学方法之所以经常被采用,主要是因为它们都有极其重要的使用价值,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特定的功效。但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它需要教者必须切实把握各种常用教学方法的特点、作用,适用范围和条件,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使其在教学实践中有效的发挥作用。
(一)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指通过都师和学生口头语言活动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它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

1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中教学方法。

2 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回答法。它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3 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4、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象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5、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垢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6、 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 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伯的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

7、实习法(或称实习作业法)

实习法是学生 在教师纽上,利用一定 实习场所,参加一定实习工作,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关的直接知识,或验证间接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第一、以开发学生的智力为出发点,力求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最佳结合。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而小学数学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基础学科。因此,开发学生的智力,就当然地成为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时代特色与发展趋势。

我国近几年来强调在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性。强调开发智力的重要性的同时,并不否定传授知识的必要性。例如,美国恩德希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倡使用有引导的发现法之后指出,概念的名称、如何列方程、如何使用竖式解问题等还需要教师讲授给学生,在学生发现概念和作出一般概括后,还要适当使用讲解法指出其特点,探讨其细节。前苏联莫罗等著《小学数学教学法》中强调:“对那些能够促进调动学生认识活动积极性的教学方法要给予更大的注意,同时也应当合理地评价那些跟教师以形成的形式传授知识有关的方法(口头讲解等)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作者还把讲解法加以改革,使它更富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如何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在日常教学中有机地结合数学基础知识教学,并进行系统的思维训练等方面,做出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并正朝着建立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的有序而努力。

第二.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力求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传统的教学论,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与此相适应,提倡教学时采用讲授法。如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中明确地说:“在教学过程中,讲授起主导的作用。”而现代教学论则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例如,布鲁纳把儿童看做“主动参加知识获取的人”,教师是“主要辅导者”。看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看他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研究教学方法,不再是仅仅研究教师讲授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引导学生学习、探索的方法。

上述这一基本观点,反映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一是重视启发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数学知识,建立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去,从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二是更多地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数学。

儿童要形成一种新的智力活动,需要他们的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去认识和研究事物本身,而不是单纯地听取别人对事物的观察叙述。早在1976年第三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上就曾提出,要通过各种活动,如画图、操作、制作、调查、搜集周围的数学材料等,来开展教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4年又专门召开了亚太地区发展教学研究的讨论会。会议认为,使用可以操作的教学材料,便于儿童想象所学的数学的真实情景,使儿童获得探究概念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机会。所以借助具体、半具体的教学材料来研究数学概念和原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同时也为数学教育从教数学向数学发展提供了条件。

第三,开发非智力因素,力求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同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必须对非智力因素(情感、意志、习惯等)实行全方位的总动员和全面开发。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认为:“扎扎实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的重复,不如说是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他还断言:“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广大教师深刻领会教改的精神,在教学中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他们举办让学生动手操作、趣题妙解,数学游戏、竞赛性练习等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兴趣盎然地学习。特别是有些教师注意引导、点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教学过程的结果,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由此变成他们努力学习的动力。可以说,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正沿着“苦学—乐学—会学”的道路发展。

第四.努力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力求教学高效率。

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必然要求社会各行各业必须讲求效率。同样,教学也必须讲求效率,这是现代化社会对教学的要求,也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由于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引入教学论的研究。有人把教学过程看做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个信息传输和交换的系统,研究对教学过程进行最佳控制,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近几年来,在我国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是人们议论比较多的话题。为此,国家教委专门作出减轻学生负担的规定。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小学教师予以充分重视,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其根源在于:低效高耗的教学过程,课堂上的时间全部被教师所占,学生没有练习的时间,教师把作业留到课后,并且作业是简单重复的多,富于启发开智的少,这样就使学习变成了一种枯燥的活动,学生失去了兴趣。学生一旦没有了兴趣,对这门学科的学习也就成了他们的负担。因此,在现实情况下,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主要应该从改进教学方法方面来认识,提高教学效果。而提高教学效果的主要潜力应当从改进每一节课的质量上来找。

第五.强调多种方法的交叉和互相配合,重视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往往采用固定的教学方法,形成一种模式。现代教学论有了较大的改变。由于教学方法的增多,对教学方法的本质研究日益深入,广大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1983年亚太地区教育规划讨论会的报告中指出:“没有一种教学方法能教所有的学生和所有的教学内容。”巴班斯基说:“有关最优地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的概念永远是具体的(不是包罗万象的)。那些对于一些条件来说是成功的、有效的方法,在另一专题、另一学习形式来说就可能不适用的。”美国C·芮代瑟在《小学数学教学》一书中也强调,教学方法因数学课题、所教的儿童以及教师的风格有不同;教学方法也不是“单一的”,可以有不同的组合。

我国教育工作者强调“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强调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目前我国有一些教师正在开展同一课题多种方法的比较研究。积累这方面的教学经验,对于充分认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对于从实际情况出发,合理选用教学方法,都是有益处的。

另外,强调多种教学方法的互相配合,特别要重视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形、声、光结合起来,生动、形象、鲜明、感染力强,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原理,通过结合形象的画面来讲解,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这是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把视听结合起来,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它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难以使学生直接感知的事物和现象,在短时间内有声有色地呈现出来。这样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开阔认知领域,扩大学生的视野。

特别需要重视的是,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适应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小学数学教材要渗透集合、函数、统计等现代数学思想,单靠教师的讲解,学生接受起来是有困难的。这就必须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模像直观,从发展变化的情景中使学生领会到现代数学思想。

实践证明,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是一项重要内容。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与继承、借鉴的关系,联系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实际,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实验和总结经验,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体系而努力。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11-21
写教案要注意十项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我认为教师在写教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
所谓符合科学性,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按教材内在规律,结合学 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那种远离课标,脱离教材完整性、系统性,随心所欲另搞一套的写教案的做法是绝对不允许的。一个好教案首先要依标合本,具有科学性。
2、创新性
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但教法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干.尽管备课时要去学习大量的参考材料,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听取名家的指点,吸取同行经验,但课总还要自己亲自去上,这就决定了教案要自己来写。教师备课也应该经历一个相似的过程。从课本内容变成胸中有案,再落到纸上,形成书面教案,继而到课堂实际讲授,关键在于教师要能 ”学百家,树一宗”。在自己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广泛地涉猎多种教学参考资料,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而不要照搬照抄,要汲取精华,取去糟粕,对别人的经验要经过一番思考——消化,吸收,独立思考,然后结合个人教学体会,巧妙构思,精心安排,从而写出自己的教案。
3、差异性
由于每位教师的知识,经验,特长,个性是千差万别的。而教学工作又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因此写教案也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
4、艺术性
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所以,开头,经过,结尾,要层层递进,扣人心弦,达到立体教学效果。教师的说,谈,问,讲等课堂语言要字斟句酌,该说的一个字不少说,不该说的一个字也不能说,要做到恰当的安排。
5、可操作性
教师在写教案时,一定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要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该简就简,该繁就繁,要简繁得当。
6、考虑变化性
由于我们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维能力的学生,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能力不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不同,常常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和看法,教师又不可能事先都估计到。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进程常常有可能离开教案所预想的情况,因此教师不能死扣教案,把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压下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满腔热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针对疑点积极引导。为达到此目的,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时可能提出的问题,确定好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学生能在什么地方出现问题,大都会出现什么问题,怎样引导,要考虑几种教学方案。出现打乱教案现象,也不要紧张。要因势利导, 耐心细致地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因为事实上,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教学的一定过程中逐步完成的,一旦出现偏离教学目标或教学计划的现象也不要紧张,这可以在整个教学进度中去调整。

写教案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十项:
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
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
七.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
八.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
九.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十.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书写过程中,教学过程是关键,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设计新颖活泼,精当概括。
2.怎样进行,复习那些内容?
3.提问那些学生,需用多少时间等。
(二)讲授新课
1.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2.怎样提出问题,如何逐步启发、诱导?
3.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详细步骤安排,需用时间。
(三)巩固练习
1.练习设计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
2.怎样进行,谁上黑板扮演?
3.需要多少时间?
(四)归纳小结
1.怎样进行,是教师还是学生归纳?
2.需用多少时间?
(五)作业安排
1.布置那些内容,要考虑知识拓展性、能力性。
2.需不需要提示或解释?

参考资料:http://www.bigyuwen.com/www/jstd/2005-12-27/1135634652d91318.html

第3个回答  2007-11-09
一楼的回答很好,显然也是教师吧,“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就是要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学生的特点,本地的实际情况,教材特点等,确定自己的教学方法。只要能适应学生,教学效果好,就是好方法。
关于小学生负担重的问题,想说的是,这不是老师的责任,或者说不是班主任老师的责任,他们是无辜的,这是领导的责任。作为班主任,领导要的是教学成绩,作业少了,效果肯定没有作业多的效果好,领导就看你学生的分数。没办法,老师只能这样做。
第4个回答  2007-11-13
1.对创新能力的认识
所谓创新,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来看,就是在己有的知识所提供信息的各种组合中选出最有价值的组合,从而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诚然,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等同于数学家对数学原理的发现和创造,我们所说的创新实质上是对数学的一种再创造,正如教育家刘佛年指出:“只要有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称得上创造”因此,只要把所学的数学原理和思想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于解决不同问题的过程中就是一种创新活动,由于科学创造的方法和思维方式都有着广泛的共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对数学本身而且对学生从事其它科学研究都有巨大的辐射推动作用。正因为如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一个目标。其重要性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关注。

2.培养创新能力应以建立数学观为先导
使学生能通过数学的慧眼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没有观念上的突破就不可能有知识上的创新,只有用数学的观点武装头脑,才谈得上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培养学良好的数学观。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三种观念:

2.1 量化观。现实世界中一切事物都在时刻的变化中,然而“天行有常”其运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现代科学的许多重大突破,都在于人们逐步对许多现象由定性分析,发展到定量分析。中学数学中的解析几何,其实质就将质点的运动用数量的方式给予揭示。此外近年来高考试题中的应用题,都对当前中学生应建立怎样的量化观有了一定的导向和启示作用。

2.2结构观。纵观数学的发展我们看到,数学的各学科本身及各学科之间都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其结构特点就是多样的和谐统一。从本质上看数学教育的全部内容是关于客观事物系统结构的表述和刻画。如:圆锥曲线的的对立统一;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的相互联系正弦函数与物理学中的电流及振动之间的同构关系。都是这种结构观的具体表现。可见具备了结构观就能以整体、统摄的观点处理和认识问题。

2.3时态观。数学中许多的模型的都是反映一类对象在某一时空状态下相对稳定的表现形式。当时空状态发生变化时,其结果必然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在平面上一动点到一定点和定直线距离之比为等1、大于1、小于1时其轨迹分别为抛物线、双曲线和椭圆;一元二次方程当其系数为实数时可用根的判别式判别其根是实数还是虚数,当系数不是实数时则不能用判别式判别其根是实数还是虚数。如果看问题和处理问题具有自觉、鲜明的时态观,必将使我们能更完整、更准确地把握和处理数学问题。这对今后从事科学活动也是十分有益的。

3.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
无庸讳置疑,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那么又应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树立上述三种观念?在此我们提出以下的策略。

3.1 加强知识的发生过程的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只偏重结果,不重视过程,这很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和整合。实践表明:对科学的知识,仅知其然是不够的,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有所创新,数学发展史告诉我们,任何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这本身就是人们创新活动的结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把这种创新过程艺术性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尽可能地亲身体验,把教学立足点放在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及知识产生的原由上,及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实现认知结构的整体优化,为创新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球的体积的推导。教师可按如下方式进行:球的体积究竟等于什么?由于球具有对称性根据过去的经验,我们可先探讨半球的体积等于什么?对于旋转体由于我们只会求圆柱、圆锥的体积我们自然先考察半球与和它等底等高的体积会有何大小关系?(通过计算学生得出: )如此看来,请你猜想 (大多数学生都猜想出 )通过实验证实了学生的猜想后,教师又可作如下的引导:猜想并不等于证明,如何证明 ?根据祖暅原理我们可以构造另一个可求出体积的参照体,当然这个参照体还得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与球等高;二是它与球被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所截时,截面积相等。就我们现有的知识而言,这个参照体必与圆柱、圆锥有关,你能构造出这个参照体,从而证明 吗?

由此可见,将“观察——猜想——化归——证明”的创新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就能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灌输变为主动的探索,并在探索中获得新思想,新方法。

3.2着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科学上的创新往往开始于不严格的发散思维,继之以严格的分析思维即收敛思维。传统的教学方法偏重于严格的逻辑思维,过分追求论证的严密和完整,这就使得一些学生对数学产生恐惧感,这当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认为应当把发散思维的培养摆在应有的位置上。发散思维主要以数形之间的直观想象、探索过程中的合情推理、从有限到无限的形式模拟、数学结构之间的关系猜等思维形式为代表。

例如,已知三棱锥S—ABC的三条侧棱SA、SB、SC两两垂直,底面上一点P到三个侧面的距离分别为2、3、7求P到S的距离。初看此题学生不知如何下手,但只要稍加点拨:让我们先在平面几何考察相类似的问题,首先上述三棱锥在平面几何相当什么图形?(直角三角形)这样上面的问题在平面几何相当于什么问题?(已知直角三角形SAB,SA^SB,斜边上一点P到两直角边的距离分别为a、b求P到S距离。)你能解平面几何中的这个问题吗?上述解法可以借鉴到立体几何从而得出原题的解法吗?从而使学生通过类比得出了本题的解法。

当然无论是类比、归纳、还是猜想、模拟都要以解决问题的通法作为基本点,以新、奇、异、简作为解题所追求的目标,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

3.3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一些学生看来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难懂的学科。正是这种观点存在,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事实与上数学其它学科一样也存在着美,数学的美主要表现在其简单、和谐、对称、秩序以及奇异等诸方面,美学创造心理学认为:美的意识能诱发创造直觉,产生解题的方向感,数学创新其实质上就是对数学美的一种自觉追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数学美的特征,使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鉴赏和感受数学美,激发学生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复数概念的引入。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方程 在小学为什么解不出来?(当时并不知道什么是负数)方程 =0,在初一时为什么解不出来?(当时没有学过无理数)当我们把数从正数扩充到有理数,又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后,数的运算律有没有发生变化?现在我们又面临同样的问题:方程 、 、

,更一般地方程 我们还是不会解?你能参照过去的方式引进一种数——当然这种规定应尽可能的简单——使上述方程均有解?在这种规定下,数的运算律还成立吗?

上面的引入朴实无华,没有用到高深美学理论,却使学生能自觉按照美的创造规律进行创新思维,与此同时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创新所遵循的就是从和谐统一,到不和谐统一,又在更高的层次上取得统一的美学创造规律。

3.4重视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的培养
爱因斯坦在回顾自己的探索经历时曾感慨地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超过责任感。”这就告诉我们:与智力相比创新能力还受到兴趣、动机、意志的制约,对相同智力的学生来说这种非智力品质的差异,对其创新能力的影有响显得尤为突出。因此,我们应把非智力品质的培养摆在应有的位置上。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品质可从两方面入手:

首先是以史激情。适时地结合数学内容介绍数学史中的历史典故和国内外数学家的在追求科学真理中动人事迹。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家陈景润,不正是在中学数学课上听完沈元老师介绍哥德巴赫猜想之后起步攻关,并锲而不舍为这奋斗终生吗?在中学数学教材中不乏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如:在解析几何绪言论课时可介绍笛卡尔与坐标系的建立;在学习体积公理时可介绍祖充之父子对我国古代数学所做的贡献;在推导二项定理时可介绍杨辉和贾宪的成就等等。

其次是以趣激情。在数学教学中可适时以学生们比较兴趣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如在教二面角时的平面角时可以用“蜂窝体积极值”说明自然界也得遵守数学法则;在引入指数函数时,可以用薄纸对折若干次后便“敢于珠峰试比高”道理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今天以后的第 天是星期几?”的问题,必能激起学生对二项式定理应用的浓厚兴趣。

显而易见,只有学生具备了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数学的学习活动,因此可以说良好的非智力品质是创新能力的力量源泉。

3.5因材施教塑造个性思维
许多国内外教育学者都对我国近二十年来的教育进行研究,几乎得出同样的结论:中国学生之所以缺少创新精神,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缺少了富有挑战的个性思维。这恐怕也是中国至今一直没有产生诺贝尔奖的原因之一。这又从反面告诉我们:用同一思维模式去铸造学生,必定会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学生的思维品质也有明显的差异,有的更擅长于形象思维;有更擅长于抽象思维;有的则以逆向思维见长;对同一数学问题往往可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解决;不同的数学分支各种思维也各有所侧重,学生思维品质的不同这正从侧面说明了创新思维的多样性;我们决不能把各种思维方式分出优劣强弱之等级,更不能推崇一种思维模式,压制另一种思维模式,而应当让学生扬长避短,互相借鉴,对有数学天赋的学生我们更应当务备加关心呵护,使他们能尽早地脱颖而出。诚然如何在当今对全体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一个需要理论与实践上加以进一步探索的问题,我们在此提出来以期引起同行的关注。

总之,通过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上具有全新的教育质量观,只要我们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在教学中不断取新的成果。

参考资料:http://www.wsbedu.com/wu51/keyan/jshu1.html

第5个回答  2007-11-09
很简单,上课时把该教的以最简单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懂,有空时教些难题,把些好同学和差同学分别加以辅导,特别是差同学要花心思,要让不及格减到最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