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瑶光的人物生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3

善化许氏家族住善化、东乡、圭塘、许家冲。系十六世纪初,明正德年间,在全国性的流民潮中,自江西迁居到湖南的。许瑶光是圭塘许氏家族第十一代。许瑶光出身微寒。父亲许永璜、字国贤,母张氏,兄仁甫、次衡、力常,种菜务农。妻朱氏,有三子,方义、方镇、方藻。许瑶光读书做官后,许氏家族这一支系也由农转士。以后,许瑶光之女嫁何绍基(著名学者,大书法家)之侄;再后,何绍基小孙女何琳荪又嫁许瑶光长孙许直,许、何两家结为亲家。
许瑶光五岁时,父母聘请老师督教他上课,大哥、二哥也常购书督促他读书。他和三兄考取秀才(附生)后,进省城东南的紫荆山房读书。学校位于东茆古里,面临小瀛洲,十分幽雅。秀才享受食廪,免除丁粮税,见到知县可不下跪。
道光二十一年,许瑶光父亲去世。二十四年丧满,正好骑跨省试日期,错过了考举人。清代科举,丧服三年未满者不得应试。他感到悲伤忧郁。二十五年,岁试“四十贤人”赋,及“秋兰”诗,见赏于南皮张振之(名炽)学政,补升为增生。次年,科试“谷曲研”赋,及“拟西崖”乐,在长沙府得第一,成为廪生,享受“廪饩银”(每年可从国库支取白银四两)。他三兄亦以一等生员同时成为廪生。他冀望能搏取举人,有相命者对他说,你文才星相虽佳,然而命中决定你接连三次科考,均不能实现你的愿望;至己酉年,当因明经科得官(即拔贡科、拔萃科,明清时期朝廷为征天下贤才,每十二年各省选拔贡生,不问是否举人,送京师由皇上考验授职),今世你过悠闲的日子元指望了;四十五岁时应防大难。他不以为信。后肄业于城南书院,为陈尧农(名本钦)老师所赏识,每年科试诗赋,四次均得第一。道光二十八年,番禺梁矩亭(名同新)学政选拔贡生,考“拟王綮缀珠为烛”赋,他得第一。次年复试仍第一,果然人道光二十九年己酉拔萃科。他三兄亦以乡试入式,被荐举人该科,同去京都。
是年,咸丰帝登基尚未改年号。他三兄会考前复试失败,遂先回去。当时京师因薛执中邪门左道酿案,七月会考文题为“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诗题为“兴雨祁祁”。主试者批他的卷子,“惊才绝艳”。京师当时的习气,主试者重诗不重文。许瑶光会考后以诗谒拜各位老师,大家都相信他必能中选,但笑称诗中有过多放任敢讲的辞句,恐怕要被派到下面当县令了。后再朝考于保和殿,诗题“秋光先到野人家”。最终得朝考一等第七名,引见皇上于勤政殿,果然被任用为县令,派遣到浙江(该科一等共十名)。朝考得拔贡一等,及二等前数名者,拣选引见皇上,与考得进士那样,可被录用为京官、地方官或儒官。其他二等和三等,共数百名及第者,作为拔贡生送国子监读书,候选录用。
浙江钱粮甲天下。自洋人以鸦片专横销售获取暴利,国内银两外流,银价骤然昂贵。州县征收地丁税,进的都是铜钱,铜钱贱,换成银两后多有亏损,以至挪用国库款项。道光二十九年,朝廷命户部尚书季仙九清查,被查抄者数十人,受追究者四百多人。湖南学政梁矩亭(翰林院编修),当时任拔贡科主考和主批,为他赴浙做官将困于银价而忧虑,劝他改任内阁中书,不必赴浙。内阁大学士曾国藩当时正缺少官员。许瑶光则因母亲
年老,家庭贫苦,没有其他办法,故先改进翰林院,内阁中书科中书人仕。 咸丰二年(1852)秋,许瑶光去浙江,出任桐庐县知县。二个月后,卸去桐庐事务去杭州,在省试时任誉录官。同年十二月,到淳安县任知县。六年,任常山县知县。七年,任诸暨县知县,安民养生,不遗余力。九年三月,调署仁和县知县。同年十一月,再任诸暨县知县。
咸丰年间,正值太平军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元年(1851)洪秀全金田起义。三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建立太平天国。六年,洪秀全、杨秀清发生内江,开始衰败。十年(1860),忠王李秀成进军浙江,以解天京之围。
咸丰十年七月初四,李秀成进攻诸暨。当时驻军扼守城中,而县官出城,负责后勤之事。李秀成绕越诸暨,突陷萧山。清兵退保杭州,忠王复分兵回取诸暨。九月二十六日,四乡火起。许瑶光以为驻军“百胜勇”尚在,实则闽楚军都已撤去。至东门,遇骑兵三,各以长刀相劈。许瑶光左右额顶心、发际、右耳根、右臂膊共受七伤,遂昏倒。俄而苏醒,有老妪扶他行过石桥里许。又遇黄衣兵二,见他鲜血淋漓,遂让路放行。有马姓百姓抬他至枫桥,裹伤后去绍兴府。二十九日,府城陷。至甬江口,杭州胡雪岩买船送他去了舟山。
同治一年(1862)七月,许瑶光谒左宗棠于衢州,两人一见如故。左宗棠访询浙江民众,知他在官无恶劣状。十二月二十八日,特奏《查明失事可原各员恳请免罪留营折》,以许瑶光在浙多年,历任均著贤声,请留营帮办营务。同治二年一月十三日,皇上谕示:革职免其治罪,准其留营差委。
同年二月,许瑶光随左宗棠回诸暨善后。时城中无遗粮,许瑶光亲赴金华运谷三千石移服诸暨百姓。“借给耕牛耔谷,以开济农民。招商贾贸易。命绅董,劝筹米,捐平粜。修葺书院,以待开课。……斯民欣欣有生机矣”。在他卒后三十年,宣统二年(1910)编纂的《诸暨县志》,列许瑶光为名宦,对他在诸暨两任内之事,“暨民至今犹思之不置云”。
在太平军战争中,许瑶光对清廷使用洋兵攻打太平军,多有议论。“明曾用佛兰机(葡萄牙)火器,非用其人也”。(《谈洋兵》)。“借兵于洋,贪利策功。沪渎开先,浙踵其辙。滨海习惯,咄咄称奇。非族心异,终贵自强”。“西洋乃中华之敌仇,拼死助我实自谋。”(《洋兵行》)
鸦片战争,英军曾侵犯浙江,进攻定海、镇海、宁波、乍浦等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商怡和洋行擅入嘉兴非法开栈,美国长老会有人来嘉兴传教闹事,许瑶光出面阻止和交涉。这些都是他赴嘉兴后的事。 同治三年四月十八日,闽浙总督左宗棠上奏《请以许瑶光等分别委署嘉兴等府事片》,以许瑶光守洁才长,堪以委署嘉兴府事。皇上说了句“知道了”。许即赴嘉兴上任。十月初五,左宗棠入闽前再次上奏《特保政绩卓著知府折》,特保许瑶光抵任以来,于赈抚、清粮各事尽心经理,实属廉干朴勤,舆情爱戴,政绩卓著,以知府留于浙江补用。十月十三日旨谕,“许瑶光着以知府留于浙江补用”。许瑶光因于诸暨县任内失守,经左宗棠先于委任,后又上奏特保,直至同治四年二月二十日,才旨授许瑶光嘉兴府知府(即先署旋实)。三品衔,补用道。辖嘉兴、秀水、嘉善、海盐、平湖、石门、桐乡等七县。
同治三年(1864)四月二十八日,许瑶光由杭州赴嘉兴。当时嘉兴地区农民因逃避战乱,土地荒芜,海塘失修。嘉兴“昔日名城今瓦砾”,作诗《覆巢燕叹》:
翩翩鸳湖燕,五月入我屋;绕梁重定巢,似诉新巢覆。
不惜燕无巢,栖栖林木梢;所惜残黎返,一椽风雨抛。
伤哉由拳城,四年为贼踞;城中旧主人,天涯逐飞絮。
今年官兵来,二月追贼去;仓皇复城时,华屋一炬付。
一炬烧不尽,东西老兵住;老兵r1内卧,主人门外舰。
门外觑何为,依依情欲归;沧桑存旧业,里巷问斜晖。
那知军斧利,不为主人计;长绳曳榱题,一扫东风碎。
儒将丰功竹帛垂,偏裨小节莫深追;禾城今日难言事,
试问梁间燕便知。
诗中虽称太平军为贼,但仍斥责清军进入嘉兴时烧房折屋,更叹百姓惧怕官兵之心。许瑶光上任后首先安定民心,整饬军纪,又撤走湘军;号召逃亡在外的业户还乡,广招客乡农民垦荒,逐渐恢复生产。
当时,嘉湖地区枭徒,以尖头船架枪其上,枪船数愈万千。土匪地棍,以强为胜;行船驾桨,自成党羽;日则赌博,夜则劫掠,大为民患。许瑶光据左宗棠指示,捕杀其头目,收缴枪炮千余杆;枪船瓦解,地方治安大为改善。
浙西地区(指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以西,杭州、嘉兴、湖州地区)战乱前,完纳地丁税有大户小户之分。小户税重,而大户轻。其纳漕粮有红、稽、读三户之名。红是已仕绅户,稽是未仕科户,读是讼户。讼户也称公户,短交不付,弊端百出。税粮不足,乃取妇弱者而重加之,于是公私交困。许瑶光为除漕蠹,减小户之浮收,而定大户之加耗,漕政一清,一改往日“强豪中坐饱,雌弱怨谁伸”之情景,促进了生产发展,深得乡民爱戴。
许瑶光十分重视教育。到任后即重修府学和试院宏文馆,集资重建鸳湖书院。鸳湖书院创建于康熙五十五年,于府治(今荣军疗养院)之北(今市政府内)。当年太守奉陆清献栗主于敦宿齐楼。许瑶光考虑到张扬园学问也十分好,都是浙西最有名的文人;又考查嘉兴以往卓越的文人,以唐代的陆宣公最著名。于是增加陆宣公和张扬园之位,设“三贤堂”,以三位先生作为学生的榜样。为表示对先贤的敬重,许瑶光又请左宗棠写了“景
行维贤”匾,挂于堂内。此外,还率邑绅重修嘉兴、秀水等县学,修后均有许瑶光的碑记。这样,嘉兴地区的教育很快得到恢复。次年,嘉兴府七县参加县试、府试、院试的,多者百余,少者三四十人。而邻近的湖州府和杭州府各县参试者均不过数人,一二人而已。以后,嘉兴府和七县科试成绩均居全省前列。
许瑶光在嘉兴,对农业生产一直挂在心上。在他的诗文中有大量关心农事和农民的诗文。许瑶光在《城市》一诗中云:“兵火之厄,附廓为先,善后事宜,群谓宜先兴市,余意不以为然”。称:“干戈既定讲农桑”。
许瑶光在城乡浚河,修桥,筑路,修塘,以发展农工商。修建和重建桥梁52座,还修复完成坝塌缺口的平湖、海盐海塘。当时秀水、石门、桐乡沿河、跨河各桥有其碑记。
许瑶光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整顿吏治。在《拙宦叹》中对劣吏作了形象的描绘:
巧官恋微禄,卖众恒言归。袖中黄者金,深夜权贵闺。
灸手势果热,膏粱豢体肥。攀缘居要津,恣睢谁敢非。
善进亦善退,苍鹰盘空飞。侧目击丛雀,腾身入翠微。
矰缴不能篡,将军空合围。一朝秋气清,似诉腹中饥。
修翎仍就人,草枯扬旧威。可怜耿介雉,趋避先失机。
文明蒙大难,离披锦绣衣。古来拙宦都如此,人海茫茫空涕挥。
经十年治理,“剔奸除莠,嘘瘠起枯。七邑官吏,咸奉条教。凡黉序书院之属,养老恤贫之举,以次兴复,推广靡遗。民和年丰,百货鳞集,农忭于野,商歌于市”。许瑶光为嘉兴的发展办了不少实事。 同治十二年(1873)凶月二十日,许瑶光任期已满,将进京向皇上述职。据《嘉兴县志》吴抑贤先生记载,“……吾邑士庶,闻公之行也,先期筑亭于南湖烟雨楼之左偏。六月三日,相与扶老携幼,遮道攀辕,延公于亭。酌酒罗拜而言曰,……吾侪小人受公之赐,亲如父兄,何忍一日离公。公亦莫忍舍吾民而去。谁为请于朝,复借寇君乎。言已皆欷歔怫郁。中如有不自释者,公起而慰之曰,噫吾岂去汝哉。国家故事,秩满报政。引对毕,还视事如初。今航海而行,往返旬日计耳,吾岂去汝哉。于是众皆喜曰,公既许我来也,适亭成未有名,名之曰‘来许’,将日夕倚亭,延颈以望公之来也……”。饯间,赠诗者几百人。许瑶光即席作答:“我来檇李已十年,兹去不过三月天,……鸳鸯有约定重来,且作长歌题素壁”。诗中檇李和鸳鸯均指嘉兴。檇李系嘉兴古称,又为历史悠久的嘉兴特产珍果;鸳鸯即鸳鸯湖,嘉兴南湖别名。第二天离别时,嘉兴父老燃银烛,悬珠灯,彩船相送。
嘉兴民众建“来许亭”,纪念他殚精极虑,十年于兹;颂扬他公正廉明,为民办事;盼望他重来嘉兴,视事如初。许瑶光受到如此敬重和爱戴,深感不安。临别赠言,请建“鉴亭”。鉴为“诫”,“亭”为“正确处理”之意。乃自撰书《鉴亭铭》,刻碑置于“来许亭”前的“鉴亭”内。铭曰:
“……兹屿(指烟雨楼小岛)在水中央,不骞(举)不移,万寿无疆。有似仁者,静则延长。君子鉴之,节嗜欲以保安康。兹亭轩旷(高大开阔),四无纤障(遮蔽)。高天复帱(覆盖),明月逸宕(超逸无束)。有似智者,洞察万状。君子鉴之,去蒙蔽以扩识(知识)量。亭下湖水,流似不流。吐纳苕霅(霅溪),古今悠悠。有似勇者,自强不休。君子鉴之,学百川以海谋(宏图大略)。绕亭草木,春荣秋谢。荣故繁华,谢亦安暇。有似达者(通达事理者),与事变化。君子鉴之,舍(被舍用)则藏(隐)而得(被信用)则驾(尽力)。嵚(高)崎古石,于亭之东。瘦貌寒(贫)魄,棱棱(棱角)生风。有似洁士,不与俗同。君子鉴之,砺(磨)廉(洁)隅(谦)以表孤衷(心境清高)。朝开暝阖(闭),亭中(处理好)阴阳(事物矛盾)。雨润日丽,亭中柔刚(处事柔刚)。寒来暑往,亭中炎凉(世态炎凉)。……”
鉴中“五鉴”和“三亭”,是许瑶光借“亭”发挥,总结教训,引以为诫,正确处理世事的警句。
同治年间,日本变法维新,开始侵略中国,意欲侵占台湾,兼并琉球。左宗棠向朝廷提出,须派“严操守,勤防治,孜俸公,不敢暇逸”的官员担任台湾军政职务,欲调许瑶光守台湾城。中远(省长)马公(?山)曾勉留任。许瑶光自叹:“我生孱弱亦何能,敢作铁柱蛟龙国;胡为数千里外屡相招,使我南望仙霞生太息”。因此,许瑶光此次进京述职,皇上有可能派他去台湾。
许瑶光乘船经上海、天津到北京。六月二十五日,引见遇雨,奉旨改期。二十九日,引见于养心殿。七月初一,同治帝召见许瑶光于养心殿之西阁,退谒枢密(军机大臣),垂询他的出身和地方民情。初六,复行引见。初八,皇上重许他回任嘉兴。许瑶光成为从古无有,连续两任的嘉兴太守。
许瑶光北上途中,见到上海对外通商三十年后,“繁华机巧”,感到应向西方学习。回任后,“听嘉兴杜小舫方伯谈天主教暨外洋事”,“使我从前方壶园娇之见一霍然”。对福建办船政、建水师,杭州设机器局,“文宗科岁算学求、武库精能机器制”,及南北各地开煤矿等“御侮”、“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持积极态度。许瑶光在嘉兴府,乍浦陈山、澉浦长墙山造新式炮台,以御“台湾有日本构衅”。光绪元年(1875),全面修复嘉兴至苏州、杭州的扩路,发展和活跃嘉兴地区经济。 嘉兴府城以南,春波门外的南湖,与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并称浙江三大名湖。南湖东北湖心岛上的烟雨楼,四面临水,水木清华,晨烟暮雨,向称瀛洲胜景。
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天福年间(公元940年前后),吴越广陵王在南湖东畔造台榭。南宋淳熙三年(1175),烟雨楼始建于湖滨。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嘉兴知府赵瀛,在湖中用疏浚的河泥垒成的湖心岛上,创建坐南朝北的烟雨楼。万历十年(1582),嘉兴知府龚勉在楼南筑“钓鳌矶”;北面拓放生池,称“鱼乐国”;又建“大士阁”。清顺治二年(1646),在抗清斗争中,烟雨楼毁。康熙二十年(1681)再建。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皇帝南巡前,改建烟雨楼为坐北朝南。咸丰十年(1860),在太平军战争中,烟雨楼又毁。
许瑶光十分关注历史遗迹。同治四年(1865),他到南湖寻访烟雨楼旧址,栽桃李于湖堤,意欲复建烟雨楼。后来,他以地经兵燹,物力维艰,楼制崇闳,未能重建。而在楼址四旁建十数景,点缀南湖景色,以“补种荷花延白鹭,预栽杨柳待黄莺”。
同治六年,许瑶光于烟雨楼埠头建“清辉堂”,面湖三楹。写了“六龙曾驻”匾额,以示皇帝曾在此驻跸。又作《初秋游南湖时清晖堂落成》诗。
许瑶光认为,“地以景彰”,“询之耆旧云,前代曾有八景之目,而平章未确,志阙不载”。遂取当时嘉兴的八个景点,聚之取名“南湖八景”。同治八年,许瑶光作《南湖八景诗并序》:“嘉兴南湖,吐纳苕霅,襟带城郭,古奥区也。而禾志只绘烟雨一楼,何揽胜之少乎。……余守嘉今五年,凭眺川原,俯仰风月,目之所寓,有会于心。为湖山标异,得南湖八景,且系以诗,增嘉话也”。许瑶光撰书的八景诗为:《南湖烟雨诗》、《东塔朝颐诗》、《茶禅夕照诗》、《杉青风帆诗》、《伍塘春桑诗》、《禾墩秋稼诗》、《韭溪明月诗》,《瓶山积雪诗》。一年后,许瑶光请秦敏树画《南湖八景图》,刻《八景诗》和《八景图》碑石。又构亭于烟雨楼以南,“钓鳌矶”故址平台上,将碑石置于亭内,取名“八咏亭”。
八年,建室三间在“大士阁”后,遵御制诗“不蓬莱岛即方壶”句,取名“亦方壶”。又写了《构亦方壶于烟雨楼侧题壁诗并序》。诗云:“蓬莱在何许,缥缈不可求。何如鸳湖去,咫尺见瀛洲”。
十二年,在“亦方壶”右建“菰云簃”,在“清晖堂”侧建“菱香水榭”。许瑶光又在一石两面,刻自书“福”字、“寿”字碑。
同年,许瑶光喜得米芾真迹。米芾与苏轼、黄庭坚、蔡襄为宋代四大书法家,曾居浙。十三年,摹刻《米芾真迹碑》于《鉴亭铭》碑的反面,碑面露在“鉴亭”墙外,面向“来许亭”,供公众观赏。
光绪元年(1875),彭雪琴“辞官来看浙中山”。彭雪琴即彭玉麟,湖南衡阳人,湘军将领,兵部尚书,善为诗,尤善画梅。许瑶光邀彭雪琴游南湖,请他画梅。彭雪琴画横、直梅花于二石,并题诗。许瑶光对彭雪琴所画梅花十分欣赏,将此两幅《梅花画》和题诗,请钟沈林摹刻碑石。同年,许瑶光在“亦方壶”右侧,“凝碧阁”旧址建“宝梅亭”,将两块碑石保存于亭内。还撰书《构玉梅亭》诗,刻石记事。
许瑶光喜得的元代画家吴镇(嘉善人)的《风竹图》真迹,于同治六年摹刻碑石并题诗,后亦移置“宝梅亭”内。
许瑶光在嘉兴府任内,在烟雨楼小岛建造了不少景点。地方人士还公建“来许亭”、“鉴亭”,僧人重建“大士殿”(即观音阁)。但最终未能复建烟雨楼。 太平军战争后,嘉兴地区人口由战前近300万人,下降到同治十二年的不到100万人。农村土地荒芜严重,约有半数以上的田地无人耕种。至光绪六年(1880),荒芜的土地有十有三四。
同年三月初八,浙省巡抚谭钟麟派道员王荫樾等到嘉兴“查荒”,逼加征粮数额。省员撇开许瑶光等地方官员,也不下乡勘察。十六日起,在弘文馆调集庄书(经办田粮之员),会讯勒逼,动用刑法,令将有主荒地悉数征粮,令无主荒地竭力增为熟地。消息传出,乡民纷纷入城,至弘文馆执香跪请省员下乡实地查荒。省员出来大加斥责,随从以马鞭扬击,有的还持刀吓砍,以致激起众怒。顿时,省员被乡民簇拥出南门勘荒。许瑶光闻讯策马赶去,将省员接回。省员连夜回省,称被秀水知县廖安之策动乡民殴伤。浙省巡抚即上奏,偏罪乡民,归恶庄书,嫁祸于县令。并调楚军800人,连夜赶赴嘉兴镇压,拘捕数十人。清廷闻奏,于四月十六日谕旨,命“密拿首要各犯,解省讯办,如敢抗违,从严惩办,以儆效尤”。
许瑶光在此案中,同情乡民,保护百姓,勘实是非,为民伸冤。在复浙抚禀中,力陈系省员办理不善,以致激起民变,责不在民,亟请乞休。由于他不按抚督之意,如实禀报,六月十三日被挂牌另委。七月二十三日,上海《申报》登载了《嘉守罢官记》的消息:
“嘉兴守许雪门观察,自甲子莅任,迄今十有七年。其来也的兵燹甫定,人民凋敝,城市荒凉。善后诸大事,措置极难。而太守则刚健涵以大度,明决不事苛求,从容就理。先留养,次掩埋。集居民,招商贾。贫者恤之,恶者除之。设婴堂而幼孩保,复书院而文教兴。凡此数端,郡民之叨惠者广,而感德者深也。……三月二十五日,为嘉民宏文馆跪香求请勘田鞭扑激闹一事,六月十三日被挂牌另委。…十四日晚,传闻省信,阖郡若狂。有耆民等叩府,欲上请留任。太守曰,毋新太守贤于我者也,我素佩之,尔民无恐于是。退而思,思而感,感而发,曰太守仁人也,不可忘也。即于西丽桥西,茶禅寺东泽地,筑亭名曰许公亭。盖志公德否朽,民心不忘也。二十五日卸篆。……七月初三黎明,有耆老数十人,送水一缸,镜一面。进署呈帖,上书明镜高悬,冰清水鉴,恭颂德政,敬送宪旌。继有义塾蒙童五十人,持书包执香跪送。太守方出署,而孤老院男女并无目者,亦来跪送。斯时街衢拥挤,自西县桥至北马头,家家香花高供,甚有悬彩灯结彩,额上书官清民乐,情切攀辕字样者十余处。及至北武庙,有老人数辈献酒,脱靴,感慨涕零。太守亦为酸鼻,再拜下船。时群绅备大彩船两艘,并各绅送行船合自坐船,几及百余。两岸看船停泊四五里,人不啻数万,船不啻数千,各镇乡市为之一清,船至许公亭小泊。……其时,群绅进太守过彩船饮,沿塘乡民执香跪送。此日,数十庄俱隶秀水也。是晚,泊万寿山本觉寺,老僧亦执香跪接……次日,各绅送至徒门,殷勤道别。午后,过石门湾,尚有香花。噫异哉,离城百里,不可谓近。乃闻风激发,顿见天良;非民情之厚,曷克臻此……”
当时,嘉兴由“查荒”而激起民变的大案,震动各方。上海《申报》自三月二十八日刊登嘉兴二十五日“查荒闹事”的消息起,连续发表了二十多篇有关的社论、文稿和消息。如《论嘉属乡人抗勘荒田案》、《论杭州调兵赴禾》、《论民变》、《论杭嘉湖三郡民情》、《恭录谕旨》、《嘉兴府许瑶光嘉兴县廖安之通禀》、《嘉兴府知府许瑶光复浙抚谭中丞禀》等。文章批评浙江当局,同情浙江乡民。
七月二十五日,《申报》又发表了《书嘉守罢官记后》的社论,称许瑶光为近世少有的贤太守。社论说:
“……近世贤太守,如谭君序初之于苏州,宗君湘文之于宁波,其最著也。然亦有遇合存焉。嘉兴守许君,任禾二十年矣。昨观所录罢官记,一时民情爱戴至于如此,因知其居官之日,凡地方利病,民情甘苦,无不熟知而审处之,故能深得民心。即此次因勘查荒产一案,致乡民哄闹,殴辱宪委。不合于中远,亟请乞休,亦可见平日之心矣。即当肇事之日委员泣禀,归罪县令。太守以表率属员之故,不能不察。然亦无妨委婉其词,不加可否。何必一一勘实,坐委员以罪。中丞盛怒之下,苟委员泣禀之词,先人为主,则禾民实罹重辟,奇冤莫伸。此事之出最重,而谓可以不实陈乎。其平日之尽心于民事,胥于一禀见之矣……”
明清时期,知府退居地方官之列,事事皆须禀承上司。官场陋习,事事因循,处处推诿。然而许瑶光为官,地方应为之事,吾必主之。则院司虽忌其才,而亦无如之何。以致政绩卓著,为百姓所拥戴。
光绪七年(1881),浙江巡抚调任。后任碍于舆论和民情,命许瑶光回任嘉兴知府。嘉兴父老即在三塔扩上建“许公三至亭”,厅堂龛内盒中,装有许瑶光离嘉兴登船前脱下的“朝靴”一双。但许瑶光仍居杭州庆春门,菜石桥西堍南隅,马所巷家宅“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