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实践活动课小学生有哪些体验活动 课堂上 关于感恩的情境体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2
一、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关注课程动态生成的研究
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的核心理念是“动态生成”。强调的是课程的现实生成,直接生成。教师的主体作用是开启学生思想上的闸门,点燃学生思想的火炬,让学生真正“读进德育”读出自己来。在学生的思想障碍过不去的时候,轻轻点化,起一个逢山开道,遇水搭桥的作用。面对生成的德育资源,师生及时捕捉,让它成为德育的契机。
1.朴实真诚的平等对话,自然动态生成
用心捕捉鲜活的德育课程资源,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说真话,表达发自内心的真实体验、感悟,将学生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等调动起来参与活动。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与空间,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使课程自然“动态生成”丰富多样。
2.主动周密的精心预设,随机调控生成
关注生成,并非摒弃预设。师生主动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才能在德育活动过程中捕捉到生成的契机。师生精心预设,关注深层次的活动结构,德育本质,是课程实施的一个起点。用心捕捉活动过程中的“即使生成”,根据鲜活的“体验感受”作现场处理,变“程序”上课为“随机调控”,使课程实施由“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使德育活动课程成为师生个性张扬的天空。师生在互动中即兴创造、实现超越延伸预之目标。
3.反思内省中关注生成、贵在有效生成
德育综合实践课程不仅是德育知识的课程,还是生命的课程,师生在反思内省的过程中,经历着生命成长的过程。对教师家长来讲,重要的是对学生生命发展的关爱。尊重的是对学生、生命的独立本性,体贴生命成长的过程。为此教师要善于挖掘非预期性因素的教育价值,发现生成性教育资源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价值引导,逐步完成从外显到内隐,从行为到心理的转变。将生活经验理性化,成为指导生活实践,提升生活理念的“生长点”。使课程研究充满着智慧的灵动和生长的气息,使德育有效“生成”,让德育焕发出勃勃生命力。
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从课程的内容选择、到形式设计(方法和手段的使用)都进行了重大改革,给人耳目一新,脱胎换骨的感觉,上出了自己、上出了特色。具体表现在“四突出”
二、突出新,即新在教育理念上、环境设计上、师生关系上、创设情境上、教育评价上。
1.新在教育理念上,允许质疑求异,尽显个性魅力。
首先,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和差异性,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贯穿于活动的全部过程和各个环节。如:5年2班《和“诚信”交朋友》一课的内容,紧密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深入社区,去观察、践行、体验。自编快板“假如”,歌曲“企鹅特别行动”,“公民道德四字歌”,设计手抄报,自制形式新颖的教具。在积极思考和合作交流中,在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2.新在环境设计上,让教育环境给学生以精神享受。
教育环境在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起着促进或延缓作用。合理安排教育环境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引起师生心灵的共鸣。如:《我们是绿色小天使》一课,在精彩舒适,特别具有情趣的个性化环保教室里,置身于鸟语花香的环境中,师生身心感到轻松愉快,思维也异常活跃。特别是美观科学会说话的楼内布置,既给学生以精神享受,又使学生的精神生活得以升华。
3.新在师生关系上,师生成为互促互进的合作伙伴。
教师与学生,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活动中具有一种激励作用。如:四年一班《我爱我的班集体》班主任走进学生的心灵,倾听学生的心声,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教师与学生朋友式的互动过程,体现了师生进行心灵的交流,心理上完全没有隔阂,师生平等的对话,真实、亲切、自然、实实在在。在这样宽松和谐的人际交流环境中,学生的个人爱好与个性品质得到自由的发展,既保障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利”,又满足了个体学生的个别需要,积极的情感和精神氛围也影响着师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与进步。
4.新在创设情境上,从情境中唤醒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研究活动中,班主任和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来创设情境,把教育内容趣味化、丰富化、具体化。表现在:以生活感悟情境,以欣赏感受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以表演体验情境,以设计享受情境。如:三年一班的《半个汉堡》一课,班主任引导学生看录像,在生活中体验,由特殊情境唤醒学生爱惜粮食等。
学生在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活动、体验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是学生自我教育的真正基础,是实现道德之个体意义的根本途径。教师在课堂上多为学生提供活动和体验,使学生体验到活生生的社会,明白自己是和别人联系着的个体,学会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关心所在地区的发展,进而养成真正能在生活中起作用的道德品行。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我校教师在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和开展上,不仅追求形式的创新和完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美的追求,更要打动学生的内心世界,感悟其价值所在,内化为学生素养,每一次的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都让学生有不同的收获。正像 刘惊铎教授在其博士论文《道德体验论》中揭示:一切道德教育只有以体验为基础时才是有意义的,“体验是道德教育本体”。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4-02-14
德育实践活动课小学生有哪些体验活动 课堂上 关于感恩的情境体验,可以查阅刘惊铎博士著的《道德体验论》《生态体验论》《中华美德教育论》《德育学教程》,里边的体验活动、情境体验设计方案和活动的组织开展十分丰富、生动、便于操作。
四十多年前,生态体验理论创始人刘惊铎教授就针对德育课堂低效、无效和负效的现实问题,率先提出了“生态体验”“生态德育”“生态体验教育”的概念和生态体验教育模式,以有效破解德育实效性偏低的问题,并被1997年的庐山会议确立为中国当代四大模式之一,鲜明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必须全面臻于“生态体验”的境界,他把生态体验的境界描绘为:“三重生态圆融互摄优化生命生态系统,优化生命样态。”“生态体验是在三重生态圆融互摄下平安、健康、舒心、靓丽、灵动、可持续的那样一种生命存在状态。”(参阅:刘惊铎著《道德体验论》人民教育出版社;《生态体验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刘惊铎博士创立了生态体验理论,并担任国内外多所著名大学的教授博导,如担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导、澳门城市大学教授博导、泰国格乐大学教授博导、国家开放大学教授博导,他刚刚履新华标生态教育研究院(SEEDII)院长,同时担任教育部大数据工程中心生态网络社会部主任,他还先后担任中央教科所(中国教科院)德育中心主任、国家开放大学文法学部部长/政法学部部长,他还兼任国际生态体验教育学术委员会创会主席、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建设平台联席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刘惊铎教授主要从事国家标准化人才培养、生态体验教育标准化重点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他多次参与中央报告和国家规划纲要调研起草小组的工作,其代表作主要有《道德体验论》《生态体验论》《中华美德教育论》《生态网络社会》《科学工作体验学》《生态体验式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身心保健全书》《中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等,他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原创学术论文百余篇,《新华文摘》就转载了近十篇。
刘惊铎教授的核心思想是“生态体验理论”“生态体验模式”,其中的核心哲学命题是:“三重生态圆融互摄优化生命样态”。
他主持或首席主持的中央重大专项课题主要有生态文明和执政党的思想道德建设、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国门德育等,都被中央采纳并获得参与国家重大决策奖一等奖多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