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潘家峪惨案的元凶佐佐木,最后的结局怎样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22

潘家峪村隶属于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火石营镇。距离唐山市62.5公里,这里四周群山环抱,满山松青柏翠,坡地果木成林,庭院葡萄满架,被称为''小吐鲁番'',是冀东地区一个典型的富饶的山村。

就是这样一个美丽宁静的村庄,1941年前的1月25日,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大惨案,1230人被残暴屠杀,其中妇女儿童650人,几十名妇女被轮奸后虐杀。

惨案是有预谋、有计划、有组织、多地日伪军联合统一的一次军事行动,这是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欠下的有一个血债。

据屠杀参与者之一,丰润县伪县长凌以忠(警备大队长、新民会会长)供认:实际上1940年12月底就已经开始策划屠杀行动,屠杀的目的一是一个是打击八路军,一个是惩罚威慑老百姓。

一、为什么是潘家峪

潘家峪是河北省丰润县(今唐山市丰润区)腰带山中的一个比较大的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潘家峪村人民积极支持八路军打鬼子,反抗日伪统治,敌据点经常向村征粮、征款、要柴,潘家峪拒绝交一粒粮、一分钱、一根柴。同时抵制日伪设立的保甲组织和''五家连坐'',把王官营伪警所发来的''门牌''、''户口册''、''良民证''全部烧掉。

对八路军潘家峪人民则是大力支持,筹措粮食、救助伤员,传递情报、赶做军鞋,成为当地著名的抗日模范堡垒村,是冀东抗日根据地的中枢。

潘家峪人民的抗日斗争,极大地激怒了日本侵略者,引起日本侵略者对潘家峪极端仇视。同时也埋下了惨剧的祸根。

二、惨绝人寰的屠杀

1941年1月24日晚,侵华日军驻唐山部队司令部调集丰润、遵化、玉田、迁安、卢龙、滦县、唐山等地3000余日伪军,由日军驻唐山守备队指挥官佐佐木亲自指挥,25日黎明完成了对潘家峪村的包围,而这时候大部分村民都还在睡梦之中。

最早发现日军的是村民潘广顺,正准备去上水路村赶集的他发现村边沟里趴着很多穿黄军装的日军后,掉头就往村里跑,边跑边喊:鬼子来了!可这时鬼子从四面八方钻了出来,把村子围的像铁桶一样,根本跑不出去了。

早上七点多钟,日本兵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杀气腾腾闯进村来。他们分头行动,逐街逐巷挨门挨户地搜查、抓人。砸门声、叫骂声响成一片,敌人把1400多男女老幼逼向村西大坑。老弱病残不能走路的,就当场杀死:

潘风柱的母亲70多岁走不了路,被日军士兵一棒打得脑浆迸裂。

潘瑞德的老母亲被日军一把刀砍成两段,内脏迸流一地。

潘忠元80多岁的爷爷双目失明,被日本兵把他架到院外,用刺刀扎死。

潘树弟的祖母90多岁,拄着拐杖蹒跚地挪到门边,日本兵嫌她慢,一刀刺透前胸。

......

西大坑是村西一个长约100尺,宽30尺,不足一人深的干枯大水塘,坑里是厚厚一层冰雪。大坑里挤满了全村老百姓,在严冬的晨风里冻得瑟瑟发抖,哭哭闹闹,乱成一团。大坑边架着机枪,四周站满了荷枪实弹的日本兵,乌黑的枪口,雪亮的刺刀,凶恶的军犬构成了一幅恐怖的画面......

敌人从西大坑被围的人群中挑出了30多个年轻姑娘、媳妇去大坑西沿几户人家给日军做饭。饭做熟了,妇女却被推下白薯窖轮奸,尔后日军不顾妇女们的哭喊,往白薯窖里塞满了玉米秸点燃,可怜这些妇女不是被烧死就是被烟活活熏死。

因为大坑四周没有遮挡,而且还有一条沟连接大坑,鬼子担心群众一旦四散奔逃会场面失控,于是杀人场换成了另外一个地方——地主潘家林的宅院。

潘家大院分东、中、西三院,四周有一丈多高的院墙。日伪军和特务把村里秫秸、茅草、松树枝抱进大院,在院子里铺了很厚一层,然后浇上煤油。大院南墙外支起木梯,上面站满了荷枪实弹的日军。

大约10点钟左右,杀人场安排就绪。日军便驱赶人们进入潘家大院。从西大坑到潘家大院有100公尺距离,沿途日军一个挨一个排成一条刺刀胡同,人们从刺刀林中穿过,这种森严恐怖的气氛,把一个小女孩吓得尿了裤,一边哭喊,一边后退。佐佐木上前一步一刀把孩子斜劈两半。他的爷爷见孙女死得这么惨,猛扑过去,一个手端刺刀的日军 跨上一步,又将老汉刺死。

人们再也沉默不住了,1000多人一齐怒吼着,挥舞着拳头与敌人展开了生死搏斗,手无寸铁的人们,哪能抵挡住这些全副武装的法西斯强盗!一部分人当场被害,大部分被赶进潘家大院。

汉奸伪县长凌以忠站到院房顶上说:''你们一贯地通八路,与皇军作对,这是你们自己惹来的祸,可别赖我。''

屠杀开始了,首先日军拎着战刀端着刺刀一窝蜂似地冲进来,照准人们的脑袋就砍,对着胸膛就刺。

40多个小孩被日本兵生生将双腿踩断后砸向墙壁脑浆鲜血顺着墙往下流。一个6岁小女孩生生被两个日本兵一人一条腿劈成两半。

最惨的是死在石槽下边的几个双身子妇女,她们腹部崩裂,胎儿流出体外,这些没出生的孩子,与母亲一起死去了!


人们怒骂着涌向大门,被机关枪疯狂扫射,门洞都被尸体堵严。鬼子往墙外向里扔手榴弹,当院子里只剩下一些呻吟声后,鬼子进院对没有死的人进行补枪,最后放火焚烧,潘家大院一片火海,烈焰中弥漫着刺鼻的焦糊味道。

日军撤退之前,在潘家峪村里一方面抢掠,一方面纵火烧房。全庄一片大火,浓烟里窜动着火舌,硝烟和血腥味弥漫着整个山川。美丽富饶的山村,顿时变为一片焦土。

三、刽子手的下场

五天后,八路军总政前线记者、《晋察冀日报》特约记者雷烨(1943年牺牲)随同当地政府领导人丁振军、赴尚金、吴玉山等同志来到潘家峪,慰问在惨案中遇难受伤的乡亲。他们被潘家峪惨状震惊了,禁不住齐声痛哭。

雷烨在惨杀现场拍下了许多幅照片,并以笔名朱靖写了一篇《冀东潘家峪大惨案》的通讯报道,登在1942年4月9日的《晋察冀日报》上。

周围七里八村的乡亲们凑了1700片芦席裹尸,大家挖了三道大沟,把尸体放在里面掩埋。受伤的送到八路军后方医院救治。这场血腥大屠杀,潘家峪1230名平民百姓惨遭杀害。被圈进杀人场而得以逃生的(包括受伤者)仅有276人。

1941年农历三月初,幸存下来的潘树平、潘树成、潘树堂、刘贺、潘树太、潘景龙等7名青年带头成立了复仇青年小队。后来,潘家峪村和邻村青年纷纷参加,队伍很快发展到120多人。

五月初五,冀东军分区司令员李运昌来到潘家峪,并在火石营村召开军民大会。会上,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刘诚光宣布''潘家峪复仇团''成立。任命潘化民为连长。

1942年8月,经过严格军事训练复仇团编入了正规部队——冀东军分区12团。这支由潘家峪死难者子弟组成的团队被整体编入2连。他们平时话不多,但训练不怕吃苦,作战异常勇猛,近身肉搏时专挑鬼子下手。从来不留活口。4年多的时间里,同日伪军进行大小战斗150多次,歼俘日伪军1021人。

1942年7月18日,,在冀东军分区参谋长兼12团团长曾克林的指挥下,八路军在甘河槽全歼日军180人,伪军一个营,潘家峪惨案的制造者,绰号''火神鬼''的杀人魔王佐佐木高桑在这次战斗被复仇团战士击毙后,用刺刀扎成蜂窝,刻着他名字的日本指挥刀现存于唐山冀东抗日纪念馆。

抗日战争胜利后,潘家峪复仇团和节振国工人抗日大队合并被编入冀东军区19旅47团,现为武警128师384团。

潘家峪惨案已经过去79年了,当年的幸存者现在在世的也已经是耄耋老人。在抗日战争胜利75年之际,我们应该铭记:牢记国耻,振兴中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