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经济课-行为经济学入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0
2011年年初,就在中国人即将欢度春节的时候,哈佛大学的春季课开始了。在残雪堆积如山的小路上,学生们匆忙地奔赴各自的教室。这个学期,哈 佛经济系教授戴维•莱布森(David Laibson )为本科生讲授《心理与经济学》这门课。莱布森是行为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是多个学术杂志编辑部成员和 多个顾问委员会委员。他1988年从哈佛大学本科毕业,获经济系最高荣誉奖 (Summa Cum Laude ) ; 1994年在马萨诸塞理工学院(MIT)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从此在哈佛大学经济系任教,20()2年晋升为正教授,他的课程深受学生喜 爱,多次供不应求。

行为经济学是过去2。年间新兴的领域。《心理与经济学》这门课关心的问 题是:心理因素和经济因素是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的。行为经济学家不关心人 们说什么,只关心人们做什么。人们即使主观上完全诚实,言行不一的时候也 屡见不鲜。例如,人们都知道锻炼身体重要,从主观上说也愿意去健身房,但就是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落实不到行动上。

行为经济学家对影响人们行为基础的信仰、偏好感兴趣,同时也注意心理 学家的研究成果,希望从那里得到启发。他们认为,古典经济学对人们行为的假设太极端了。在古典经济学中,人被想象得太理智、自控能力太强、太自私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几乎不存在别人生活的好坏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 自己;人都有禁不住诱惑、管不住自己,放任自流的时候,也有不清醒、犯错误的时候。这意味着行为经济学模型含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在更接近现实的同 时,也更复杂。

行为经济学家注重试验.利用20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的博弈论和统计学来分析试验结果例如在一个游戏中,你的最佳策略经常取决于你的对手的行 为如果你觉得对手和你一样聪明,那么你有一个最佳策略.如果你猜测对手 不如你聪明,甚至还不明白这个游戏的规则,那么你有另外一个最佳策略=你 对对手聪明与否和聪明程度的估计就是一个概率问题。如果在这个游戏中,你 有很多对手.那么这些对手聪明与否的分布仍然是一个概率问题。你要把不聪明、不理智的人的行为考虑进去,然后计算出你的最佳策略。这就如同物理学 家不是在真空里做实验,而是把摩擦和大气压力等可能导致误差的因素都考虑 进去,最终推导出的结论会更贴近实际。

这时,有学生举手提问:社会学与行为经济学有什么不同?莱布森引用诺 贝尔奖得主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 193()年生于美国,1992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话作答:经济学家的研究单位是(孤立的)个人,比较他在做选择 时的取舍得失,然后做最佳选择的过程;社会学家把个人看作社会框架里各种 关系的中心,进而解释他为什么没有选择。莱布森说,这句话虽然不全面,有些牵强,但基本解释了两个领域的区别。

行为经济学与主流经济学并不矛盾。它们的前提假设都是:决策个人是聪明的;市场机制给予人们不同的行为动力(incentives ),这些动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行为;市场能比政府更高效地分配资源。行为经济学与主流 经济学的分析手段也一样:使用数据与建立模型.所以计量学是不可缺少的分 析工具匸学生在选学莱布森这门课之前,应该有基本的计量学知识'助教会在 分组教学中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这部分内容。

在建立模型方面,莱布森说明,模型不是越逼真越好,越复杂越好,而是越能回答你想解决的问题越好:例如,地球仪不是越大越精细越好,对于有些 问题,一个大致形状的地球仪就足以了应该建立怎样的模型的关键在于你的 问题是什么。好的模型为人们思考问题提供洞见,没有不必要的复杂,禁得住 数据的检验,有一定的预测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