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竹楼的特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7-05

傣家竹楼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下层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转进为长形大房,用竹篱隔出主人卧室并兼重要钱物存储处;其余为一大敞间,屋顶不甚高,两边倾斜,屋檐及于楼板,一般无窗。屋顶用茅草铺盖,梁柱门窗楼板全部用竹制成。

云南西部的傣族地区,多土墙房,正房一般隔为三间,中间是客厅、两边是卧室,这是受汉人影响,已非传统傣族住房;云南南部的傣族地区则完全是竹楼木架,楼上住人,楼下放杂物,式样近似一大帐篷。显贵的住宅,多用珍贵木材,式样仍似竹楼,只略高大,不铺茅草而改用瓦来盖顶。西双版纳境内,傣族自己能烧瓦,瓦如鱼鳞,三寸见方,薄仅二三分,每瓦之一方有一钩,先于屋顶椽子上横钉竹条,每条间两寸许,将瓦挂竹条上,如鱼鳞状,不再加灰固,故傣族屋顶是不能攀登的,若瓦破烂需要更换,只须在椽子下伸手将破瓦除下,再将新瓦勾上就可。

傣家竹楼通风很好,冬暖夏凉。屋里的家具非常简单,竹制者最多,凡是桌、椅、床、箱、笼、筐,都全是用竹制成。家家有简单的被和帐,偶然也见有缅甸输入的毛毡,铅铁等器,农具和锅刀都仅有用着的一套,少见有多余者,陶制具也很普遍,水孟水缸的形式花纹都具地方色彩。傣家竹楼大都倚山傍水;村外榕树蔽天,气根低垂;村内竹楼鳞次栉比,竹篱环绕,隐蔽在绿荫丛中。

扩展资料

传统的傣族竹楼整个建筑结构都由竹子捆绑而成,墙壁也是竹篾(薄的竹片)做的,而屋顶则用竹篾夹住稻草覆盖,因此竹楼整体重量很轻。傣族人生活在平坦的河谷地带,大雨时,底部空敞的网柱可以让流水迅速通过。即使河水暴涨,还可以拆除一些绑在梁架上的竹篾,减少房屋整体的浮力,以免被水冲走。待河水退却,还可以将竹篾重新绑上,丝毫不影响竹楼的结构和使用。

像这种在柱子底架上建起的房屋,叫做干栏式建筑,距今已有1万多年的历史了。现在大多数竹楼都采用木料作为柱梁,就地取材,搭成上下两层的小楼。地面层只有支撑房屋的柱子,所形成的空间内可以圈养牲畜、堆放杂物等。上层是人们居住的空间,可分为前廊、堂屋、卧室和晒台四部分。

这种小楼没有庭院,占地少,使用面积却很大。加上就地取材成本低,而且建筑本身透水性好,符合当地的气候和地形。所以,这种距今1万多年的古老的住宅形式一直保留到今天。

第2个回答  2017-12-24
!!!!!!!!
第3个回答  2012-03-08
云南西双版纳是傣族聚居地区,这里的地形高差变化较大,北部为山地,东部为高原,西部却为平原。全区气候差别也大,山地海拔达1700米,属温带气候;平原海拔750-900米,属亚热带气候;有的河谷平原,海拔只有500米,已经属于热带气候了。
傣族人民大多数居住在平坝地区,常年无雪,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达21℃,年平均降雨量达1700毫米以上,有明显的干季之分,而每年5月至10月的雨季期间降雨量占全个的85%以上,没有四季的区分。在平坝区附近山峦起伏,森林茂密,坝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为了适应这炎热潮湿多雨的自然环境,傣族的先民们利用这里极其丰富的竹木自然资源,创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的建筑——干栏式民居,也即是有名的“竹楼”。而这种干栏式建筑形成也是附近的景颇、德昂、基诺、佤等少数民族的基本建筑形式。
这种建筑形式历史非常久远,在祥云县大波那出土的青铜中就有战国时期的干栏式建筑模型。在晋宁县石寨山和江川县李家山出土的公元前100年至西汉时期的青铜器中,也发现许多“干栏”式建筑模型。在泰国的侬却诏班告文化遗址和越南此部的富永等地,也发现过“干栏”式建筑遗迹。这都说明,此种建筑形式源远流长。
“干栏”式建筑的特点是:整个屋子用几十棵木柱构架。房屋分为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关牲口、家畜,楼离地面高约两米左右。因为这里每年雨量集中,常发洪水,楼下架空,墙又为多空隙的竹篾,所以很利于洪水的通过。楼板、墙面用竹篱或木板制作,楼上有走廊、凉台、堂屋和卧室,堂屋设火塘,是烧茶做饭和家人团聚的地方;外有开敞的前廊和晒台,前廊是白天主人工作、吃饭、休息和接待客人的地方,既明亮又通风;晒台是主人盥洗、晒衣、晾晒农作物和存放水罐的地方。这一廊一台是竹楼不可缺少的部分,屋顶为人字坡歇山顶。这样的竹楼一防潮湿,二散热通风,三可避虫兽侵袭,四可避洪水冲击。但是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的傣族竹楼又各有特色。
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一般平面方形。屋顶正脊较短,由此形成一个较小字形屋顶,当它下降到整个屋顶约2/5的地方便转变为坡度较缓的四面坡大屋顶,有的还加偏厦构成重檐,形成了西双版纳特有的傣族民居屋顶造型有如一个草帽浮现于绿树丛中,这种竹楼墙面呈由上至下向内的倾斜状。墙面较矮,屋子底层架空,形成西双版纳州竹楼有的端庄空灵的特点。而德宏州傣族竹楼一般平而为长方形,屋顶为中间较长的歇山式屋顶,墙面垂直,底层封闭。形成德宏傣族竹楼的简洁大方的特色。这两面三刀种不同类型的竹楼造型也影响到这两个地区的佛寺建筑造型。
傣家竹楼均独立成院,并以整齐美观的竹栅栏为院墙(筑矮墙为院墙者亦常见),标出院落范围。院内栽花种果,有芭蕉叶“摇扇”,有翠竹衬托,有果树遮荫,有繁花点缀,一幢竹楼如同一座园林。绿荫掩映的竹楼,可避免地下湿气浸入人体,又避免地表热气熏蒸,是热带、亚热带地极为舒适的居室。
千百年来,傣家竹楼已经经历了从竹质结构建筑、木质结构建筑到砖混结构建筑的变化。早年那种竹柱、竹梁、竹门、竹墙的竹楼已成“历史文物”,但竹楼这个名称却依然响亮。如今的竹楼,其实已经以木材为主要材料,是木柱、木梁、木檩、板墙的瓦楼。城镇附近的傣寨里,还出现了一批钢混结构,磁砖贴面的现代“竹楼”。有些竹楼,还单独设置厨房,使客厅显得更宽敞干净。昔日客厅中的竹桌竹凳已被家用电器和沙发取代。如今的竹楼,阳台上有花,竹楼旁有果。只要走下阳台便可赏花、摘果。这等“楼居”已是今非昔比,到西双版纳游览的客人,无不为之叫绝。
第4个回答  2011-03-14
干栏式建筑是傣族先民百越民族最主要的特征之一。自古至今,生活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都是以干栏式竹楼为传统住宅的。在如花似锦的西双版纳傣族村寨,一幢幢形式独异的竹楼隐现在翠竹蕉林之中,无数曲折的小径联系着幢幢竹楼,水边林际常有和平友好象征的孔雀展翅开屏,绘成了一幅幅使人陶醉的景象。
干栏式竹楼具有独特的风格,它有舒适、卫生、防潮、防虫等优点。傣家的竹楼正方形,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离地面约2公尺左右,以数根木料(或用大青竹)为柱。下层无墙,用以饲养牲畜及堆放什物。竹楼层顶造型为歇山式,层面用草排复盖。设有楼梯,拾级登楼,有走廊、凉台,可以晾物和纳凉。室内用竹篱笆隔为两间,内间为主人卧室,外间为客室。客室进门内有高出地面四、五寸长的火塘,供烹饪取暖照明之用。外间是接待宾客的场所,也是室内活动的中心。卧室是一大通间,男女数代同宿一室,席楼而卧,仅仅是使用黑布蚊帐,作为间隔。室内陈设简朴,用具绝大部份为竹制品,除锅、盆、罐外。其余桌、凳、箩、筐、饭盒等系竹篾编制而成。壁多无窗,阳光和风都是从这些竹片缝中透入。楼外以竹为篱笆,宅院内长着劲秀挺拔的椰子、树干高大的柚树、果实累累的香蕉、香甜可口的木瓜和婆娑苍翠的竹丛。一派诗情画意,点缀出浓郁的亚热带风光。
傣族的竹楼具有两大优点。一是竹楼能防蚊虫、防潮湿、防野兽。二是建盖竹楼的材料来源方便,就地取材,比较经济。傣族建造竹楼使用的材料主要是大青竹和少量木料。大青竹是傣族地区的特产,而竹楼屋面覆盖的草排是以当地所生长的茅草编制而成,这种制草排的茅草来源广,又很经济。加之傣族人民建造新房时有全寨互相帮助的习惯,一家盖房,全村出动,送草排,赠送青竹,出劳力。因此,傣族人民建造新房的速度也相当快,一幢竹楼只需一天多即可竣工。新房落成,全村老幼都前往祝贺。傣族人民喜爱的民间歌手“赞哈”,更以自己的歌声祝贺主人迁入新居。
傣族竹楼量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而有新变化。最主要变化是在建筑材料方面,由干栏式竹楼逐步向木楼、砖木结构以及钢混结构发展变化。但由于傣族喜爱自己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除少部份傣族民居向现代化建筑改变外,而大多数傣族民居仍然保持着干栏式的建筑结构和造型。
哈尼族的“拥熬”、“拥戈”
第5个回答  2011-03-14
云南西双版纳是傣族聚居地区,这里的地形高差变化较大,北部为山地,东部为高原,西部却为平原。全区气候差别也大,山地海拔达1700米,属温带气候;平原海拔750-900米,属亚热带气候;有的河谷平原,海拔只有500米,已经属于热带气候了。
傣族人民大多数居住在平坝地区,常年无雪,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达21℃,年平均降雨量达1700毫米以上,有明显的干季之分,而每年5月至10月的雨季期间降雨量占全个的85%以上,没有四季的区分。在平坝区附近山峦起伏,森林茂密,坝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为了适应这炎热潮湿多雨的自然环境,傣族的先民们利用这里极其丰富的竹木自然资源,创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的建筑——干栏式民居,也即是有名的“竹楼”。而这种干栏式建筑形成也是附近的景颇、德昂、基诺、佤等少数民族的基本建筑形式。
这种建筑形式历史非常久远,在祥云县大波那出土的青铜中就有战国时期的干栏式建筑模型。在晋宁县石寨山和江川县李家山出土的公元前100年至西汉时期的青铜器中,也发现许多“干栏”式建筑模型。在泰国的侬却诏班告文化遗址和越南此部的富永等地,也发现过“干栏”式建筑遗迹。这都说明,此种建筑形式源远流长。
“干栏”式建筑的特点是:整个屋子用几十棵木柱构架。房屋分为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关牲口、家畜,楼离地面高约两米左右。因为这里每年雨量集中,常发洪水,楼下架空,墙又为多空隙的竹篾,所以很利于洪水的通过。楼板、墙面用竹篱或木板制作,楼上有走廊、凉台、堂屋和卧室,堂屋设火塘,是烧茶做饭和家人团聚的地方;外有开敞的前廊和晒台,前廊是白天主人工作、吃饭、休息和接待客人的地方,既明亮又通风;晒台是主人盥洗、晒衣、晾晒农作物和存放水罐的地方。这一廊一台是竹楼不可缺少的部分,屋顶为人字坡歇山顶。这样的竹楼一防潮湿,二散热通风,三可避虫兽侵袭,四可避洪水冲击。但是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的傣族竹楼又各有特色。
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一般平面方形。屋顶正脊较短,由此形成一个较小字形屋顶,当它下降到整个屋顶约2/5的地方便转变为坡度较缓的四面坡大屋顶,有的还加偏厦构成重檐,形成了西双版纳特有的傣族民居屋顶造型有如一个草帽浮现于绿树丛中,这种竹楼墙面呈由上至下向内的倾斜状。墙面较矮,屋子底层架空,形成西双版纳州竹楼有的端庄空灵的特点。而德宏州傣族竹楼一般平而为长方形,屋顶为中间较长的歇山式屋顶,墙面垂直,底层封闭。形成德宏傣族竹楼的简洁大方的特色。这两面三刀种不同类型的竹楼造型也影响到这两个地区的佛寺建筑造型。
傣家竹楼均独立成院,并以整齐美观的竹栅栏为院墙(筑矮墙为院墙者亦常见),标出院落范围。院内栽花种果,有芭蕉叶“摇扇”,有翠竹衬托,有果树遮荫,有繁花点缀,一幢竹楼如同一座园林。绿荫掩映的竹楼,可避免地下湿气浸入人体,又避免地表热气熏蒸,是热带、亚热带地极为舒适的居室。
千百年来,傣家竹楼已经经历了从竹质结构建筑、木质结构建筑到砖混结构建筑的变化。早年那种竹柱、竹梁、竹门、竹墙的竹楼已成“历史文物”,但竹楼这个名称却依然响亮。如今的竹楼,其实已经以木材为主要材料,是木柱、木梁、木檩、板墙的瓦楼。城镇附近的傣寨里,还出现了一批钢混结构,磁砖贴面的现代“竹楼”。有些竹楼,还单独设置厨房,使客厅显得更宽敞干净。昔日客厅中的竹桌竹凳已被家用电器和沙发取代。如今的竹楼,阳台上有花,竹楼旁有果。只要走下阳台便可赏花、摘果。这等“楼居”已是今非昔比,到西双版纳游览的客人,无不为之叫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