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老人家是怎么养老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1-03

中国古代老人都是倚靠着自己的子女养老的。

不管是现代还是古代,人们对于生孩子都有一个不变的思维,那就是养儿防老。

这样的固定思维在我看来是很合理的,虽然合理但是我却是不认同这样的思维的,甚至我还发出了野鸡般的嘲笑。

孩子并不是我们生产的工具,我们在决定生孩子之前一定要立好自己的三观。

孩子们并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生活需要而存在的,并不能说我们给了他们生命。

他们在我们老了的时候就一定要养我们,他们养不养我们完全是他们的自由。

今天的中国虽然是走在世界的前言,但是人们的很多思想还是被禁锢着的。

我们是一个开放自由的国家,不单单要做到国家开放,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的每个人民的思想也要做到开放。

只有这样,我们的家才会越来越好。

老人家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在将来的某一天,如果说我的父母向我开口,需要我来养,我一定义不容辞。

但是如果说他们并不需要我来养育,那么我自然也会尊重他们的选择。

无论他们想怎么样,我都会无条件的听从他们。

第2个回答  2018-01-03

现代人工作忙碌,很多时候连睡觉的时间都挤不出来,经常不能按时吃饭,导致身体状况越来越不好。但是很多人也会养老,注重养生,比如有退休金,有养老保险,而古代的老人,也是对养老有一定的保障的。

在古时候,有很多地方帝王针对老人有规定,就说在汉朝清代,有明确规定免除老人子孙的赋税待遇,而且还有规定,如果因为孩子没有钱贫困,不能养育老人的中年男子女子,而导致老人死亡,要按照过失杀人的刑罚,判处儿子棍打一百,然后流放三千里,这个就比较严重了。

所以孩子们也不敢不孝顺,只要有钱能让父母吃饱穿暖,慢慢老去,就不会受到刑罚,所以这个规定也是古人养老的措施之一。

而且我记得宋朝的时候,对老人也是有非常大的赏赐的,朱元璋曾经规定,只要老人品行佳,无不良记录被记录在档案上,可以享受到补贴,而且凡是80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月当地的政府要送100斤大米,5斤猪肉,还有几十斤酒,酒是低度酒,喝了对身体有益,所以古时候老人养老,也是有非常不错的待遇的。

第3个回答  2018-01-02

都是依靠孩子养老。

过去盛行以孝治天下,你要是不孝顺自己的父母,无论你再有才华那么也是不会被人认可。

古代是老人家的时代,一个家中最高领导者就是老人。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也是古代流传的祖话,因为认为老人可以为自己带来更多的知识。

古代可以让小辈省着花都不会虐待老人,因为老人就是老祖宗的存在。在一个家中的地位都是最高权威。

       

古代要求的是多子多福,那么养老更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父母想去哪家住就去哪家住,而且儿子都是很欢迎。

更多的老人是住在自己的老院子,然后让小辈每天早晚过来请安。这就是一个家庭的规矩。

很多年轻妇人最大的梦想就是熬死老公,让自己的孩子上位。只有这样,自己才是真正的解放。

这样看来,古代的养老比我们现在都舒服。因为他们的地位实在是太高。

第4个回答  2018-01-08

实在,怎样养老并非古代才有的麻烦。在中国古代,除去“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更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先秦期间的《礼记·王制》纪录:50岁以上的白叟可供应粗粮;汉代的《王杖诏令册》规则:70岁以上白叟即便冒犯刑律“虽有罪不加刑焉”;唐代《唐大诏令集》规则白叟可布置护工,“凡庶人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丁一人”;宋代已呈现“福田院”“居养院”“养济院”“孤老院”各类养老机构……

周朝规则家有90岁白叟百口都可不平徭役

早在上古三代,“白叟”的观点和规范已被明白。《礼记·曲礼上》纪录:“六十曰耆,教唆;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大约意义是,人到了60岁,就算老年人,能够指令人干活;70岁身材各项性能进一步健康,该当交接家事,把该布置的都布置好;80岁、90岁,已算髦耋白叟……

先秦期间怎样养老?首先是存眷老年人的饮食。《礼记·王制》曾具体纪录:从50岁起,就该当给粗粮吃;到了60岁,还要预备隔宿的肉食;到了70岁,则要添加副食;到了80岁,要常常供奉珍羞美食。至于90岁的白叟,因举动方便,饮食消耗已没纪律,大概随时要吃要喝,要在白叟的床前服侍,假如白叟出游,最好是带着食品随着他……在夏、商两代,朝廷还会在二月和孟冬两季给鳏、寡、孤、独者发放食粮等生存必需品。

为让子孙更好地奉养白叟,周朝实施给有白叟的家庭减免徭役的政策。假如家中有80岁以上的白叟,儿孙中能够有一人不平徭役;假如有90岁白叟,则百口都能够不平徭役,此即“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十者,其家不从政”一说。

上述次如果对“家庭养老”形式所做出的规则,先秦期间还提出了“国度养老”观点。能享用国度养老报酬的次如果四类白叟:一是相当于百姓品德榜样的“三老五更”;二是相当于义士家眷的“家中之老”;三是相当于离休老干部的“致仕之老”;四是相当于五保户的“庶人之老”。

先秦期间的“收费医疗”出格“实惠”,此即周朝起施行的“养疾之政”。事先,在官府体例中专设“掌病”一职,担任给白叟“问病”。据《管子·入国》所述,掌病要活期探望白叟,活期进行检查:有公职者,70岁以上3天一问;80岁以上2天一问;90岁以上每天问一次;对官方白叟,每5天问一次。

关于患沉痾白叟,掌病要实时向国君报告请示,国君会布置出时光,亲身前往探望白叟。可是,这项轨制在厥后名不副实,成了白叟的一种希望。

汉代呈现中国最早的“老年人保护法”

汉代是中国古代养老轨制构成和开展的主要期间,推出了一套绝对齐备的轨制,出格是对“家庭养老”,有着极严的规则和请求,对怙恃、祖怙恃等晚辈不敬不养,在汉代算重罪。

为包管家庭养老的落实,汉律规则,不奉养白叟者或被“弃市”。汉代人的平均寿命仅30岁,能活到六七十岁很不容易,“人生七十古来稀”,用在汉代更贴切。因而,汉代将“白叟”的规范提早了4岁,即到了56岁就算白叟。《汉旧仪》中所说的“未二十三为弱,过五十六为老”,就是这个意义。

56岁以上的人,能够享有响应的白叟保证权益,如免去税赋。汉代规则,13岁~56岁的成年男女,每一年要缴120钱人头税,到了56岁,便可免缴这笔钱。关于90岁的白叟,以至连家眷都能够享用免去徭役的报酬。

除去减负免税,朝廷每一年还会间接给官方白叟(庶老)发放食品。如汉文帝刘恒即位昔时即下诏:80岁以上的白叟,每个月赐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90岁以上的白叟,每人再加赐帛二匹,絮三斤。

汉代最让白叟有威严、以为幸运的处所,该当是发放“老年证”。固然,这类老年证不是今日这么的小簿本,而是一种叫“鸠杖”的适用物。

鸠杖,又叫“王杖”,望文生义是帝王赐赉白叟使用的拐棍,它是一种特别权利的意味。从史料和考古发明来看,给白叟“赐杖”的轨制在汉代被正式建立,建国天子、汉高祖刘邦曾做鸠杖赠予高龄白叟,开了汉代赐杖的先河。汉宣帝刘询则使之成为一种轨制,规则但凡80岁以上的白叟,皆由朝廷授以王杖。但从张家山汉简中的相干律令来看,汉代较早时曾是“七十赐杖”。

鸠杖首

为了包管鸠杖的权威性,汉代出台了响应的法例。1959年~1981年,从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中前后出土了8根王杖(鸠杖),还随之出土了《王杖十简》和《王杖诏令册》木简。

《王杖诏令册》全文近600字,规则了70岁以上白叟该当享用的生存和政治报酬,有学者称之为中国最早的“老年人保护法”。此中有一项规则:70岁以上白叟即便冒犯刑律,只要不是首犯就能够免予告状,承继了先秦期间白叟“虽有罪,不加刑焉”的轨制。

唐代已存眷老年人肉体健壮

魏晋南北朝期间,养老轨制又呈现了新的打破。如北魏,初创了“存留养亲”轨制,此轨制不断影响到晚清。

存留养亲,就是一种司法缓刑轨制:假如死囚、流刑犯的家中有直系血亲需求赐顾帮衬,答应死囚在家“侍亲缓刑”、流刑犯在家“权留养亲”,等家里白叟逝世后再服刑。

在唐代,养老轨制备受天子注重。据《册府元龟》上所列资料统计,唐代列位天子下发有关养老诏令的次数多达73次,此中以唐太宗为最,在位23年下“养老诏”28次。而《册府元龟》所记并不全,实践不止73次。

唐代承继了汉代给白叟“赐杖”、“免税”等诸多做法。据《唐大诏令集》,唐太宗在“即位赦”中出格提出,“八十以上各赐米二石,绵帛五段;百岁以上各赐米四石,绵帛十段;仍加版授,以旌尚齿。”所谓“尚齿”,就是尊老的意义。

唐代还曾有过一项“补给侍丁”轨制,官府收费给官方白叟布置护工(侍丁)。开元七年(公元719年)户令规则的配给规范是:“凡庶人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丁一人,九十给二人,百岁三人。”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给百岁白叟的护工增至5名。

唐代以至另有“肉体养老”一说。事先,盛行一个名词叫“色养”。所谓“色养”,说得浅显复杂一点,就是奉养怙恃时要和蔼可亲,不克不及让白叟不高兴。一代名相、时任司空的房玄龄,不只为臣称职,奉养白叟方面也是“品德榜样”,昔时房玄龄“色养”白叟极其到位,《贞观政要·孝友》称,房玄龄“事继娘,能以色养,恭谨过人”。

在古代,后代给白叟神色看、不孝敬,都是离经叛道的工作。大概有鉴于此,唐律规则:“诸祖怙恃、怙恃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意义是,假如家中有白叟,子孙不克不及远走家乡,要呆在白叟的身旁,不然要被定罪,此项规则较好处理了“空巢”景象。

南北朝期间梁武帝萧衍曾建养老院“孤独园”

古代历朝在注重养老的同时,也全都依据本朝的实践情况,出台了一些具体的敬老养老办法。在免税赋方面,宋仁宗嘉祐四年的诏令规则:80岁以上的白叟,免去其一子的税赋;明、清两朝的养老规则差不多,但年齿提早到了70岁。并且,从宋代开端,还呈现了养老院等慈悲机构。

建“养老院”起源于南北朝期间,遐龄天子梁武帝萧衍曾于一般二年(公元521年),在国都建康(今南京)兴办了“孤独园”。到唐代,这么的养老机构被推行,在武则天期间,唐代即开设主收贫、病、孤、疾者的“悲田养病院”。

但真正让“养老院”这类养老方法盛行起来的是宋代。北宋初年即开设名为“福田院”的养老机构,后有“居养院”,南宋则叫“养济院”等。固然名字差别,但都是慈悲性质的养老院;出院白叟的年齿,也放宽到了50岁以上。同时,官方养老院也遍及衰亡。如洪迈《夷坚甲志》“刘厢使妻”条,在与南宋僵持的金国兴中府,有位叫刘厢使的汉族人,解散家中奴仆,拿出全盘财富兴修“孤老院”。

元代异样注重养老,元世祖忽必烈曾采用汉臣刘秉忠的倡议,逐渐树立和完美了元代的收养救援轨制,事先各路均设立养济院1所,救援、收养“诸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穷而无告者”。

明、清两朝的养老院仍如南宋、元代一样,称为“养济院”,朝廷持续开展官办、民办等各类方法的社会养老机构。明朝朱元璋还规复了汉代轨制化的“赐杖”与“赐爵”轨制,在物资救援上,明太祖朱元璋曾前后两次颁布诏令,实施孤贫白叟毕生养老。

清代则注重古老的“赐食”轨制,屡次请天下白叟到紫禁城内去吃大餐,并取名曰“千叟宴”,此中以乾隆年间最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