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爱会伤人》读书笔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9
前段时间妈妈把《渴望》翻出来重温,台词外放听得我这个膈应,慧芳圣母到伪善至极,活不出生命力的老好人让观众和她一起窒息。看《为何爱会伤人》才明白,编剧的潜意识是:

慧芳的全情付出表现了她是绝对好人,前夫、大姑姐等都是坏人,面对圣母的选择他们都得愧疚自责。说白了,归咎的把戏就是为了陷其他人于不义。

1.七年之痒意味着成熟

我们至少有两次童年,一次是零至六岁,一次是爱情。 爱情,是对再一次重复童年的憧憬 。 七年之痒如此普遍,意味着第二次童年可能也是六年。

对方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我们将自己的想象强加在他(她)的头上,当看到他(她)时,看见的不是对方的真实存在,而是自己加诸的幻想。他(她)的确是另外一个人,而这恰恰是他(她)的真实存在。

假若都看到了对方的真实存在,并愿意接受彼此的真实存在,那么,一个新的、真实关系就会建立,看起来不如前六年的关系动人,但它更稳固、更牢靠、更有弹性,也更轻松自如。假若发展下去会越来越深入,越来越迷人。

当陷入七年之痒时不必惶恐,应去认识到它的价值,并接受幻灭感。只有当幻灭感产生后,接下来的相处,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相爱。

2.警惕常见的爱情观

自由恋爱时代,只要爱人不是被迫选择的,那么爱情中幸与不幸其实都是主动选择的。只要是自由恋爱,就要试着不谴责对方,从自己身上找答案,主动选择,并承担选择的责任。

1)越忘我的爱越珍贵

无论是谁 内心都有分裂 的一面,这一面一定会在爱情中展示出来。一个心态健康的女子,看到 忘我痴迷 的男子,意识上可能会被感动,但 本能上觉得不舒服 ,因而远离他。但一个内心缺乏自爱的女子,由于过于警惕,难以相信一个男子的爱,她必须看到那个男子忘我的爱,才能放下警惕,才以为这个男子爱她。

于是,被追求期间享受男人忘我的爱;关系确立后忍受男人“忘你”的折磨。假若用心去感觉,她会发现男子 恋爱期间的忘我本身就有问题 ,他看似在忘我地爱,但其实根本就不了解自己,他 爱的只是投射到自己身上的幻象而已。

2)与年龄关系不是很大

恋爱,其实是 将童年时与父母等家人形成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 与爱人的外部关系上。这种 投射是相当恒定 的,与年龄关系不是很大。一个 内心较和谐的人,会愿意自省 。对这样的人而言,他的确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懂得爱。然而,一个内心冲突太激烈的人,会拒绝自省。对他而言,年龄越大,遭遇的爱情挫折越多,内心越自卑,越抵触反省,爱的能力反而可能越来越差。

3)对朋友越好,对我会更好

要看一个人,可以借鉴他与朋友或同事的关系,这句话的借鉴意义有限。不管一个人看起来多么在乎与朋友或同事的关系,其情感深度远不如情侣关系。在 处理与朋友和同事关系时可以较好地运用理性 ,控制情绪。但在 深度情侣关系中,没人愿意控制自己。

如果他 对外人很糟糕 ,但和亲人尤其 是配偶的关系平等和谐 ,这个人的内心比较 健康 ,他对外人的糟糕态度,改起来比较容易。如果这个人对外人很好,但和亲人的关系充满冲突甚至仇恨,可以说,这个人的内心比较有问题,并且改起来相当不容易。

4)受过伤,会更懂得珍惜

假若追求你的人以前感情生活是一团糟,他和你的前景很可能也是一团糟,而不是突然变得更好。 除非他有这样的素质: 在倾诉时很少描黑对方,而是 在反省自己的责任 。不过,假若一个人具备这种素质,你会较少听见他诉苦。

5)有付出,一定有回报

真爱是一定要看到对方的真实存在的, 从而 一定要看到对方的真实需要。 要做到这一点就得理解对方,能够放下自己,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然而, 理解很难,而付出则相对容易 ,尤其是对于习惯了在原生家庭中付出的人,付出是他们的需要,是价值感的重要来源,是强迫性习惯,想让他们不付出,反而成了难题。

在感情中一味付出对恋人没有丝毫要求,还隐含这样信息:我既然已经做得这么完美,我是 问心无愧了 ,那关系中再有什么问题, 都不是我的责任,而是你的责任了。 这种信息中透露这样的含义:我是好人,而你是坏蛋。例如,一个女子找了个酒鬼,她痛不欲生,求他去做心理治疗,他成功地戒酒了。随后,他们莫名其妙地离婚了,而她随即又找了一个酒鬼男人。这样她就又可以 玩这种归咎的游戏 :“我做得这么好,而你这么糟糕,你还有什么好指责我的?”

在爱情中习 惯扮演绝对付出者的人 ,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究竟在追求什么。

自省能力是最重要的人格特质 。如果有人让我就“该找什么样的恋人”提建议,那么我的第一条建议是,一定要 找有自省能力的人 。如果一个人缺乏自省,那他看似美好的做法中,一定藏着危险的潜意识陷阱。

3.KIM的 拯救情结之真相

放学了,父母或大人们——最好是妈妈——来接孩子,你会发现,孩子的反应有三种:

第一种是看到妈妈,立即放下手头的事,快乐地跑过去,扑到妈妈怀里。这叫 安全型依恋。

第二种是没有任何反应,仍然一如既往地做自己的事情,对妈妈似乎没有丝毫的关注。这叫 回避型依恋。

第三种是矛盾的,孩子这一刻会看一看妈妈,下一刻又去做自己的事,接下来又会看一看妈妈,而当妈妈抱他时,他既抵抗又想要。这叫对抗型依恋,或者说是矛盾型依恋。

4.要激情,还是要安全感?

“ 将配偶想象成一个乏味的人”,这种游戏很多 。譬如,一个家庭中,父亲是顶梁柱,大公司的董事长,但母亲和孩子们都认为父亲实在乏善可陈。然而,当孩子们走出家门,通过其他人的视角看父亲时,才发现父亲在他们眼里是何等精彩。最后他们明白,将父亲视为一个乏味的人,是 没有安全感的妈妈玩的一个心理游戏 。

只是,和生理需要不同, 安全需要常常是一个幻觉。

经营感情其实是一种能力,它需要安全感做基础。 安全感高的人自然懂得经营感情 ,而安全感低的人自然就倾向于逃避问题并幻想正确的人。

如同晕车的人,如果是坐车,就会晕;如果是自己开车,就不会晕。谁开车,谁就在掌控车,而有了一切都在掌控的感觉,就不晕了。晕,是掉入不安全感的一种副产品。

5.夫妻吵架:隐秘的权力斗争

夫妻吵架中最令人不解的是,引起争吵的 源头多是小事,却引起很大的反应 。小事引起大反应,这种明显的不匹配是怎么回事?如果将其理解为寻求权力,就很容易理解了。

6.适度吵架是正常的磨合

所有在 严重缺乏安全感 的环境下长大的人,脑中都会有一个自己 可以操控的爱人原型 。这样的人长大后,就会将幻想的“爱人原型” 投射到真实的爱人身上 ,于是本来是想操控一个幻想的爱人,现在变成了操控一个真实的人。

每一个亲密关系一开始,其实都 没有看到对方的真实存在 ,当发现真实爱人和幻想中爱人不相符时,我们会渴望真实的爱人朝幻想的爱人方向变化,但真实的爱人一定不愿意。反过来,真实爱人也在对我们做同样的事情。于是,两人 由此产生意志的较量, 这也是相互了解的过程,最终,在健康的亲密关系中,较量的双方都失败了,谁也没有改变谁,而后就可以看到对方真实的存在,并与其打交道了。

同一件事情,因坐标体系不同,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认识。家里主要处理的是感觉,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核心。

7.别拿自己的尺子量对方

每个人都想理解配偶,但几个常见的错误很难让配偶感觉被理解。

错误一:揣测。 有人说:“他一张嘴我就知道他想说什么。”但是,我们常常是只知道配偶“说什么”,但却根本 不理解配偶说这些话时的感受 。配偶的情绪再明确不过,但我们仍执着于自己的坐标体系,用这个体系去揣测他的意思。

错误二:评价。 在坐标体系中,我们位于中心,其他人都是“外来物”,要保持体系的平衡和稳定,我们必须去 评价一个人,否则就觉得不安全。 夸奖和批评都是我们的工具,目的是为了控制对方。对于亲密关系来讲,这是最糟糕的事情了。

错误三:出主意。 对方一说到“问题”,我们就急着去出主意、提建议,忙着为对方“解决问题”。但实际上,对方多数时候只是为了 借“问题”宣泄情绪 ,根本不需要我们的建议。并且,我们是从自己的坐标体系出发为对方出主意的,这会严重地妨碍理解的达成。

8.感受远比事实更重要

任何看似荒诞的事情背后,都有它最真切的原因。如果 你觉得荒诞,很可能是因为不理解它。

发生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心的感受。感受远比所谓的事实更重要,在家庭中, 理解并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最重要的 。要相信对方的感受,与其花九牛二虎之力去揣测“真正的原因”,不如 坐下来聆听对方的感受 。

一些人之所以喜欢评价,是因为学来了 父母对自己的交流方式 。父母要 指点孩子 ,告诉孩子 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对 。但是,这是一种“我行,你不行”的关系模式。如果一个喜欢“我行,你不行”的人正好碰上“我不行,你行”的配偶,两个人的关系就会丝丝入扣,也会达成一种平衡。但是,如果对方不认为“我不行”,那么这种关系就会触礁。

急于评价的人着眼点也是“解决问题”,而不是“交流感受”。 “交流感受”才是配偶、密友等亲密关系进行绝大多数沟通的目的。

当配偶诉苦时人们容易出主意,我们误以为配偶遇到了问题,需要帮助。实际上,配偶是 想交流感受 。这种思维上的错位也会惹出很多不愉快。

9.最常见的挡箭牌——你错了

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 ,不仅是职场上的重要原则,也是亲密关系中的重要原则。事实上,亲密关系中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也许亲密关系是我们最在乎的, 越在乎就越怕承担责任,就越希望分出对错。

不去纠缠谁对谁错也是很多婚恋专家强调的原则,首先要意识到:谈事情A的时候,只谈事情A,而不去扯事情B、C和D等等。否则,事情B、C和D等很可能就是挡箭牌。谈事情A时, 重要的是自己和对方的感受,坦承地表达你的所有感受,聆听对方表达出来的感受。

10.用慢表达对妈妈的愤怒

大人最常犯的错误是不把孩子当成一个人来尊重,认为只要目的是好的,就可以不必太讲究方式。但是, 孩子和大人一样 ,不管父母名义是什么,只要遭到了粗暴对待, 第一时间产生的一样是愤怒。 许多人长大后认同了父母粗暴的教育方式,为父母辩护说:“他们这样做是为我好。”然而,假若请他们描述一次被暴打的经历,他们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心中仍存着强烈的愤怒。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在他的著作《灵魂的黑夜》中写道: 最好只和会表达愤怒的人做朋友。 一些人 看似从不愤怒 ,永远和善,但和他在一起却非常不舒服,脾气变得很糟糕,这是因为貌似永远不生气的人实际上频频以 被动攻击的方式攻击你。被动攻击如此隐蔽 ,你好像 没资格回击 。如果回击也像是一拳打在棉花上,不能发力。此外,还很容易内疚。毕竟,被动攻击者看上去很无辜。

11.偏执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的集中表现是,对他人普遍地不信任和猜疑,把他们的动机解释为恶意。这种猜疑 起自早期成年 ,前后过程多种多样,表现为具有下面四种以上的特点:

没有证据地 猜疑别人会伤害 或欺骗自己。

沉湎于不公正地 怀疑朋友 或同事对自己的 忠诚和信任 。

担心一些信息会被 恶意地用来对付自己 。

对 常见的记号 或事件会认为有 贬低或威胁 自己的危险。

持久地认为 他人对自己有恶意 ,对他人的侮辱或伤害一直耿耿于怀, 不予宽容 。

感到自己的人格或名誉受到打击,并且迅速做出 愤怒反应或做出反击 。

对配偶或恋人的忠贞反复地表示猜疑 ,虽然没有证据。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除了具备以上特点外,还伴随有 妄想和幻觉 。此外,因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具备言语紊乱、行为紊乱、情感平淡等明显的症状,很容易被认为是正常人。除了对一点或几点问题的 极其固执外 ,其他方面与正常人没有什么两样。

12.结束亲密关系

如果原生家庭比较健康,人较容易接受分手的事实,较快建立新的亲密关系;如果原生家庭有问题,人就难以处理分手的事实。

可以采用 一对一的心理剧 ,即治疗师和来访者不断变换角色,扮演来访者生活中的那些重要人物,让来访者 完成对童年情感的告别 ,也最终完成对 与恋人感情的告别 。

13.谁是你人格的对立面

要形成 矛盾意识 ,最简单来说就是:看到A,也就看到了-A。譬如看到了内向,也就看到了外向;看到了快乐,就看到了悲伤;看到了强势,也就看到了弱小……

一个人用以下几个词形容自己:负责、勤劳、善解人意、顽固、强势……这几个个性的相反很容易找到,就是“不负责任、懒惰、任性、灵活、容易受人摆布”。他觉得,这些-A他身上没有,但他选择的搭档恰恰是这样的人。

以他识人的眼光,如果纯粹为了公司经营可能不会选择这个搭档,这不是做生意的需要,而是内心需要,他需要找一个人, 把内心深处严重压抑的东西投射出去 ,看到了他就像是看到了自己。要感谢搭档,他满足了自己的 内心需要,这比成功更重要 。搭档成了替罪羊,让他可以理直气壮地 将内心的冲突转嫁到 外部关系,从而 极大程度上减轻了痛苦。

14.爱的失衡催生第三者情结

多名第三者成瘾女子坦言,在她们的“爱情故事”中, 击败“另一个女人”比“得到一个男人”还重要 。这种第三者成瘾的女子有心理问题,想击败一个女人,是一种病态的情结。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女孩3~5岁时渴望在与爸爸和妈妈的三角关系中占上风,即 渴望爸爸爱她胜于爱妈妈 (或家中其他女性),如果这一阶段得以平稳度过,即 异性父母既爱孩子又爱配偶 ,那么孩子长大后 对爱情就会有正常的渴望 ;但假若没平稳度过,孩子对爱情的渴望就容易出现问题。

童年时,孩子是俄狄浦斯期三角关系的失败者,长大了孩子就会有意无意地渴望陷入三角关系中,渴望将一个异性从其爱人身边夺走,一旦成功, 就可以弥补童年时的失败。

他们有强烈的矛盾心理:一方面 渴望竞争成功 ,将异性从其爱人身边夺走;另一方面,又畏惧成功。之所以畏惧源自俄狄浦斯期的两种复杂心理:首先,不管同性父母多令自己不满意,孩子天然会 渴望获得同性父母的爱 ,假若异性父母单纯爱自己胜于爱配偶,孩子会产生强烈的 负疚感和罪恶感 ;其次,对于幼小孩子而言,父母是无比强大的,孩子渴望获得 异性父母的爱 ,但他们同时也会畏惧来自 同性父母的惩罚 。

主动的第三者看似是爱得死去活来,其实她们在主动营造 施虐与受虐 关系,这是 童年失衡亲密关系的再现 。假若女孩在和父母的关系中受到了严重的忽视。那么,首先,这个女孩 对父亲有愤怒 。其次,对 母亲有醋意 ,渴望把父亲从母亲身边夺走。最后,她有 深深的自卑感以及负罪感 ,因为她认为自己的愿望非常邪恶。

15.接受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很多父母不能给孩子鼓励和肯定,而是习惯性地批评和挑剔孩子,因为内心深处有一个“ 内在的挑剔父母 ”和一个“ 内在的无助小孩 ”。批评和挑剔孩子时,他们将自己的矛盾投射到与孩子外部关系上而已。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可能会极度渴望改变这种关系模式。

16.抱得太紧,会导致被吞没的创伤

被抛弃创伤也被称为 分离焦虑 。通常分离时都会伤心,这是轻度的分离焦虑。有过严重被抛弃创伤的人,可能会在任一分离时都会体验到严重的分离焦虑,就像心脏病发作,呼吸变得艰难,空气似乎都有了重量,严重时会觉得生不如死。

与分离焦虑相对的概念是 分离攻击 ,即当觉得关系太过亲近时,得发出攻击性的信号,以此与对方暂时有一定程度的分离。然而,假若面对一个人的吞没时,完全发不出攻击性信号,甚至完全意识不到有分离攻击的倾向,分离攻击就可能会变成极具破坏力的攻击行为。

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令儿子有窒息感,要么儿子发出的拒绝信息妈妈收不到,要么他根本发不出信息。结果,和妈妈的关系一直过于紧密,以至于他的世界被吞没了:他没有婚姻,也没有朋友,世界里只有妈妈一个人。

17.婚外恋——男人的美梦后是噩梦?

越是重男轻女地区,男人搞婚外恋现象就越严重,核心原因是 依赖与反依赖的双重奏 。先是因为重男轻女,妈妈在还是 小女孩时就遭受了严重的被抛弃创伤 。接着,她 嫁到了 重男轻女的大家庭,再一次遭受严重的被抛弃创伤。在这家里,她地位最轻,丈夫根本不是情感伴侣,她几乎 必然把孩子当作伴侣 ,如果是男孩就更容易。这样, 男孩就有了被吞没的创伤 。妈妈被抛弃创伤有多么深,他被吞没创伤就有多深。

他长大了,从法律上要属于另一个女人,这相当于要妈妈的命,其痛苦程度像最爱的丈夫要离开的程度一样。于是, 妈妈要和媳妇争夺同一个男人 。在这种局面中,这个男人会非常痛苦。他的情感何去何从?他对妈妈有情感,对妻子也有情感,其实情感更偏向妻子,但道德压力太沉重了,意识和行为上更偏向妈妈。

恋爱的感觉呢?爱情中迷人的东西呢?尤其是轻松的两性相悦呢?这绝不可能在母子关系中寻找,也很难在夫妻关系中寻找。这种 需要就转向了婚外情 、婚外性。

多个和我深聊过的男性都谈过他们 对同时拥有多个女人的渴望 ,但这种渴望,其实是 为了逃避内疚 。有过严重被吞没创伤的男性,他们看起来很想逃离亲密,然而,假若真这样做了,又会 极其内疚。

化解吞没的关键——学会拒绝

如果妈妈太渴望与儿子亲密,儿子先是享受,接着感觉到被吞没想逃离,但 想逃离的愿望又会产生内疚 ,觉得对不住妈妈的爱。比 内疚更深层的是恐惧 ,害怕被妈妈惩罚和抛弃。

18.女人要活出独立性

托尔斯泰与林肯是有自我的,他们的痛苦是发现与妻子朝夕相处中 正失去自我, 被妻子吞没了。妻子遭遇 被抛弃的痛苦 令其早就失去了自我,每当试着去 寻找自我时,总会碰到被抛弃的创伤 ,这种创伤看起来是不可修补的。她们会抓住伴侣,看起来有希望。

这是恶性循环 ,也是一种瘾。痛苦时,男人对自己好一点真会有天堂的感觉,她们会不断追逐逃避痛苦的方式。这种做法无异于吸毒,但是,男人早晚有一天会拒绝做毒品。

19.不能背离自己的心

咨询中常常会发现, 对好运能否降临到的预期 ,几乎就是 儿时能否得到父母宠爱 的预期。

当她一心想找成功男人时,其实是对爸爸的背叛也是对童年美好体验的背叛,潜意识未必接受。一心找成功男人,是 长大后的愿望 ,而留恋温和、善良而简单的父亲是 孩童时的感受 ,两者如果不整合 会给内心带来巨大冲突 。她既不能与父亲那样的男子相处,也不能与和父亲相反的男子相处。但是, 完整地看待与父亲的关系后 ,内心这两部分就得到了整合,她就有可能同时拥抱两者。

父母任何一方数十年如一日地向孩子数落对方的不是,都会形成 沉重的压力 。为了顺应压力,孩子选择与情绪最激烈的一方站到一起。孩子们并不是真正平衡强弱,和谁站到一起,关键看谁诉苦时更执着,谁有更多机会向孩子诉苦。

我们必须尊重真相,否则会背离自己的心, 背离会让心分裂 ,让心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剧烈交战。结果就是人生一直处在剧烈冲突之中。

20.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心理游戏

我们对爱都缺乏信心,或者说, 在爱面前都会感到自卑 。于是,当有爱与被爱的感受时会半信半疑, 就渴望别人给一个确认。

设想一个2岁的孩子,他的妈妈出去了一个月,妈妈回来后,他可能会对妈妈显得很冷淡。这种冷淡是在怀疑,妈妈还爱他吗,过去那些爱是真的吗。

这时, 妈妈要坚决地抱孩子 ,不管孩子怎么躲怎么拒绝。孩子的躲避,是对爱的怀疑,而妈妈的坚决, 是对爱的确证 。

被妈妈抱住时,孩子可能会试着推妈妈。这时妈妈需要做的,就是 继续紧紧拥抱他。

接着,孩子可能有强烈情绪,他可能会攻击妈妈,踢她,甚至咬她。这时,妈妈仍要紧紧地抱着他。

最后,孩子可能会彻底失控,号啕大哭,扑在妈妈怀里,与妈妈紧紧抱在一起。

这哭声 ,是忧伤,是释怀,是承认,是接受 ,它意味着孩子 从对爱的绝望中走了出来 ,再一次信任了妈妈的爱。

但是,假若 可以尊重自己的感受,那么每次美好的感受本身就是爱的证明 。期待别人给爱证明因为将自己视为虚弱的,而将别人视为强大的。或者说,我们 将自己当成了孩子,而将对方当成了父母 。假若不能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也不去认识自己的内心,那么谁都无法拯救他。

21.将你的心打开

将心打开后, 别人的爱才能流进来,对别人的爱才能流出去, 深厚的感情才能建立。 这样的感情一建立内心就有支撑,会安定很多, 感知到是自己在回避亲密极为关键。 否则,我们总是指责对方不爱自己,其实真相几乎势必是,你的心没有打开,你不敢接受爱。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