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言语技能训练》——第一章【同义形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1
《中学生言语技能训练》——5月19日第一章【同义形式】第一节【汉语组合的灵活性】

1.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思维模式派生出不同的表达形式。

2.世界上有许多事物,我们非常熟悉它,却未必真正了解它。人们有时候需要适当地超越自己,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身处的环境;同样的,当我们不把自己的母语看做世界上的唯一表达模式的花,才能更好地认识它的特点。

3.汉语是非形态语言,没有性、数、时、格的变化,汉语语汇又以单音词和双音词为主。非形态语言,就不靠形态变化来表示语法成分的关系;没有形式的约束,单音词、双音词很少,组合就很容易。

4.汉语组合具有灵活性,“以达意为主”我们习惯称之为“意合”。汉语组合的灵活性给我们言语的运作提供了极为宽广的空间:诗词重新切分、组合;回环顺逆成文……

5.汉语语词组合所产生的语境意义可以说是无限的,它能使一些本来毫无相干的词义发生奇迹般的变化,形成一种语法和逻辑都难以束缚的情感意蕴。

6.汉语虚词的弹性,是汉语运作的又一个特点。汉语中各层意思可以通过内在的建议贯穿在一起,结构上也没有较多的限制,语法关系靠读者自己体会,不一定要用关联词来明确交待关系,因此汉语虚词常常可以省略。不仅使话语紧凑明了,而且使语义的底蕴更加丰富。

练习:

1.组合句子:

①山上小羊吃草。

②小羊上山吃草。

③小羊吃山上草。

④小山上羊吃草。

2第二种。因为上下联都以地名开头,把西山和南浦对举,以南浦衬西山,更突出西山的韵味。同时春风落日和秋水长天对仗更工整。

3.何迟

①多么迟呀,人生已迟暮,快努力吧。

②怎么会迟呢,任何时候的努力都将是对人生的超越。

《中学生言语技能训练》——5月20日第一章【同义形式】第二节【什么是同义形式】

摘抄:

1.概要:“同义形式选择”说——话语的多义性和同义性——表层信息和深层信息——从语法的角度看“同义形式”——从修辞的角度看同义形式——修辞观念的嬗变——修辞的精髓

2.吕叔湘:“修辞学,是在各种可供选择的语言手段之间——各个(多少是同义的)词语之间,各种句式之间,各种篇章结构之间,各种风格(或叫文体、语体)之间——进行选择,选择最适合需要的,用以达到当前特定的目的的”。这就是同义形式的选择。

3.正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也没有表达效果完全相同的同义形式。离开语境,我们很难判断孰优孰劣。

4.要解释“同义形式选择”,我们首先要了解话语的多义性和同义性。

5.语言的多义性和同义性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的统一体。他们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一个语言单位可以有不同的语义,反过来说,不同的语言单位就可以有同义。和语言的多义性一样,语言的同义形象可以出现在语言自身,也可以在言语交际的过程种,在一定的语境里发生。

6.为了进一步理解语言表现形式的转换,我们需要了解语言表达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7.乔姆斯基的基本观点:人们在心理上的认知(深层结构),演化成具体的语言形式(表层结构),要经过一个投射、衍生、变化的过程(转换)。把心里的意思转换成语言(从深层到表层),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平行、并列、对应关系)。

8.从语法角度观察同义形式的变化,主要是着眼于语词的组合与增删以及句子成分得移动与转化;从修辞角度观察同义形式的变化,则囊括了同义语言形态的各种转换和变化,其天地更广阔。

9.语法转换是技能,修辞转换是修养。技能是基础,没有相应的基础,所谓“能力”只能是空中楼阁;修养是语言艺术的源泉没有相应的修养,所谓“能力”只能是无源之水。

10.修辞学最重要的功能是表达功能,它本来就是因表达的需要而产生的。有助于提高表达效果时修辞学的生命,不能提高表达效果的就不是修辞学;脱离了言语实际,斤斤于概念的辨析,是舍本逐末的表现。

11.修辞以适应题旨和情境为第一要义,不应是仅仅语辞的修辞,更不应是离开情意的修饰。

12.第一代修辞观:

第二代修辞观:调整语辞

第三代修辞观:同义形式选择。

13.修辞学的任务不是为了指出“这是什么”,以划分概念为满足,而是要研究运用语言老手们的经验,分析它“为什么会是这样”。

《中学生言语技能训练》——5月20日第一章【同义形式】第三节【同义形式的变化】

摘抄:

1.概要:从话题的衔接看同义形式的变化——从信息的传递看同义形式的变化——从意向、情感的表达看同义形式的变化——影响同义形式选择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

2.一篇文章、一次讲话,总有一个中心,整篇文章,整个讲话,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展开。这个中心就是话题。一篇文章需要有话题,一段话需要有话题,一个句子也要话题。一个句子的话题一般在句首,后面是对这个话题的陈述。

3.话题衔接大致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从上句的主语部分中衍化出下句的话题;第二种是从上句的谓语中衍化出下句的话题;第三种是从上句全句种衍化出下句的话题。

4.话题的衔接指语义的联系,它们之间不一定等同,可以是延伸和扩大,也可以是缩小,例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注意话题衔接的同时还要注意词语的呼应,词语呼应应有四种基本形式:重现,同义词替代,代词替代;省略。

5.信息语言学把语言视为信息传递的一种载体,所研究的是语言信息传递中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研究的种种问题。从信息传递编码的角度看,在正常的情况下,交际总是从对方已经知道的信息出发,然后引入新的信息,所以句子信息结构排列的一般情况是:已知信息——未知欣喜。一个句子的话题,通常都是交际双方有着默契或者上文提示过的。

6.发话人所传递出去的信息和受话人所接受的信息之间会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叫做信息差。干扰语言信息传递的,有语言以外的原因,有语言内部的原因。内部原因指的是发话人编码失误或者不合适。

7.信息点太多会干扰信息的传递。因此,要提高语言传递的准确性和效率,就要注意突出语义的重点突出语义重点可以借助语音手段(重音、语调、停顿)没有语音手段可以利用,依靠的是语序的变化。两方面都发生变化,语义就会发生更大的变化。

8.要提高信息传递的清晰性,减少信息损耗,提高效率,就要注意尽量使一个句子只有一个语义中心。一句话的语义中心又称“焦点”。焦点表示说话人在一句话中要强调的交际内容的重点。一篇文章、一个段落、一个句子,语义中心往往在结尾部分显示,又称为“句尾焦点”。

9.同义形式与意向、情感表达的关系。话语的表里不一,可以从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两方面分析。

10.同义形式的主观因素中,起很重要作用的是意向。不同的意向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效果。在各种主观因素种,起强烈驱动作用的是情感。

11.  人类的想象是无限的,人们的情感是多样的,由此而派生的修辞方式也是多样的。我们在讨论意向、情感表达的时候,首先要注意它的多样性。

12.促使作者在同义形式(包括同义词语)中进行选择的语言因素:①语音,②语言层次,③上下文,④语体、风格;非语言因素:①传递手段,②社会因素。

最后落脚在交际语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