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仁,义,礼,法(说的是什么?)

如题所述

其实早在鲁迅之前两千年,庄门后学就已反复预言,颠倒淆乱价值序列,必将导致“人与人相食”。

老子》三十八章:“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五十七章:“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鲁迅《狂人日记》:“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老聃阐明的道家价值序列“道德仁义”,意为“道↘德↘仁↘义”。鲁迅批判的儒家价值序列“仁义道德”,意为“仁义=道德”。

价值序列不同,个体的人生取向,群体的制度建构,也就迥然不同。

道家认为,“道”生万物,万物之“德”,无不得之于道,所以“道”是第一价值,“德”是第二价值。唯有天赋真德,才有先天的终极依据。“仁”、“义”、“礼”、“法”都是后天的、人为的次要价值,没有先天的终极依据。因此以“仁义礼法”之名,行悖“道”、丧“德”之实,就有价值障碍,也有制度防范。天下万物,包括人类,甚至圣人、圣君,都不可能尽知“天道”,因此任何人都不可能“替天行道”。自居“替天行道”,就是“代大匠斫”(《老子》七十四章)。

儒家把第三价值“仁”拔高为第一价值,把第四价值“义”拔高为第二价值,而把第一价值“道”降为第三价值,把第二价值“德”降为第四价值。认为“仁义”即“道德”,“不仁义”即“不道德”,抽空了“道”、“德”的独立价值,取消了“道”、“德”的至高价值。儒家祖师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把第五价值“礼”也拔高为第一价值,认为符合“礼”即符合“仁义道德”,违背“礼”即违背“仁义道德”。于是君主以“仁义礼”之名,行悖“道”、丧“德”之实,就不再有价值障碍,也不再有制度防范。儒家“王道”,幻想“替天行道”的“仁义”圣君一出,就能天下大治。实际情形却永远是《老子》预言的“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儒家并未拔高第六价值“法”,而以“仁义礼”贬抑“法”。然而儒家分支法家以“法”贬抑“仁义礼”,而把“法”拔高为第一价值,认为“王法=天道”,符合“王法”即符合“天道”,同样抽空了“道”、“德”的独立价值,取消了“道”、“德”的至高价值。于是君主以“王法”之名,行违背“天道”之实,就不再有价值障碍,也不再有制度防范。法家“霸道”,幻想“代大匠斫”的“王法”圣君一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8-09
行为道德规范
第2个回答  2020-01-22
道德仁义礼法 是先秦时期华夏贤者对社会伦理关系演变的总结 也是贤者们对如何拯救天下苍生作出一次次的探索
道 道经认为 道是先天的 自然地 无为的 治是乱的源头 他认为伦理的道就是史前的共产状态时人与人的关系(这个道和春秋时期的道家没什么关系 那时候道家已经分成了杨朱和庄子两个派别)
德 唐虞夏商因治而乱 道的伦理模式破产 周人高举的德的大旗 德通得 天下有德者得之 为自己的政权寻找合法性
仁 春秋末 西周的德政破产 孔曰成仁
义 战国 孔子的仁政破产 孟曰取义
礼 战国后期 孟修斯的义也救不了中国 儒家最后一位大师荀子用最后力气喊出 荀曰守礼
法 战国末期 社会矛盾达到极点 动不动就数以万计的杀人 荀子晚期已经偏向霸术 他的徒弟李斯更是直接倒向了法家 并最终用法家思想终结了乱世 后世也是沿用法家思想治国 虽然嘴上说着独尊儒术 但是实际上还是内法外儒
第3个回答  2017-08-09
道——道是上帝的灵,简单点说,道就是上帝的思维意识。道是反物质,属负宇宙范畴,是运行宇宙演化变迁的力,道是规律、法则、是宇宙的生命力、宇宙的血液。
德——德是神佛(天仙)的品质,是严格按照道的内涵而顺应道运行的思维品质。
法——法是神怪佛魔借用道而体现各自能力的一种方式。
仁——仁是人类社会中贤哲用来约束自身和全体人民以维护德的内心标准。
义——义是正人君子的一种行为。
礼——礼是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一种办法。
智——智是普通大众为了求生存而获得的聪明、智巧。
信——信是维护人类有序生活而不得不发明创造出来的一种相互约束的契约。
术——术是社会低层人士想通过非正常渠道凸显自己而耍弄的一种把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