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7-04
在前些年如果提起随班就读,那对于大家来说真的是一个新鲜词。一些不太了解情况的人,可能立刻会把随班就读与弱智、低能、残疾这些名词联系起来。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体制与国际接轨,教育部门加大了改革和宣传力度,才使我们明确了随班就读的含义。
我校现有智障学生8人左右,分布在不同年级。由于教学条件、教师人员的限制,随班就读只是在不离开原班级、不单独设教材、不单独授课的情况下,把智障儿童与正常儿童安置在一起生活和学习。但是单一使用这种班级集体教学对于情况特殊的智力残疾随班就读学生只能是蜻蜓点水般的掠过,不可能满足残疾他们的个体需要,即使教师根据需要给他们降低了要求,也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有的随班就读学生经过一阶段的教学并没有学到适合于自己的内容。这些智障随班生的情况千差万别,由于生理、心理上的原因,为使他们取得进步,在《学生学业评价标准》中应当需要确定对这部分随班就读学生的相应评价标准,不能统一而论。另外,制订相关教学评价标准和实施个别化教育,是提高随班就读学生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至关重要。随着随班就读学生的加入,给教师的同步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按照一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能力很难提高。怎样才能提高随班就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呢?经过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悉心研究,调动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认为,如果一个儿童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学习,那么,他的学习兴趣和态度就会提高;如果他感到能力不足,力不从心,那他对学习就不会感兴趣,甚至会产生厌学心理。
帮助随班就读学生树立起学习信心,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习兴趣,是特殊教育最有效的法宝。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每一点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强化,而且还要善于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让他们经常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为这种愉悦能改善他们的自我能力评价,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教师要悉心研究,针对特殊的学生要实行特殊的教育,使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能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分层方法,各有所学
当前的教学大纲,对所有同年龄段的孩子采取了统一的要
求,这有着普遍的意义,但随着智障学生的加入,这种要求就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了。为此,从事特教工作的教师采取特殊教育,针对智障学生制订新举措、新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即采取分层设定目标、分层布置作业、分层建立评价体系,以提高学生的信心。
1.分层设定目标
针对本班随班就读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知识面情况,制订针对智障学生实际的学科教学目标。
如,我在教学《确定位置》一课时,对全班学生制订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能在现实的生活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并描述物体的位置。
(2)在探索与交流物体位置关系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我对随班就读学生制订的目标是:
(1)使孩子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兴趣。
(2)能说出自己的位置是第几行第几个,或者第几列第几个。
2.分层设定作业
随班就读学生对于配套练习册的完成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改革作业的布置对随班就读学生的顺利成长有着重要意义。作为教师,要研究适合随班就读学生的作业要求,即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每次作业量相应减少;思考题不作为对随班就读学生的作业考核内容;对于一些需要书面完成的作业,随班就读学生可以以口头作业来代替。
3.分层评价
教育行政部门更多重视学业评价,即分数决定高低。但是,一张试卷见胜负,已不再适应当今教学形势的需要,不适应随班就读学生特殊的需要。针对这些,我从实际出发,采取了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
三、赏识赞美,增强自信
俗话说:“好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赞美可使人达到心理满足,可使人心情愉快,赞美使人奋发进取。教师一句暖人的话语、一个拍拍肩膀的动作、一个赞许的微笑,都有可能使学生从软弱走向坚强,从懒散走向勤奋,从失败走向成功。教师的赞美越多,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但是,有些班里的随班就读学生似乎成了另类。由于他们是随班就读学生,往往会受到同学的歧视,不受教师的喜爱,得到教师的赞美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一种奢望。这样,长期下去,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渐渐的,他们会产生厌学心理。
四、个别辅导,和谐学习
对于随班就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实际存在的差异和问题,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有些学生由于智力障碍,学习遇到很大的困难,学习成绩经常是一位数,久而久之,他们缺乏自信心,产生了自卑心理,丧失了对学习知识的兴趣。这时候,需要教师对他们敞开心扉,进行专门的辅导,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使他们在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个别化教育更体现家校的延续,随班就读工作中一个主要困难是教师的精力有限与随班生的特殊需要之间产生了矛盾。帮助随班生理解和掌握知识需要时间,而帮助他们把知识转化成能力更需要时间,要想得到更好的效果就应该发动家长配合,把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目标、要求,应达到的程度及培养训练的方法教给家长,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对随班生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时候,我们邀请家长共同参加,成立协同小组,每位家长手中都有一份个别化教育计划,以便了解孩子近阶段的努力方向。平时学校定期召开协同小组会议,及时地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使其了解该如何配合学校的工作,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步协调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会根据每一位学生的计划书写训练反馈及家庭的指导方法。如,在教学小数时,教师就将个别化教育计划中的要求和步骤及时传达给家长,并提出了在家庭中训练的要求,让家长带领孩子去超市反复认读商品价格,感知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理解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各位上的数表示的具体量的目的,从中了解小数各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从而感受小数的内在意义。家长将训练情况反馈于老师,老师再进行适度的调整或加强。由此一来,家长成了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中的一员,在家中训练的目的性得以增强,智障随班生学到的技能或者经验及时地在实际的生活中得到巩固和迁移,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使他们更好地适应了社会生活。
五、多元评价,灵活对待
对随班生的考核,不能搞“一刀切”。应根据他们的情况灵活对待,实施统考、单考相结合的方法,考核形式也要灵活多样。评估的考核试卷必须是针对智障随班生的特殊试卷。考试方式可以是笔式也可以是口试,可以是与全班学生一起考试,也可以单独考。考试内容不仅应是学业知识,还应包括非学业知识,如,日常生活技能内容等。评价时,还应注意从课堂上的具体表现、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情况等多方面搜集信息,不要单单依靠测验、考试,应允许学生通过多种信息方式表现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免因信息表达方式的不当而影响评价的成绩。评价包括实施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和实施结束时的终结性评价。当发现实施情况与原来的计划不相符时,应该及时寻找原因,并进行调整。
普通小学中的特殊教育,任重而道远。面对这群特殊的学生,我们不要把他们放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令他们孤独、寂寞。由于他们的特殊之处,教师要加倍关爱,耐心指导,使他们不再“特殊”,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快乐地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能力,身心健康地成长,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