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急救有哪些需要注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12-28
‍‍一、急性腹痛忌服用止痛药:以免掩盖病情,延误诊断,应尽快去医院查诊。
二、腹部受伤内脏脱出后忌立即复位:脱出的内脏须经医生彻底消毒处理后再复位。防止感染造成严重后果。
三、使用止血带结扎忌时间过长:止血带应每隔1小时放松1刻钟,并作好记录,防止因结扎肢体过长造成远端肢体缺血坏死。
四、昏迷病人忌仰卧:应使其侧卧,防止口腔分泌物、呕吐物吸入呼吸道引起窒息。更不能给昏迷病人进食、进水。
五、心源性哮喘病人忌平卧:因为平卧会增加肺脏瘀血及心脏负担,使气喘加重,危及生命。应取半卧位使下肢下垂。
六、脑出血病人忌随意搬动:如有在活动中突然跌倒昏迷或患过脑出血的瘫痪者,很可能有脑出血,随意搬动会使出血更加严重,应平卧,抬高头部,即刻送医院。
七、小而深的伤口忌马虎包扎:若被锐器刺伤后马虎包扎,会使伤口缺氧,导致破伤风杆菌等厌氧菌生长,应清创消毒后再包扎,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八、腹泻病人忌乱服止泻药:在未消炎之前乱用止泻药,会使毒素难以排出,肠道炎症加剧。应在使用消炎药痢特灵、黄连素、氟哌酸之后再用止泻药,如易蒙停等。
九、触电者忌徒手拉救:发发现有人触电后立刻切断电源,并马上用干木棍、竹竽等绝缘体排开电线
‍‍
第2个回答  2017-12-28
‍‍有机磷农药中毒症状: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大汗、流诞增多,支气管痉挛,心率减慢,瞳孔缩小,全身肌肉痉挛、瘫痪,直至昏迷。急救:迅速阻断中毒源,脱去污染衣服,用大量清水或肥皂水清洗皮肤、毛发、指甲。若是眼部污染,可用2%碳酸氢钠或生理盐水冲洗眼部。若是口服中毒,马上用清水加1:500O高锰酸钾,再加2%碳酸氢钠(敌百虫中毒忌用)溶液反复洗胃,直到洗清才停止。现场抢救的同时,应迅速请医生前来或送医院继续抢救。
烧烫伤症状:烧烫伤后会引起局部皮肤、肌肉等病变、红肿、水泡、坏死,严重时造成合并感染、休克等全身变化。急救:立即用凉水连续冲洗或湿敷受伤部位;避免受伤部位再损伤,避免伤口污染,稳定伤者情绪,止痛,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尽快送医院积极治疗。
毒蛇咬伤症状:咬伤后轻度刺痛、略痒、麻木,l~6小时后症状加剧,头晕、乏力、全身不适,呼吸困难、语言障碍、视力模糊、瞳孔散大,严重时致死。急救:(1)迅速停止伤肢活动,并就地取材在伤口上方(向心端)的相应部位紧紧地结扎住,以免毒液窜流。(2)用1:500O的高锰酸钾溶液或用清水、冷开水、肥皂水、淡盐水冲洗伤口及周围皮肤。(3)结扎肢体的松紧程度,要以既能阻断淋巴、静脉血回流,又不致妨碍动脉血供应为度,应结扎20~30分钟后松绑2~3分钟再结扎,以免肢体坏死。(4)尽快送医院继续诊治。‍‍
第3个回答  2017-12-26
‍‍

家庭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意外的事情出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大家需要注意一些调理方法,而且要注意一些禁忌事项,家庭急救非常的重要,平时大家需要注意解药,不要盲目的进行处理,那么,家庭生活急救的八大禁忌事项?

1、戒因小失大

当遇到急重病人时,首先应着眼于有无生命活动体征,知道现场急救时必须对病人作哪些初步检查,看病人是否还有心跳和呼吸,瞳孔是否散大,如心跳停止、呼吸停止,则应马上作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2、戒自作主张乱处理

如敌敌畏、敌百虫中毒时,忌用热水及酒精擦洗,而应立即脱去污染的衣服,用清洁水洗干净;小而深的伤口切忌草率包扎,以免引起破伤风;腹部内脏受伤脱出,切戒还纳腹部,而应用干净纱布覆盖,以免继发感染等。

3、戒随意搬动

万一发生意外时,病属往往心情紧张,乱叫病人姓名或称呼,猛推猛摇病人,其实,宁可原地救治,切忌随意搬动,特别是骨折、脑出血、颅脑外伤病人更忌搬动。

4、戒舍近就远

抢救伤病之时,时间就是生命,应该就近送医院,特别是当伤病员心跳呼吸濒临停止时,更不该远送。

5、戒滥进饮料

不少人误以为给病人喝点热茶热水会缓解病情,实际上毫无必要。

6、戒乱用药

不少家庭都有些备用药,但是使用药物的知识却有限,切勿乱用。如急性腹痛者,由于过量服用止痛药会掩盖病情,妨碍正确的判断,此时不应也不准乱给患者服止痛药。

7、戒惊慌失措

遇事慌张,于事无补,如慌慌张张用手去拉触电者,只能连自己也触电。此时应首先切断电源,用木棍、竹竿等绝缘物将病人离开电线,方可进行急救。

8、戒一律平卧

并非急重病人都要平卧,至于以什么体位最好应该根据病情来决定,可以让病人选择最舒适的体位。如失去意识的病人让其平卧,头偏向一侧;急性腹痛者可让其屈膝以减轻疼痛;脑出血病人则让其平卧,但可取头高脚低体位;心脏性喘息者,可让其坐着,略靠在椅子上。

大家需要注意,避免盲目地搬动,而且要注意一些饮食方法,平时大家需要注意这些问题,而且出现了事情之后要全面的进行调节,才能避免导致更多困扰,大家需要注意全面的进行调养,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患者的生活事项。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