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18年创作《东方》——闲聊茅盾文学奖之《东方》与魏巍6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13

在战火与文学的交织中,魏巍的《东方》:一部史诗的诞生与磨砺



1959年初,魏巍,这位文武兼备的军人,肩负重任,从总政治部文化部文艺处副处长的岗位上,毅然决然地投身到河北邢台63军187师,开始了他长达18年的长篇小说《东方》的创作旅程。在那里,他与曾在铁原阻击战中崭露头角的英雄人物们——如营长罗金友和“一级战斗英雄”郭恩志——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他们的英勇形象为小说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在收集大量素材和深思熟虑的构思后,魏巍开始了他的创作,半年内便完成了十万字的初稿。然而,1966年,《东方》的命运发生了剧变,因被错误划为“黑线人物”而遭到批斗,手稿被没收,他的创作被迫中断。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他在劳动改造中失去人身自由,但心中的文学热情不灭,于1973年在家养病期间,他重拾笔墨,继续《东方》的创作。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耕耘,到1975年,《东方》初稿的80万字终于告一段落。



1977年,魏巍调任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东方》的命运也迎来了转折。1978年,《东方》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出版,犹如一道璀璨的光芒,得到了丁玲等著名作家的高度赞誉,丁玲称其为“史诗性”的抗美援朝战争画卷,是对英雄人物的生动塑造。这部作品在1982年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成为红色文学的经典之作,魏巍的战士精神和文学才华在此刻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肯定。



魏巍的一生,从17岁的军旅生涯到晚年,都与他的创作紧密相连。他的作品,如《黎明风景》、《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无不流淌着英雄主义的热血,充满了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对国家的深深热爱。在《东方》中,这种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它不仅仅是文学的成就,更是魏巍作为战士的坚韧与无畏的写照。他用文字塑造的英雄形象,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战斗精神,也成为了他个人品格的象征。



总结魏巍的创作生涯,他不仅是作家,更是无畏的战士。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个个故事,更是一次次对生活的深入挖掘和对人性光辉的赞美。当面对可能玷污新世界的威胁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捍卫,这是他作为一名军人的忠诚,也是他作为一名作家的责任。因此,当我们谈论魏巍,我们不能仅仅把他看作是一位作家,而应看到他那份战士的担当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