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和医院副院长陈启仁 精准判读影像提供治疗对策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8

将热情与工作结合不但幸福,而且可以拥有一片宽广的天空,陈启仁只要一聊到放射医学的未来,他的语气之中总是充满了期待。

文、摄影/夏金刚

如果您的宝贝小孩,老喜欢把玩具拆解成一块一块的,您先别责骂他,说不定,他可是未来的世界名医喔!

双和医院副院长陈启仁,「平山病」的世界权威医师,正是这样的孩子。从小,他就好奇著各种事物是如何组成、又是怎么运转的,不论玩具或钟表,吸引他的通常不是表面的功能,而是内在的机理。他喜好用自己的双手去探索事物的内在,因此,好好一样东西交到他的手上,最后总难逃离七零八落的命运,陈启仁在逐步拆解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在回头组装的过程中,则得到了成就感。

人体,无疑是最复杂难解的机器,我们不难理解,解剖学会成为陈启仁就读医学院时最钟情的一科,而人体中的神经系统更是一个谜样的存在。在医院见习的时候,神经内科让他印象深刻,医师只要在人体上敲敲打打,然后再根据神经学综合检查,就可以说出一番道理,并推断出病人得了什么病,而这推断的结果往往和电脑断层扫描出来的结果相去不远。记得有一次,老师对一个病人做完神经学检查后,推断病灶在腰椎第三节神经,后来一做电脑断层果然发现是第三节腰椎椎间盘突出,压迫到神经,准得像算命一样,让陈启仁叹为观止。

此外,外科的诊断都比较直接,而神经学则必须通盘考量运动神经、感觉神经、自主神经等系统,因此,除了深广的学问是必备的,推理性的头脑更是不可或缺,要推敲出病灶属于哪一个神经的路径,一定要经过思考,经验多了,判断自然就快。因此,带着一份崇敬佩服的心情,加上喜欢推理性思考,陈启仁走入了神经内科的领域。

为影像医学所震撼

神经内科需要很多脑部影像,在陈启仁担任住院医师的时候,国外发明出磁振造影的技术。他记得第一次看见磁振造影图片时大为震撼,因为影像竟然跟实际解剖一模一样,而且还是活体解剖。在长庚医院实习时,台大医学院的教授会定期来帮神经科和放射科的医师上课,于是他跑去旁听,没想到愈听愈是兴奋,他觉得神经放射会是自己的热情所在。同时,他也看见了磁振造影在医学科技的未来性,于是,他向那位教学的台大主任提出申请,在民国 77 年进了台大医院放射科,当时国内还没有磁振造影的机器,陈启仁只能买书来读,直到住院医师第 3 年,台大才买了台湾第一台高磁场磁振造影仪,此时,他终于可以将既有的知识实际落实。

台大放射科的训练很好,住院医师每天开晨会时,主治医师就会丢一张片子出来,请住院医师上台分析。陈启仁回忆道,我们看一张片子必须猜测有哪些可能性,因为不知道病理是什么,所以,要根据影像上的蛛丝马迹去查有什么迹象,去推测出最有可能的,然后列出一张清单做鉴别诊断。由于每个上台的人都必须撑 10 分钟,所以要想尽办法推断。其实每个资深医师都是这样被磨上来的,所以就训练出一套制式思考逻辑,虽然不见得每次都猜对,但因为逻辑合理, 100 次可能会猜对 90 次,但如果不遵循逻辑规律,凭直觉跳跃思考,只会偶尔猜对。

身负各科医师的咨询顾问

由于现代医疗科技发达,影像不论在解析度、立体化,甚至是取得上都太方便了,因此,临床医师对于放射科愈来愈倚重,医师会希望影像能够提供病理资讯,甚至可以提供治疗疾病的方向等。临床医师的要求愈高,放射科就会希望自己看的片子更多、判读得更准确,最好是连病理都得看出来。

如果临床医师是第一线的前锋,那放射科就是他们的咨询顾问,临床医师会提出影像检查的需求,好更妥贴的处理病人。而放射科这端,就会根据现有技术所能提供的支援做报告,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疑难杂症。

既然身负临床医师的咨询顾问,放射科医师要懂的东西非常多,因此,他们的考验就在于知识一定要跟临床医师并驾齐驱,而在影像判读上,绝对要超越这他们才能获得信赖。尤其是有些临床医师也看很多影像,加上有许多案例来印证,本来就很厉害。为了配合临床,且放射科医师个人时间是有限的,无法样样精通,所以放射科医师现在也开始走次专科。陈启仁所走的神经放射次专科,就结合他在神经内科与放射科的训练与经验,因为每天都在看头部的影像,加上念的东西比较多,自然比较专业。

既然是医师的好帮手,放射科的地位也就跟着水涨船高,像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医学中心,查房前会先来放射科跟主治医师讨论片子,才去看病人。实在是因为影像太方便,可以看到许多医师们在外敲敲打打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医病关系日益紧张,现在的病人动辄要求证据、图像。

直接接触病人介入治疗

从法律的角度上来看,放射科更是医师倚重的原因之一。因为,影像形同有力的证据,譬如有个病人头部创伤来到急诊,医师觉得他好好的就让他出院,但一个小时后他再回来,脑出血了,病人便可能控告院方医疗不当。如果诊断时有断层扫描证明之前确实没有出血的纪录,就可撇清医师的责任,若没有检查,法律责任难以厘清。

陈启仁说, 20 多年前,放射科只能做诊断,可是现在仪器和器材的进步,让我们不再仅限于服务临床医师,而是直接接触病人介入治疗。现在的状况是放射科做完影像之后,跟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讨论用哪种治疗方法对病人最好,若要开刀的部位很深,周围又都是神经,打开容易造成破坏,那就由放射科从血管执行。手术之前需要跟病人解释手术怎么执行,并获得对方同意,执行当天,有麻醉科医师帮忙,等于有自己专属的开刀房,术后进加护病房,还要进行神经学检查,这样等于是完整的第一线服务了。

像是在双和医院的血管导管治疗中心里,就是综合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和放射科三科一起讨论一起做。如果深入,就由放射科经由血管的路去做,如果表浅,就由外科开刀执行。

乐在工作,成就满满

在第一线是否压力更大呢?陈启仁表示有利有弊,过去他只需要单纯的判读影像,提出报告。他笑说片子又不会跟你抱怨,但现在开始看门诊,看一个病人要投入很多心力,不只钻研病情,还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家庭、经济、习惯等诸多因素。病人的感激固然带来成就感,但病人愈多,相对时间就愈少,服务品质也受影响,但是陈启仁对于在第一线还是抱持正面的态度,因为全程参与,对于医疗过程的了解与对病人的帮助更为全面。

陈启仁虽然一开始没有选外科,但慢慢发现自己有外科的倾向,喜欢比较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因在手术室里压力很大,一定要练就从容冷静的功夫。事实上,他也乐在工作,他曾经有个手术从中午 12 点做到半夜 2 点,但手术结束后,他只有满心的成就感,觉得自己做得很好,早已忘却身体的疲劳,正如小时候在细心比对零件后,重新将玩具组回的心情。

对放射医学充满期待

陈启仁对于自己的工作始终抱持一份感恩,见多了生老病死,更让他体会到预防胜于治疗的道理。这些年他经常在思考,如果不要走到生病那一步,会不会更好?他从众多病人的身上领悟到现代医疗不是十全十美,所以,每个人都应该保养自己,年纪大了更需要保养,高血压、糖尿病跟有没有保养差很多。所以 3 年前,陈启仁开始调整饮食,实行所谓的食补养生,他很开心的说,吃对了食物,精气神真的很旺盛,同时,也开始养成每天跑步 5000 公尺的习惯,他说,这对于减压非常有效。

在现代这个痛苦指数居高不下的社会中,陈启仁是一个很好的快乐典范,他让我知道,将热情与工作结合不但幸福,而且可以拥有一片宽广的天空。且只要一聊到放射医学的未来,他的语气就充满期待,虽然我没有看过陈启仁小时候,但我相信他的热情从来没有变过。

陈启仁 小档案

【现任】:双和医院副院长暨影像医学部部主任

358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