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鼓的用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8

1. 文言文常用实词"发,鼓,间,名,穷

1.发 ①发出:大声发于水上(石) ②出发、派遣:主人忘归客不发(琵) ③打开: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 ④显露:雄姿英发(念)目笑之而未发也发头发:早生华发(念)无毫发爽(促)2.鼓 ①击鼓。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孟》齐人三鼓《曹刿论战》)②振动。(微风鼓浪《石》)③鼓(乐器)。

瞽奏鼓(《书·胤征》)④弹奏。(赵王鼓瑟《廉》今王鼓乐于此《孟》)⑤古代夜间计时。

(戊申晦,五鼓《登泰山记》)3.间读(jiān)①中间 ②量词:安得广厦千万间 (茅) 读(jiàn)①间隔、间或:间以诗记所遭 (指)②离间:谗人间之 (屈) ③小路:道芷阳间行 (鸿) 4.名①命名、起名(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②说出(不能名其一处《口技》) ③名字(自名为罗敷《陌上桑》) 5.穷①穷尽,动词(穷山之高而止/穷回溪/欲穷其林) ②尽头,名词(而不知其所穷) ③穷尽,形容词(乐亦无穷) ④深(穷冬烈风)⑤贫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6. 胜①取胜,胜出、超过(此时无声胜有声) ②优美、美好(予观夫巴陵胜状)③忍受,能承受(高处不胜寒/驴不胜怒) ④尽(跨州连郡者不胜数) 7.使①派(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②出使(使于秦) ③使者(使子为使)8.书①书写。(乃丹书帛曰《陈涉世家》) ②文字,字条。

(得鱼腹中书) ③书信。(一男附书至《石壕吏》) ④文件。

(军书十二卷《木兰诗》) 9.属 读音一:shǔ①类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类) 《曹刿论战》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②等,辈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③隶属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 《琵琶行》④系、是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⑤掌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掌管) 《扁鹊见蔡桓公》读音二:zhǔ①连接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三峡》②跟随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史记 项羽本纪》③连缀,撰写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缀,撰写) 《张衡传》④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岳阳楼记》⑤委托,交付以兵属蒙恬。《史记·李斯列传》⑥表巧合。

适逢,刚巧,恰好。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中》⑦适才,刚刚。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史记·留侯世家》10.通①通过(初极狭,才通人) ②通晓、掌握(未能通习吏事) ③顺利、顺畅(政通人和) ④整个(通计一舟) ⑤通报、传达(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⑥贯通(中通外直) 11. 恶①怎么(恶能无纪) ②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12.谢①请问(使君谢罗敷)②道歉(长跪而谢之)③致意(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 呵呵,希望能帮到你吧! (*^__^*)。

2.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有关”之“这个词的古文言文用法详解如下: 常见含义 备注:加粗例句为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例句。

动词 到,往【现代汉语解释】 例:①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②行不知所之。

--《庄子》 ③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④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 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①人皆吊之。

--《塞翁失马》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③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孔雀东南飞》 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鸿门宴》 ⑤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狼》 ⑥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2.指示代词,这 例: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闻之,欣然规往。

--《桃花源记》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我。 例: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史记·魏公子列传》 4.可用于宾语前置句复代指宾语,用于动词之后。 ①野语有之曰。

--《庄子·秋水》 ②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 ③珍宝尽有之。--《史记·项羽本纪》 助词 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①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③若能以吴、蜀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贾谊《过秦论》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 ①宋何罪之有?--《公输》 ②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③句读之不知。

--《师说》 ④菊之爱。--《爱莲说》 3.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同【现代汉语解释】助词2。

例: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②无丝竹之乱耳。

--《陋室铭》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其伊谁之赐?公(袁可立)宜祠。

--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凌万顷之茫然。

--《赤壁赋》 ②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5.结构助词,补语标志,可译为"得"。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6.音节助词,无实义。

例:1、填然鼓之。--《孟子·粱惠王上》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3、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4、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生僻含义 通"也"义 《墨子·大取》:"圣人也,为天下也。"前句也字作"之"义。

《韩非子·解老》:"鬼祟也疾人之谓鬼伤人……"《贾子·大政》:"何君子之道衰,之数也。"最后的也字作肯定语气助词,其他两个"也"字,都作"之"字义。

--黄现璠《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 文言文用法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之"比较多,用法也较复杂,有作代词用的,也有作助词、动词用的;区分起来也比较费劲。若死记硬背,耗时多而效果不佳。

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之"的用法的方法,与大家共享。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7.公(袁可立)曰:"吾自任之!"(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蜀鄙二僧》)到,去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同上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上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在 5、福王之国,派夫派骑唯唯不胜支。

(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

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

3. 文言文里乐有哪些解释及其用法

㊀[yuè] 〈名〉乐器。

《孟子·梁惠王下》:“今王鼓~于此。”鼓:弹奏。

引申指音乐。《吕氏春秋·慎行》:“夫~,天地之精也。”

(《察传》)唐·白居易《长恨歌》:“骊宫高处入青云,仙~风飘处处闻。” 〈名〉儒家经典《乐记》的简称。

〈名〉姓。 ㊁[lè] 〈形〉高兴,快乐。

如:~极生悲。《史记·项羽本纪》:“军中无以为~,请以剑舞。”

(《鸿门宴》)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而~。” 〈动〉乐于,喜欢。

《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兵精足用,英雄~业。”(《赤壁之战》)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为治平之民者也。”

㊂[yo]〈动〉爱好。《论语·雍也》:“知者~水,仁者~山。”

知:智。

4. 文言文十八种虚词用法

一、之 1、代词:代人,代事,代物 例:欲报之于陛下也 悉以咨之 先帝称之曰能 肉食者谋之 公与之乘 名之者谁 天下顺之 固以怪之矣 始指异之 故为之文以志 名之者谁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天下顺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愿陛下亲之信之 2、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这一类最多):如,宫中之事 以伤先帝之明 穷山之高而止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其高下之势 山间之四时也 山水之乐 宴酣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 三里之城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览物之情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2)用在主谓词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镜之新开 冷光之乍出于 人之学也不知日之入 (3)补充音节(这一类很少):如,公将鼓之 怅恨久之 3、动词(这一类初中课本中极少) 如:辍耕之垄上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4、语法作用(这一类涉及到文言语法,初中生不要求掌握):如, 何陋之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宋何罪之有 二、其 1、代词(这一类较多):代人 代物 代事 也可表远指相当于“那” 如,以彰其咎 百姓多闻其贤 苦其心志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其乡人曰望其旗靡 故其文疏荡 今观其文章 听其议论之宏辩 日与其徒上高山 2、表语气(这一类较少) 如,其真不知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三、以 1、作介词,可解释为:用、靠、凭、凭借、因为、拿、把等等 例,醒能述以文者(用) 以天下之所顺(凭、凭借) 不以物喜(因为) 悉以咨之(拿) 必以分人(把) 气可以养而致(凭、凭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凭)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虽不能察,必以情(根据) 2、连词 (1)表目的:译为 来 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杀之以应陈涉 以光先帝遗德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以彰其咎 以告先帝之灵 故为之文以志 以激怒其众 以知天地之广大 将以攻宋 (2)表结果:译为 以致 例、以伤先帝之明 以塞忠谏之路也(此类较少) 3、其它 (1)以为:译为 认为 例,或以为死 (2)所以: a、用来之意,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所以动心忍性 b、……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相当于“而”:如,醉则更相枕以卧 (4)通假字:如,固以怪之矣(通“已”)(初中课本中只此一个) 四、乎 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例,死国可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 例,在乎山水之间也 颓然乎其间者 然后知天下文章聚乎此也 3、作词尾(一般用在形容词后):例,悠悠乎与灏气俱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相当于“……的样子”) 五、虽 1、即使之意。

例,虽有千里之能 虽不能察 虽多何为 虽杀臣,不能绝也 2、虽然之意。例,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 风力虽尚劲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六、然 1、代词:这样的意思。

例,吴广以为然 然,胡不已乎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2、作词尾:表……的样子。例,颓然乎其间者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满目萧然 3、连词:表转折。

例,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七、或 1、有的人:如,今或闻无罪 或以为死 或以为亡 2、有时候:如,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王命急宣 3、或许:如,或异二者之为 八、为 1、介词(相当于“被”“替”):如,士卒多为用者 山峦为睛雪所洗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动词:如,为坛而盟(筑) 酿泉为酒(酿造)。

5.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是什么

1.用作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如: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如: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2.用作动词,到……去

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归去来兮辞》

3.用作代词

(1)“他”“她”“它”;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如: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

(2)指示代词,“这”“此”。如: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

以上,,,额。。。那个,能不能给点小费,我想这么多也不容易的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