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语文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原则_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2-06
  一、遵循目的性原则――精心设计   目的性是指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提问是为教学要求服务的。为提问而提问是盲目的提问,盲目的提问无助于教学,只能分散精力,浪费时间。
  备课时就要描述出提问的明确目标:课堂组织的定向性提问,了解学情的摸底性提问,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提问,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触类旁同的发散性提问,归纳总结的聚敛性提问,温故而知新的复习性提问等。
  二、遵循科学性原则――难易适度
  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学生。熟悉教材,把握知识点的传授的正确性与难易程度,在编制问题时,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得着”,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铺垫性提问。要防止:浅――缺乏引力,索然无味;偏――抓不住重点,纠缠枝节;深――高不可攀,“听”而生畏;空――内容空泛,无从下手。提问适度,同时又是量力性教学原则的体现。
  三、遵循趣味性原则――新颖别致
  青少年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强、好玩、自尊心强。教师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些特点,以引起他们的兴趣。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能激起他们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一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之有新鲜感。切忌用突然发问来惩罚他们的错误,也不要故意用偏、难、怪题使他们感到难堪,以至于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诱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应以表情、语气、手势、教具等各种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提问内容上的新颖别致外,还应在提问的形式上不断地变化,如整堂课采用形式单一的提问,就会使学生感到乏味造成学习上的“疲倦”,从而失去有意注意使教学的效率下降,甚至趋向无效。
  四、遵循启发性原则――循循善诱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启发性是指提问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启发性不仅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上,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
  教学实践证明,提问后出现冷场,不是学生启而不发,而是问题缺乏启发性而致。在教学中,也要避免那种为问而问,不分巨细,处处皆问的做法,特别是对高年级的学生,要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提问(如“对不对”、“是不是”等),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应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学得新知。
  五、遵循灵活性原则――因势利导
  设计课堂提问不可机械死板,类型应灵活多样。如揭示课题可采用启发性提问;初读课文时可采用疏导性提问;深钻课文时可采用探究性提问;单元总结时可采用比较性提问;品尝精华时要采用鉴赏性提问;巩固复习时可采用归类性提问等。同时,还必须注意课堂上师生双方信息交流出现的异常情况,一旦发生更
  应灵活处置,当场设计一些调控课堂的提问来调整教学活动。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应答出现错误是正常的,教师应迅速准确判断出学生出错的根源,从而灵活地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新问题,如采用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来化解疑难。
  六、遵循鼓励性原则――正确评价
  学生应答完毕,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再充分肯定的同时还要指出其不足,提出期望。切不可对答题的同学白眼相待、讽刺挖苦,也不能无原则地赞美。教师应给每个学生以成功得体验,又指明努力方向。
  教师的鼓励性评价,除了直接的肯定或否定外,还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主要有:
  重复――教师重复学生的答案,以示肯定;
  重述---教师以不同的词句重述学生答案,以示表达的差异性;
  追问----追问其中的要点,以示不足性;
  更正----给出正确的答案,以示错误性;
  评论---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以示鼓励性;
  延伸---依据学生的答案,引出新问题,以示开拓性等等。这比简单的肯定与否定更具鼓励作用。
  七、遵循广泛性原则――面向全体
  提问要面向全班。对教师来说,教室里不应该出现“被遗忘的角落”,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得到老师的教诲。尽可能少一点指名答问,让学生举手回答,认真听完学生的回答。对个别差生,在提问中,教师要优先照顾,鼓励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作为教师如何在课堂提问中发挥每个学生内动力的作用呢?一是要引导每一个学生去积极探求真理。一个出色的教师,不是指点他的学生入住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的学生去“砌砖”,同他一起如何建造“大厦”。
  聪明的教师不直接向学生去奉献真理,而是引导他们去探求真理。
  一是要鼓励每一个学生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学生来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引导学生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由此发现新的天地,创造新的境界,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提问中生从师问的被动局面。
  二是要欢迎学生发表创新见解。创新是学习的最终目的。那些无意有意压抑学生发表创新见解的做法都是极端错误的。
  八、遵循针对性原则――因材施教
  不同年级要采用不同的提问形式和提问内容,难度过大,学生思维跟不上,认为反正动脑不动脑都一样答不出,就不愿动脑;反之,也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那么什么是针对性呢?就教材而言,在重难点上发问,在关键段落、关键词句上发问,在突出教材结构的关结点上发问,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就学生而言,不同基础、不同性格、不同性别都应有所区别。提问的针对性,是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结合的教学原则与因材施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只有因人而异,优差兼顾,分清层次,体现坡度,强化难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