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分别指的哪四个“川”,现在为什么只剩了两个?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1-01-03

四川号称天府之国,都说"少不入川,老不出川",说的是年轻人要奋斗,不要去四川这种安逸的地方,丢了奋斗之心,年龄大的人,就不要再离开四川了,这里很适合养老。



身为四川人,这个观点,其实我并不认同,谁说四川人就不努力拼博了,我们拼起来,不比北上广深的人差。

四川成都现在已经成了新的移民城市,许多外地朋友都梦想到成都定居,在这里吃着火锅、撸着熊猫,不甚惬意。

既然这么多人想到四川来,那四川这个名字又是从何而来呢?在西瓜视频创作人【三维地图看世界】的视频里正好讲过关于四川名字的由来。

这一切,还得从唐太宗时期说起,当时,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除了原来的郡县制,将全国改为十道,这个道和今天的省在行政等级上是相同的。



将原来的蜀地益州改名为剑南道,剑南道范围很广,包括了今天的四川大部、云南澜沧江、哀牢山以东及贵州省北端、甘肃省文县一带,还设置了剑南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乾元元年(758年),又将剑南道分为剑南西川道、剑南东川道,简称“两川地区”。

那时四川还不叫做四川,四川这个名字起源于北宋时期。

北宋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将天下分为十五路,四川地区当时分为西川路和峡西路,因此也称为川峡地区,这时的峡就是指三峡,今天的重庆地区。

北宋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西川路改为益州路,治所在今天的成都,利州路治所为今天的广元,峡西路分为梓州路(今三台)和夔州路(今重庆奉节),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

至此,四川这个名字第一次在历史上出现了。

然而 从北宋到今,四川管辖地区,一直在发生着变化。

在当时只能称为四川四路地区,还不能叫四川省,直到元朝时期,才形成了四川省这个概念。

根据《元史.百官志》记载,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国初,其地总于陕西。至元十八年,以陕西行中书分省四川。二十三年,始置四川行省。署成都,统有九路五府。

至此,四川省的雏形便出现了,当时的四川省范围包括今天的四川中东部地区、重庆大部分地区、甘肃南部、陕西南部,范围非常广,但并不包括今天的川西地区。

到了明朝时期,四川改名为“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到了清朝时,因为改土归流,川西地区的少数民族被划入四川,包括现在的川西高原、甘孜州西部的巴塘和理塘,因此,出现了历史上最大的四川,管辖面积达到57万平方千米,是今天的1.17倍。

尽管各个时期,四川的辖区都有所变化,但直到建国后最后一次辖区调整后,四川便成了今天的样子,当初得名的夔州路,归属于今天的重庆市,利州路所包含的兴元府,即今天的汉中地区归属于陕西省。

汉中地区因汉水而得名,历史上此地是中原地区进入巴蜀的交通要道,可谓是“一人挥戟,万夫不得进”,历来割据巴蜀的政权都必须控制汉中地区,蒙古人为了加强对巴蜀地区的统治,便将汉中地区划归陕西省,失去汉中,蜀地等于失去了北部屏障,也就降低了四川割据自立的风险,但当时并不包含略阳地区,略阳是在明清时期陆续被划入陕西省的。

所以至今,汉中地区和四川广元地区的生活方式、语言仍极为相似,因为历史上本就是一家嘛。

自此四川变为三川,而另一川又是如何归属于重庆的呢?在元朝做了行省制规划后,四川的管辖区大体上变化不大,但由于面积辽阔,作为省会的成都,很难兼顾全省,于是川东地区的重庆便形成了另一座以自己为中心的城市圈。

长江经重庆而过,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繁荣,水道运输高速发展,重庆成了四川与江南的交通枢纽,云南等地的货物也要先集中到重庆,再由重庆运往江南,因此重庆借长江天然水道的优势,逐渐发展成商贾云集,百物萃聚的人口大都市,与成都不相上下。

要想富先修路,重庆有了水运优势后,自然也受到外国人的重视,在1875年签订的《中英烟台条约》中就约定,将重庆作为通商口岸开放。



繁荣的运输带动了金融业的发展,1892年,巴县知县耿和丰宣布:“重庆市场交易均需使用统一的新票银”,并逐渐推广到四川全境,自此四川的金融中心开始向重庆转移,四川大部分票号都将钱庄集中开在了重庆,后来四川银行部行也建立的重庆。

商业、金融业发达后,工业也迅速起飞,重庆的地位一跃在成都之上,尽管如此,重庆毕竟处于内陆地区,与沿海城市还是有着区别,然而抗战的爆发再一次为重庆带来了机会。

国民政府自知无力保住东南各省,便将四川作为大后方,建立革命根据地,同时将沿海工厂集体内迁以保存实力,当时重庆作为国民政府的陪都,得到了优先照顾,1940年前迁入四川的260家工矿企业中,有243家都迁入了重庆。

随着重工企业的内迁,大批资本家、技术分子、知识分子等也都涌入重庆,使得重庆的工业水平呈现出跳跃式发展,由原来的区域经济中心变成了全国的翘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