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业游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4
      托爱人的福,“有幸”成了无业游民。也就有了更多的时间胡思乱想。

        在少年儿童时期,信息不发达,交通闭塞,经济相当的落后。贫瘠的小山村里,除了颤颤巍巍的老人,你是看不到无业游民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对黄土背朝天是标配的生活。那个年代的老人虽然说子女都很多,但子女的生活也好不到哪里去,想要生存下去,想要安享晚年,也必须出去勤劳地翻耕着坚硬的石子地。

        到了80年代中后期,慢慢有人尝试出远门务工了,人们的生活渐渐地有所改善。媳妇们黄焦焦的菜色脸渐渐的红润了,衣衫褴褛的小朋友也开始慢慢的有了新装,老年人麻木的眼神也多了一丝灵动。

        社会上就开始有了无业游民。

        无业游民的脸上总是挂着笑,音乐细胞多的总是哼着小调游走于通往家家户户的山间小道上。他们上身穿着体面,有的还穿起西装,挂起领带,脚上总是穿着不搭调的解放鞋。父亲也有过那样的搭配,在他的兴头上,母亲冷不丁来一句,“出啥洋相,几个孩子学费都凑不齐?丢人现眼。”父亲恨心重,立马脱下那套衣服来,丢到柴火灶里烧了,母亲没来得及抢出来,早已化为灰烬。那一次吵的可凶,差点没打起来,父亲又恢复了往日的埋头苦干。

        无业游民总是很大方,他们遇见长辈总会笑着来一句,叔、伯,歇一下来根烟。叔、伯还没转过身,一包高档的香烟“嘶,咔”就打开了,总能适时的把烟递到叔、伯的手上。再也不会在口袋里摸索半天,等着叔、伯擦肩而过了,来一句,“等一下嘛,抽支烟再走。”他们显得相当的有钱。有的无业游民看到自己喜欢的小朋友,还会向他们招着手,“那谁家的小鬼,快过来。”等到把心提到嗓子眼里,浑身紧绷的就像拉满弦的小孩,磨磨蹭蹭地挪到他面前,他总会拿出三两颗糖果,笑嘻嘻地递到小孩的手上,“乖点,好好学习哟。”接过糖果的小朋友跑的很远了,才敢回过头来惊疑的看着他,攥在手里的糖果都湿透了。

        无业游民见谁都是朋友,没有贫富贵贱,没有男女之别。父亲好聊,记忆里有很多的无业游民都到过我家。他们随便聊到一个人,就说那人我知道,那人我们一起吃过饭,那人是我的朋友。“你以后有事找我,我帮你解决。”“这哪当得起!”无业游民便拍着胸脯“为朋友两肋插刀,这是看得起我。”我总是很惊讶,父亲什么时候成了那些人的朋友了。

        那个时候在《思想品德》的影响下,我是很看不起无业游民的,总觉得他们扰民。现在想来是自己偏见了,三叔的儿子头朝下,脚朝天溺在水里,是无业游民拉上来的;五保户周奶奶家的水,听说也有无业游民帮她挑;田埂坞一个六岁的男孩被人贩子带到港口渡船处,也是被无业游民认出带回去的。那时虽然不是亲身经历,但听人们讨论的热度,我还是深信不疑,为他们庆幸的。自己心里也暗下决心不到水边玩,不听信陌生人的话。

        无业游民并不坏。

        那些鸡鸣狗盗之徒是很害怕无业游民的,他们总是要等到无业游民都歇息了,才会出工。无业游民总是会猜测谁谁谁?我听了总是很不屑,不信他们那么厉害,更不信梁上君子们是害怕无业游民才晚出工的。但每次见到所谓的盗贼时,总会悄悄的打量他们一番,总想窥出他们的贼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