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承恩简介及详细资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6

人物简介

诸暨人,石化工程设计专家 , 炼油工艺设计专家​。1949年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后,长期从事炼油厂工程设计。主持和参加过八个大型炼油厂及20多套工艺装置的设计,为我国石油化工工业的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89年被建设部授予"工程设计大师"。1990年被中国石化总公司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和管理专家"等称号。现任中国石化北京石油设计院技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石油学会理事,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

徐承恩

长期从事炼油厂的工程设计。曾先后主持和参与过8个大型炼厂和20多套工艺装置的设计。设计审核了大庆等4套大型炼油厂的各类炼油工艺装置20多套,包括国内第一次设计的具有世界水平的尿素脱蜡装置、丙烷脱沥青装置和分子筛蜡装置,扩大航空煤油和军用低凝柴油生产,实现石油产品自给。主持审定了燕山石化公司炼油厂及我国援建的阿尔巴尼亚炼油厂、朝鲜烽火炼油厂大型炼油厂设计。组织负责国家汽油改质和国家"六五" 科技项目"大庆渣油催化裂化技术"的攻关。主持审定了福建炼油厂、广州石化总厂二期扩建工程第一批90年代现代化大型炼油厂的设计方案。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

1994年被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生平经历

徐承恩(1927.1.21-)。炼油工艺设计专家。浙江省诸暨市人。徐承恩出生在诸暨应店街紫阆一座匍匐于香榧丛中的小村庄。他6岁进乡村学堂,学堂里的教员大都只有几年私塾的底子,那种一成不变的填鸭式灌输让他感到疲倦,也感到厌倦。

1938年,在家人的鼓励下,徐承恩踏上了异乡求学路。

1939年5月,徐承恩最后考入了浙江南部丽水县城的联合中学。

1942年上半年,日军攻陷丽水城,全校师生转移到青田县南田乡(今日的文成县)一座大山里。徐承恩的高中生活就这样伴随呼啸的山风度过。尽管寒冷、饥饿、蚊虫、疾病以及战争的威胁像影子一样须臾不离,但学习没有一刻中断。

1945年初秋,日本战败投降,高中毕业的徐承恩被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正式录取。

1949年5月,22岁的徐承恩大学毕业,带着建设新中国的梦想,徐承恩来到东北,走上了研发石化工业技术的道路。

1949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徐承恩报名去了东北的锦州合成油厂,由于工作出色,在锦州合成油厂运转正常后,徐承恩很快被调到东北石油管理局,从事设计管理工作。

1953年5月,他又因为工作出色而进入中国燃料工业部石油总局设计局,为期50多年的工程设计生涯从此拉开帷幕……

1959年,含油面积达到865平方公里的大庆油田的发现,改变了世界对于中国"贫油"的认识。经过石油工作者3年的艰苦会战,到1963年大庆油田已经变成年产600万吨原油的大油田。大庆油田的这种生产能力相当于过去旧中国44年石油产量总和的三倍。随着含量丰富的黑色石油被源源不断地从地下挖掘出来,新的问题也出现在了石油工作者面前。"大庆油田产的石油含蜡比较多,炼出的柴油凝固点高,北方天气寒冷,这种柴油很难使用,脱蜡、降低柴油凝固点成为我们当时最重要的工作。"徐承恩主动担下了这项艰巨的任务。整天面对的是弯弯曲曲的管廊和必须精确到毫米的图纸,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寻找问题,一次次的试验,其中的种种艰辛和困难远远超过了常人所能够承受的范围,三年时间,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算长,但这短短三年却熬白了徐承恩的头发。这一年徐承恩才38岁。

徐承恩

1965年,尿素脱蜡装置终于在万众期待下设计成功,通过化学反应去掉原油中的石蜡成分,这对利用大庆原油为航空以及高寒地区提供燃料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后来的石油工作者把它和其他四个自主设计的炼油装置亲切地称为石油界的"五朵金花"。徐承恩也由此奠定了自己在中国石油界的地位。

上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徐承恩作为北京设计院总工程师,主持审定了燕化炼油厂和援外炼油厂的设计工作。

1980年,当时已经成为北京设计院院长的徐承恩提出了"北京设计院要从国内设计向国际型转变,从单一的炼油设计向石油化工型转变,从单纯的设计向工程承包公司转变"的构想。他的设计使福建炼油厂在中国首次实现了全厂集中控制、装置密集布置,消除了大管廊、大马路和大厂前区的设计旧模式,事实证明,他是对的。他还顶住了来自各方的压力,从中国石化建设的大局出发,使设计程式由过去"先地上后地下"变成"先地下后地上",加快了工程进度。

在"汽油改质"攻关会战中,徐承恩作为攻关组组长,与有关单位历时9年攻关,不仅使甲基叔丁基醚工艺开发和装置的设计获得成功,还促进了催化重整催化剂的更新换代与汽油脱硫醇工艺的改进,进一步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任职情况

北京石油设计院工程师、室主任、总工程师、院长等职。

中国石化学公司北京设计院技术委员会主任

国家重油加工重点试验室学术委员等职

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委员会委员

中国石油学会常务理事

北京石油学会理事长

个人成就

1949年8月,他奉命到锦州合成厂(中国第一家煤炼油工厂,现锦州石化公司)参加该厂恢复建设工作。经两年努力顺利出油,为当时石油非常紧缺的新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3年调石油总局搞设计工作。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大庆油田胜利开发,使中我国的炼油工业进入一个发展时期。作为设计技术骨干,先后参加设计和审核大庆等4个大型炼油厂各种类型炼油工艺装置20多套,其中包括国内第一次设计的丙烷脱沥青和尿素脱蜡装置。

徐承恩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主持审定了东方炼油厂、阿尔巴尼亚巴尔什炼油厂、朝鲜枇枧炼油厂等大型炼油厂的多项设计,在工艺流程、技术方案等重大关键问题上,起了把关作用。

70年代后期,具体组织指导了一批重大项目的技术攻关,取得突破性的成果。负责的上海炼油厂节能技术改造常减压装置和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技术,均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催化重整、MTBE装置等方面的技术攻关项目中,对提高国产汽油的质量和芳烃生产作出了贡献。

为1989年被国家建设部授予首批中国工程建设设计大师称号。

1990年被中国石化总公司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和管理专家称号。

1991年享受 *** 特殊津贴。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名人箴言

"量力而行,科学论证;项目选择,富民为本;开放经济,势在必行;生态保护,重中之重;持续发展,依靠人才"。

这是中国著名的炼油工艺专家、78岁的徐承恩院士在2005年12月12日上午的报告结束时,留给海南的40字石化工业发展箴言。

人物评价

满头银发,坚毅而慈祥的面孔透露着他身经百战的洗礼。他既是知识渊博,功底深厚,经验丰富的学者,也是平易近人,可亲可敬,为人高尚的良师益友。和他共事多年的原总工程师李昌彀概括说:"徐院长是典型的专家式领导干部。"1949年,他22岁大学毕业后满腔热忱地投身到祖国的石油化工建设事业。不久,他成为炼油设计人员中的佼佼者。他曾担任中国1953年建立的第一个炼油设计院工艺室主任等职。六十年代以来,他又陆续担任了该院总工程师、院长、技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石油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石油学会理事长等职。现任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半个多世纪来,他参与指导过许多设计和科研攻关项目,其中直接负责和参与的项目曾有两项成果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还有些获国家其它重大奖。但在报奖时,他总是首先想到别人,从来没有把自己的名字写进获奖名单中。对此,他无怨无悔。这种执著敬业、高风亮节、无私奉献的精神使许多领导干部和职工深为赞叹。他被评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被中国科技大会及北京市科委分别授予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被北京市科协授予最佳理事长称号等。

徐承恩在报告中展望了全球石化工业的发展趋势:石油化工产品的需求增长远大于油品需求的增长;石油价格上升的总趋势不可能改变,石化产品的成本必然上升;丙烯需求的增长快於乙烯,增产丙烯的各种新技术受到重视;天然气化工和煤化工将会悄然兴起。

结合海南实际,徐承恩说,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海南省的区位优势又给海南建设石化工业带来很大的发展机遇,因为这种区位优势可以转化为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因此在海南省适度发展石化工业,很有必要。且海南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对他的40字箴言,徐承恩院士做了系统阐述。

他说,发展石化工业,首先需要遵循的原则是量力而行,科学论证,好多地区和城市发展石化工业过程中曾经遭受失败,就是因为没有做好这一条。

第二条原则是"项目选择,富民为本"。徐承恩认为,发展石化工业不能只盯着附加值高、但产业链无法延伸的项目,而要尽量发展能够拉长产业链,带动下游产业发展,给好多人创造就业机会的项目。

对于自己提出的"开放经济,势在必行"原则,徐承恩的解释是,在资源、资金、技术可以全球化的今天,市场也会相应地面临全球化问题,我们要应对的是世界大公司。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发展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的企业。

连日来听取了多位海南省领导对保护生态采取的种种措施,对"生态保护,重中之重"这一原则,徐承恩表示,他相信海南会做好。

"持续发展,依靠人才",徐承恩对这一点说得最多。徐承恩说,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曾对各省5个支持系统进行测定。其中"智力支持"一项,海南排全国倒数第四。石化工业发展一定要依靠人才,企业的发展也不能走过去的老路,不断地重复引进。要做到引进一套先进设备后,立马进行相关研究、开发,过几年不但不再引进,还可以输出相关技术。

"海南的智力支持系统还薄弱,一定要加强,要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徐承恩说。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