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的重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8
          ——读朱永通《教育的细节》有感

       

从教也已近十年,幼儿,小学,中学都经历过,作为一名资深基层教师,自以为也积累了不少教育经验,然而却很少阅读教育理论专著,朱永通先生的这本《教育的细节》可谓是掷地有声,给我当头棒喝,让我对于实际工作中司空见惯的一些细节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前忽略的种种细节问题一一浮现在眼前,正如作者所言:“一本书物理意义上的重量,当然无足轻重,但她还有‘化学反应’意义上的重量——这些文字早已渗入友情的芳香,并悄无声息地散发出亲情的味道”,这本书对于教育现实中的“熟悉风景”冷峻拷问,毫不避讳,从不同角度逼近教育的现实与本质;对日常教育现象大胆地披露,提出“一厘米”改变的敏锐思索,重新发掘细节的教育意蕴;对现代教师成长更是立足现实,循循善诱,细致入微,而非天马行空式的高谈阔论!总之,读完本书,于我的分量远远不止于文字,而其“化学反应”更是不可估量,这或许就是一本好书的“重量”!

        一、于现实“雷霆万钧”

        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往往对于一些宏大的事件,重大的问题聚焦全部的精力,格外重视,潜心钻研,却时常忽略“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对于一些司空见惯的细节无动于衷,对于细枝末节懒得计较,对于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尤其是对孩子心灵的影响)视而不见。而这本《教育的细节》一书,作者用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具体教育场景来不断点醒我们,用深邃的目光点击教育痛点,吐露真言,敢于将现实中具体常见的教育现象摆上桌面,不会避讳,如《“好老师”能有多坏》一文,阅读过程中我便不断地去反思自己到底是不是作者笔下的那种“好老师”。再如《头发上的教育学》《减负,减出幸福来了吗》《杜郎口的“生意经”与“朱砂丸”》等等这样一些文章都直击教育改革或者教育观念当中的弊病,作者毫不避讳地去披露一个个“大张旗鼓”却毫无实效的教育弊病,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将其置于理性思考之中,追根溯源,抛开乱象,因而他提出教师既要“敏感”又要有智慧的“钝感”,正如作者所言“爱学生必须爱得纯粹,不容任何物质化的东西玷污。”也许这也正是教育的“初心”!

        尤其是本书前两部分“活在观念里”和“守住教育的重心”,大量的教育生活实例,直吐真言,直面现实,因直而现棱角,因真而生争议,给现实正面一击,给教育沉疴当头棒喝,更是引发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认真思考,走出“习以为常”的思想观念、思考方式和教育行为……对现实而言,这个思考的深度与重量,可谓是“雷霆万钧”!

        二、于细节“锱铢必较”

        教育的细节无处不在,深入而系统的思考我们却常常忽略,作者拥有丰富而细敏的触觉和睿智而深邃的头脑,他善于捕捉细微之处,“锱铢必较”,深入思考,关心“孩子心灵上、精神上的隐性负担”,关注细腻,充满教育情怀!如《润泽的座位》中通常对于“特殊座位”的处理,作者从这个细节中引发思考,这样的特殊座位的处理是否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这个问题太常见了以以致于我们经常忽略其可能存在的隐性问题,以现实为例,我任课的两个班恰好都存在这个问题,一个班45人,一个班49人,都存在一个单独座位,一个班的班主任老师正如作者文中所言,将这个座位给班级的“捣蛋鬼”作为惩罚,这便是文中的消极处理,而另一个班的这个孤单座位是班长,成了荣耀的象征。我曾经亲眼见到消极处理的座位上的“捣蛋鬼”多次找班主任表示不服,委屈与愤懑布满稚嫩的脸!当时并未思考过多,读完《润泽的座位》一文恍然大悟,不禁感叹作者观察之细微,思考之深刻。

        再如学生的发型问题、迟到现象、课堂道具等,作者都能由此引发思考,立足孩子的心理,追溯教育的本源,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仅委婉地批评教育现实中的一些错误做法,而且能提出切实可行,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有效措施,如文中经常以女儿的学习日常引发思考,像女儿喜欢的“吴老师”,女儿四年级新班主任邹老师的“土办法”,还有《自迟到看教育文化》中提到的河南郑州的艾瑞德学校对于迟到学生的宽容文化,《过有思考的教书生活》中提到的深圳清林小学的日常“落花”美式校园文化,在提到小学生书包问题时作者提到深圳市龙岗区外国语学校一年级教室的做法以及福建省晋江实验小学的人性化课桌等等,都为解决我们教育日常中的细节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所谓细节决定成败,一个小小的细节或许作为教师因为司空见惯而习以为常,甚至忽略不计,而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他们作为不同的生命个体感受体验不同,我们所忽略的细节,也许会造成孩子一生的心理阴影。我小时候在山里上学,老师们经常是一边种地一边教学,高年级或者“大个子”学生就成了代管理者,他们通常的管理方式是拿一根粗大的棍子在学生书桌上敲打,更有甚者直接用棍子打不听话的学生,因而拿棍子敲打桌子的声音至今使我难以忘记,那种野蛮与粗鲁,在我的心里刻下了一道疤,因而看到拿棍棒的人,我会自然而然地生出胆怯与厌恶来。因而不当的惩罚措施,对学生的冷暴力,甚至无心的语言暴力等,都有可能使他们一生受到伤害,因而耐心、细心,爱心应该成为当老师最基本最基础的职业道德素养!

        而这本书正是用平和的心态,朴实的语言,瞩目于细节,字字句句都在教育现场,反复思考与探究,而日常教育中我们正需要这种“锱铢必较”的心态来对待习以为常的细节。

        三、于读者“一字千钧”

        对于一个一线教师而言,能读到这本书无疑是幸运的,无论是从个人发展还是教育教学日常都有不可估量的指导意义。

        尤其是书的最后一章“过有思考的教书生活”中作者以及其平和的语气语重心长地指出了现代教师阅读的必要性。他不像其他规劝教师阅读书籍中大张旗鼓地喊着“阅读点亮人生”的口号,而是立足于现代一线教师的具体工作情境,尤其是引用吴非的《教师的一天》来真实地展现教师一天的忙碌生活,时间的碎片化与生活紧迫感,使原本应该作为工作、生活一部分的“阅读”变成了“奢侈品”,这是现实,也是绝大多数一线老师的现状,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更是每天被无数劈头盖脸的“表格”困扰得有气无力,更别谈阅读了!很感谢本书能够看到这一点,理解教师难以阅读的困境。然而是困境,却不能成为不阅读的借口,因而作者又语重心长地提出现代教师阅读的必要性及阅读的方向,让阅读不是盲目地乱翻,而是有方向的汲取能量,指导工作,丰盈人生。

        最后,最让人难忘与震撼的是作者提出的“一厘米”改变,这对于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若内心不怀着“一厘米”改变的观念,那一年也许就等于只过了一天,若每天都能想着改变一点点,提高一点点,进步一点点,有着改变“一厘米”的进取态度,变通“一厘米”的教育情怀……

别小看这一厘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也许 教育的最高境界当是自然而然的自我教育。

       

        不善学者,今日明日复昔日;不勤思者,今年明年同往年!在工作中去注重细节,守住当老师的初心;在生活中不断学习,坚持每天“一厘米”的改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