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少走弯路”这件事并不靠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8
文 | 厦九九

-1-

国庆回家,舅舅和表妹来家里做客。来之前舅舅给我打过电话,说表妹在大学里不学好,希望我以过来人的身份劝劝她,让她少走弯路。我“语重心长”地说了自己曾在大学里走过的坑,以及进入社会为此吃的亏。如果让我再上一次大学,我会怎么做,最后建议她怎么做。

表妹从头到尾都没表态,虽然我已经努力让这场对话听起来不像是说教,而仅仅是友好的分享。但我能感受到,表妹内心其实是抵触的,又或者一时无法接受。末了,舅舅对表妹说:“你可要听进去啊,说这些都是为你好。”

送走舅舅和表妹,我的思想还停留在“为你好”和“少走弯路”上。从小到大,我们听过太多“为你好”的教育说辞。为你好,是告诉你什么是正确的,让你少犯错,少走弯路。

谁不希望少走弯路呢?如果从A到B有一个陷阱,有人告诉了你,你就可以更快到达B。而没人告诉你的话,你可能会掉进去,过很久才爬出来,等你到了B的时候,也许你本可以到达C的。这里的陷阱,也可能是岔路口,如果不知道哪条能更快达到,就会绕远路,或者走了一条根本到不了B的路。

看起来少走弯路对我们确实大有好处,它让我们避免走上某些冤枉路。而这一切居然仅靠理论上学习他人的经验就能完成,也就是所谓的“听话照做”,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2-

我们都知道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认知突围》里指出, 他人的经验只是他人这个特殊的个体,在某个时间节点对某事形成的特定经验。这里面有“人、时间、环境和事”四个要素,任意一个要素的更换,都会导致获取到的经验不同。

那么,对你而言,个体换了,环境和时间换了,某事本身也许有点不同,那么这个经验究竟于你而言,还会有多少参考价值呢?别人彼时彼境的弯路,也可能是你此时此境的捷径啊。

何况个人经验本身就是基于归纳,而且是不完全的归纳,甚至有些还是样本数量极小的不完全归纳。 那么通过他人的经验来避自己的坑是不太成立的。

而生活中我们随时都在受这种个人经验的影响。前阵子我想买台电脑,上网对比了很多品牌,决定买品牌A。某次看到同事也在用这款,就顺便问了她的意见。她说买回来没多久就出现了bug,操作界面不方便,很多软件无法兼容……总之劝我别买。

听她这么一说,我立刻打消了买品牌A的念头。我完全忽略了,她仅仅是个个例,而且从网上的总体评价来看,虽然极个别产品会出现bug,但99%的人评价都很好。买东西这件事相对简单直接,而生活和人生方面的事就复杂得多了。

很多人可能会说,我确实避过了啊。但你根本不知道是通过别人的经验避过坑的,还是那个你认为有坑的地方本来就没有坑,然后选择了另一条恰好没有坑或在特定环境下并不会掉坑的路而已。 这么看来,避坑这个行为很可能本来就是个大坑。

-3-

一个人只有真的踩进过坑里,才会知道坑有多深,内部构造如何。踩得多了,才能分辩出长成什么样的多半就是坑。这样的人避坑和跳出坑的能力就会相对较强。而如果没有前面的步骤,仅凭别人的经验和单纯的理论学习,不但对坑的理解会出现不小的偏差,当真的掉进坑以后,也很难快速爬出来。

某种程度上,走弯路本身就是在成长。如果直接避开不走,那也就失去了成长本身。 而成长必经的路,怎么能叫弯路呢?相反,还要趁早走,即便路上有坑,也要趁早踩才对。

常常有人在公众号后台问我:“我刚刚大学毕业一年,现在做的工作很不开心,不知道该不该换工作。”通常我的建议都是换,为什么不换呢,年轻人就该多尝试。

当然,我也会告诉他们频繁跳槽并不好。前提是你是会总结、会思考的年轻人,那么多去踩坑,多尝试不同的环境,多跟不同的人打交道,才能更快地成长。如果某些坑注定是你达到一定高度前避不过去的,那么早踩肯定更合算,因为踩得越早,你的损失就越小,对坑的理解就越多。

我自己就踩过不少的坑,从进城上大学开始就没停过,印象最深的是因为想做代理,被骗子骗走了整个学期的生活费。毕业后也相当曲折,一开始随大流进了房地产,在一家代理公司做廉价劳动力,身心俱疲地干了两年,终于有机会跳槽到一家开发商,但依然感受不到工作的乐趣,于是再跳槽到另一家开发商,还是做得不开心,最后我转行到了体育旅游,从零开始,但却找到了自己擅长且喜欢的事。

而今我已是转行三年。如果转行之前的两三年,都算是弯路的话,我确实走了很久的弯路。但如果没有前面的路,我也找不到现在的路。如果没有之前的工作经验,我也做不了现在的工作。

-4-

在书院我认识了一位母亲,回忆走过的弯路,吃过的苦,她感谢过去给了她坚强刚毅的人格,成熟睿智的思考,但她不希望孩子再经历这种苦。她说:“那时我没有好的条件,现在有了,不想孩子再受那些苦。”

可是,母亲可以在迷茫中走出一条自我找寻的路,为什么孩子不可以这样成长呢?母亲的初衷虽好,只是她千辛万苦才收获的幸福生活,对于一个没多少经历和历练的年轻人来说,又哪能轻易珍惜和懂得?何况我们也“做不了别人的主”。

张爱玲在《不得不走的弯路》中写到:

成长的苦谁都无法替自己抗。 只有当自己任性过、失望过、迷茫过,再一点点变得清醒时,才会明白什么对与自己的人生最重要。

有的痛,不自己跌一跤,永远都不明白。别人的经验,没有经历,就未必懂得;而没有经历,就达不到那个认知,因此也未必会接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成长的弯路无法避免。

-5-

​关于人生如何少走弯路的问题,知乎上有个回答是这样的:

就人生而言,路就是路,哪有什么弯与直?有所谓弯路这一假设是建立在你知道起点与终点的基础上。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于是才有了弯路的定义。起点可以假定为你当下所处的位置,那终点呢?如何定义就成了个大问题。

如果理解为某个理想(成功、幸福)的彼岸,那么每个人对于这的定义又大不相同。因此,既然不知道终点在何处,只有一个起点,又何谈弯路直路呢?

这让我想起70岁开始学画的摩西奶奶说过的一段话:“人生中的一段旅行而已嘛,直线、弯路其实并无所谓,直线也是到你要去的地方,弯路同样是去到你要去的地方。只要你记得目的地。走了弯路也没什么好牢骚的,至少你见识过了别人没见识过的风景。不要怕走弯路,人生随时都可以重来。”

其实大多数人在做人生重大决策时,都会选择追随自己的内心,而不只是考虑这个选择的优劣,这条路的弯与直。因为我们不可能用收益率来分辨爱情、用概率来计算梦想、用价格来计算幸福。情感和感受比理智更会决策。

面对选择,人们之所以希望听取更多经验和建议,想要少走弯路,是因为我们不想承担选择背后的代价和损失。

财经作家吴晓波说:“人生的路,有的时候越走越窄,有的时候越走越多,但是, 每一次选择,便注定意味着无数的错过 。"当你选择了一条路,另一条路的风景就与你无关。

但只要是追随内心的选择 ,弯路和直路还重要吗?

-6-

既然“少走弯路”这件事并不靠谱,是不是就不需要听别人的经验和教训,只管自己摸索呢?当然不是。

统计有个规律叫遍历性,意思是说你看看周围所有人的命运,你就可以推知你自己未来的n种可能。吸取前车之鉴和寻找更好的方法,永远都不会错。只是不要沦为经验主义,把个别人的特殊经验当作自己的经验。

多听过来人的经验,多读经典书籍,多闻多思,对于我们确实有很多帮助。比如数千年来流传下来的普世真理,做人做事的正确原则和方法。

重要的是不照搬经验和理论,不盲目听话照做,而是懂得辨析和思考这些经验和理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不同坏境加以灵活运用和修正,最终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7-

什么样的经验更值得学习?失败的经验。

从成功的经验中未必能复制出成功,但在失败的经验里你至少排除了一种失败的可能。

马云曾在湖畔大学开学典礼上致辞说:“我们希望大家多学一点别人怎么失败,别人是怎么犯错误,别人在这个错误里面是怎么过的。我们这个学校跟MBA有一些具体的差异,我们不是教大家怎么成功,我们是告诉大家别人是怎么失败的,所有的案例,都是以失败为主,但不都是失败,这个训练的角度是不一样的。”

成功的经验只有一种,那就是成功之后归纳得出的,这是不是成功的原因?是,但也不全是,其中有多少失真,有多少夸大,又有多少运气,经验不会告诉你。

而失败的经验虽然残酷,却也真实。理论上来讲运气和机遇每个人差不多,但是碰上灾难时,每个人的处理手法都不一样,你可以从中学到想象力、判断力和独立思考。 学习失败比成功更重要。

最后,总结一下。少走弯路这件事并不成立,对于人生而言,并没有所谓的弯路,而且也很难靠别人的经验避免弯路,持续的成长和学习才是一生的命题。

每个人都是他过往所有经历的结晶。过去走过的路,无论是踏花归来,春风得意,还是筚路蓝缕,高山大漠,都是你的一部分。你此时的状态包含了所有的过去。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End.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