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工作倦怠的心理成因分析及对策】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2-15
  【摘 要】职业倦怠是指因长期工作压力作出反应的心理综合症状。教师是极易产生工作倦怠的职业,教师工作倦怠是教师个体因不能及时有效缓解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压力或不能妥善处理工作中的各种挫折而体验到的一种身心疲惫枯竭的状态。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有社会环境、学校组织、职业特征、教师自身等四方面的因素,其对策也应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教师 工作倦怠 成因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6-0056-02
  
  一 教师工作倦怠问题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教育与心理科学的研究中,教师的心理压力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教师职业压力是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身心负荷,而巨大的工作压力的一个最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教师工作倦怠,工作倦怠(job burnout)的研究始于Freudenberger(1974)和Maslach(1976)等人。
  教师工作倦怠现象是教师职业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它是教师个体因不能及时有效缓解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压力或妥善处理工作中的各种挫折而体验到的一种身心疲惫枯竭的状态。主要表现与一般的工作倦怠表现类似:对教学工作感到厌倦,对学生态度冷漠,时常发生不按时上课、缺勤等教学事故,与周围人群疏远,与领导有对抗情绪,有离职倾向或行为等。这不仅严重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危害学生的学业,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 关于教师工作倦怠的心理成因分析
  压力与教师职业倦怠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访谈调查中发现,来自社会环境、学校组织、职业特征和教师自身等方面的多重压力是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
  1.社会环境方面的压力
  一是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教师不仅要传承知识文化和培养各类合格人才,而且还要言传身教,成为学生的榜样。因而,教师承受着巨大的社会期望。同时,在现今迅速变迁的社会里,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校长、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也日益增多。在多方的期望之下,教师的工作压力与日俱增。二是教师需要胜任各种各样的角色,并且要将每一种角色都要做到最好。尤其是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更是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更加冲击着教师的心理。当学校和教师没有能够实现社会的期望时,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教师。这时教师所体验到的不仅是在工作中感到疲惫不堪,更觉得自己付出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成绩和回报,感到自己的能力不足,从而导致产生较低的自我效能感,产生职业倦怠。
  2.学校组织方面的压力
  教师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各方面的环境对教师职业倦怠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工作环境可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使教师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研究发现,当教师感受到学校有一套对教师教学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在工作中能感受到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多的自主权,并且觉得自己能够参与学校的决策时,教师的职业倦怠就会降低。在教师的工作过程中是否有来自于学校领导的支持、同事的支持、家庭成员的支持以及学生的支持都会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
  3.职业特征方面的压力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职业,教师扮演着多种角色,如社会的代表者、社会道德的实践者、人类文明的建设者、父母的代理人、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者、班级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和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等。但是教师很难将每一种角色都扮演好,这就会产生角色冲突。同时,教师由于对其职业的权利、义务、责任等缺乏清晰一致的认识,因而感到对工作无法胜任,形成角色模糊。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会导致教师的情感衰竭和教学效能感下降,引起职业倦怠。此外,由于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学生的知识量大大增加,同时,我国进行的教育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教师在很多时候感到力不从心。教师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感到知识的枯竭和应对学生问题时方法的枯竭,最终引发职业倦怠。
  4.教师自身的压力
  首先,人格特征的影响。外在的环境因素必须通过教师内在的个体因素才能起作用。已有的研究表明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学效能感及教师的心理健康都会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健全的人格是合格教师必备的重要心理素质,不同人格特点的教师面对压力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我国学者徐富民、朱从书、黄文锋通过研究发现,教师的职业倦怠与自尊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高自尊的教师易于缓解职业倦怠。另外,那些拥有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有较低的自我价值与判断、缺乏自信心、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准确认识和客观评价的教师,很容易引发职业倦怠。
  其次,知识优势在缩小。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教师以前在大学里所学的知识早已过时,只剩下在本学科领域内一些粗浅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创新与普及,以及多种媒体的信息传播,使学生有越来越多的途径来接收新鲜知识而不仅仅依赖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的表现。有些学生在部分领域的知识可以超过教师。因此,教师原本的文化优势在缩小。另外,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与教参也颇具开放性,再加上教学评价的不确定性,教师必须要花费大量时间查找资料,补充教材的内容,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否则,在学生心目中的知识地位就会大打折扣。
  三 对策与建议
  1.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同时,也决定该职业的吸引力和从事本职业人员的社会地位。要让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社会必须将“尊师重教”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经济地位。一方面,国家应不断
  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国家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关注教师行业,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这样才能让教师从工作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以健康积极的情绪从事教育工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