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顺承的文言文怎么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6

1. 文言文中“而”表顺承和表修饰怎么向学生讲解

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这不是远的小近的大吗?”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译]:“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知道新的道理”。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译]:“学了知识而且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译]:“河曲有个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译]:“后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只狼又追上来了”。

2.

原文出自 刘基《郁离子》中的内容。其中:

一、划有红线的“焉”

用在“则又还为盖焉”句末的“焉”,是决断词。由于“焉”在叙事句中,只有指代作用,所以这里的“焉”指代其前的主语“郑之鄙人”,可译为:他。而原文“则又还为盖焉”可理解为:则焉又还为盖。

例如:

原文:《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译文:长沮、桀溺两并肩耕地劳作,孔子路过他们,派子路向他们打听渡口。

点评:本例是表承接的联合复句,各分句均为叙事句,其中用在句末的决断词“焉”指代

前分句中的长沮、桀溺,是子路询问行为的对象。原文“使子路问津焉”可理解为:“使子路向焉问津”

二、划有红线的“乃”

用在原文“其年乃大旱”中的“乃”,是重在表辨别的副词,可译为:竟然。

例如:

原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译文:赵国强盛而燕国弱小,而您得到赵王的宠幸,所以燕王想和您结交。现在您竟然从赵国逃往到燕国,燕国畏惧赵国的强盛,他肯定不敢收留您,会抓住您送归赵国。

点评:本例中的表辨别的副词“乃”可译为:竟,竟然。

三、划有红线的“而”。

用在原文“则偿歉而赢焉”中的“而”,是表承接的连词,可译为:而。在这里“而”连接的是连谓短语,在“而”前边的行为“偿歉”,与“而”后边的行为“赢焉”是时间上和事理上先后发生的行为,所以“而”是表承接的连词。

在文言文的复句中,表承接复句的“而”与表递进复句的“而”,其最大区别就在于:表承接复句中的“而”所连接的各分句间的语义前后衔接,相继连贯。这种衔接连贯,主要是在时间上的承接,即说明先后发生的几件事;在这种时间的承接上有时还包含有事理上的承接关系。表递进复句中的“而”所连接的分句之间有一层进一层的关系,而且所构成表递进复句时,通常在前分句中用“而”,在后分句中则用“况”来表示。

例如:

原文:《礼记·大学》: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

译文:尧舜用仁爱表率天下,天下的百姓就跟着仁爱。

点评:本例中前后分句用连词“而”连接,其语义衔接连贯,并表示前后两事之间在事理上的承接关系。“而”可译为:就。

原文:《庄子·天道》: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人道乎?

译文:天地是最为神圣而又玄妙的,尚且存在尊卑、先后的序列,何况是人间社会的治理呢!)

点评:本例中前分句用关联词语“而”连接,后分句则用关联词语“况”连接,并构成递进复句。复句的句未用语气词“乎”又构成反问句。

另及:

原文内容:

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世成而大旱,盖无所用,乃弃而学秸槔。又三年艺成而大雨,又无所用。则又还为盖焉。未几百盗起,民尽改戎服,鲜有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垦壤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其年乃大旱,连三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则具舟,热则具裘。天下之名言也!”

原文大意:

郑国一个目光短浅人学做雨具,三年后学会了但碰上大旱,他做的雨具没有用处。他就放弃雨具改学桔槔(打水的用具),三年后学会了却又碰上大雨,又没有用处了。于是他就回头又重做雨具。不久盗贼兴起,人们都穿军装,(军装能挡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他又想学制作兵器,可他老了,不行了。

越国有一个善于搞农业的人,垦荒造田种水稻,但是三年都遇上水灾。有人对他说应排水后改种黍米,他不听从,而仍按原来的干。第二年竟然遇到了大旱,并接连干旱了两年。他算了一下收获,已补偿了以前的欠收还有赢余呢。所以说:“天旱要准备船只,天热要准备裘皮衣。真是世间的名言啊。”

3. 文言文中的“而”表顺承和表修饰表转折表并列,是什么意思,不懂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如: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招而往暮而归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如:

人而无信,不知其也。

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如: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通“如”:好像,如同。例如:

军惊而坏都舍。

7、通“尔”,你,你的,例如:

若欲死而父。

8、等同于罢了。例如: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9、等同于才,方才。例如:

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10、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相当于“何况”。例如: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4. 【关于文言文知识文言文里

而:顺承,动作时间上有先后关系.例: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并列,调换连接的成分不影响句意即并列,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转折,由语境自然推断.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看前一成分是否状语特别是伴随状态状语.例:提刀而立递进,意义上更进一步,如由易到难,由小到大.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宾语前置一般有四种形式:1、否定句中人称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例:忌不自信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例:良问曰:‘大王来何操?’3、用"之"将宾语提前.例:宋何罪之有?4、用"是"将宾语提前.例:惟兄嫂是依。

5. 如何判断 而 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这个没有特定的区分标志的,主要是依靠你对文意的理解。

比如说“人不知而不愠”翻译是别人不理解我却不生气。别人不理解,和我不生气就有一个转折关系,因为普通情况下,别人不理解我,我是要不高兴的。所以是转折

又比如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翻译是永州的郊野有奇异的蛇,黑色的底白色的花纹。这里黑质白章就是并列关系,两者之间并无先后也无因果,只是对蛇的描述。所以是并列

再比如“赂秦而力亏”翻译是因为贿赂秦国而至于国力亏损,两者时间是有因果关系的,先贿赂秦国,所以才致使资金国力亏损,因此是因果关系

总是到底是什么用法都是建立在你对文章的理解之上的。有时候读文章,你一开始并不理解,这里就要运用我们的推断,而字前后的两件事物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美丽而明亮,你能判断什么关系吧,并列吧。气质高雅而受人喜欢,什么关系呢?因为高雅所以受喜欢,因果;当然你要理解为气质高雅,又受人喜欢,也是可以的。这里你就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来。总之语言是个很灵活的东西,没有什么固定规律,这不是数学,你对文字的理解至关重要。

6. 文言文 而字 表并列 修饰 递进 顺承意思时怎么区分

“而”在分别表示并列、修饰、递进、顺承的意思时,做如下区分

1、表示并列时,前后连接的一般都是同等性质和成份的词语。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译文:永州有野生的各种蛇,有的是黑色的身子和白色的花纹。

“黑”和“白”同为形容词,形容蛇是黑色的身子和白色的花纹。

2、表示修饰时:一般连接状语,用于动词和状语之间,使成偏正关系。可以不译。

如:吾恂恂而起。

译文:我小心翼翼地爬起身。

“恂恂”是状语,“起”是动词作谓语。

3、表示递进时:递进是前者和后者是更进一层的关系。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译文:品德高尚的人好学并且(还)每日都反省自己。

4、表示顺承时:顺承是按时间、空间或逻辑事理上的顺序说出连续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分句之间有先后相承的关系。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译文:我刚刚想返回,就听到水上传出巨大的声响。

扩展资料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

7. 【如何分辨古文中“而”的顺承和递进关系】

一、表示递进关系.“而”连接两个有递进关系的词或短语,后一部分在意思上比前一部分更进一层.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劝学》)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那么就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了.(而:并且,而且) 二、表示转折关系.“而”所连接的后一部分与前一部分的意思相反或相对.可译为“但是”、“却”、“可是”、“然而”.如: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劝学》) 青色是从蓼蓝中提取的,却比蓼蓝更青.(而:却,但是) 2、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孙子 谋攻》) 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但是了解自己方面情况,能一胜一负.(而:但是) 三、表示承接关系(又称顺承关系、顺接关系、相承关系,意思一样) 如果“而”连接的是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这些事情或动作有先后顺序,那“而”就是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于是”、“接着”、“才”、“然后”,或不译.如: 1、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 我听了就更加悲伤.(而:于是,就) 句中“而”连接“闻”和“愈悲”两种情况,是一先一后连续发生的动作行为.可译为“就”,也可不译. 2、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楚策四》) 丢失了羊,才去修补羊圈,也不算迟.(而:才,然后) 补充两项: 四、表示并列关系.“而”所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平等、并列的关系,叙述相关的几件事情或说明相关几种情况.可译为“和”、“同”、“与”、“又……又……”、“而又”.如: 1、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长着)黑色的皮和白色的花纹.(而:和) 2、贪而狠.(《中山狼传》) 本性又贪婪又凶狠.(而:又……又……) 或译:本性贪婪而又凶狠.(而:而又) 3、美而艳.(《左传 桓公元年》) 美丽而又娇艳.(而:而又) 五、表修饰关系.“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动词),译为“地”、“着”或不译.“而”前面的形容词或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状态的,即使连接的是两个动词,也不能理解为一先一后两个动作. 1、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我小心谨慎地起来.(而:地) 2、笑而止之(《愚公移山》) 笑着制止他.(而:着) (“笑”是“止”的状态,是对“止”加以修饰的,“笑”和“止”不是一先一后两个动作.) 3、循陵而走(《促织》) 顺着坟墓而走.(保留“而”,不译) 也可译为:顺着坟墓走.(去掉“而”,不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