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评哈耶克的短文《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6
在头条上读到一篇苏德超老师的泛读笔记,是关于哈耶克的短文《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哈耶克是很多知识分子的精神领袖,所以我不觉多看了一眼。

其实,知识界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对于自然科学没有人会否认,现代知识相比于古代知识明显是一种进步,即便那个古人是如亚里士多德、伽利略或牛顿这样的大神。

但在其他领域,却经常会出现今不如古的感叹,文学艺术领域自不必说,即便像社会科学这种自认为也是一种科学的学科,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也经常会翻出前人的观点进行膜拜。

哈耶克就是经常被翻出来膜拜的大神,尤其是对于一部分中国学者来说。

《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这篇文章我之前没有读过,看了苏德超老师的这篇笔记,我特意到网上找了文章来读。并不是我觉得苏老师理解得不对,所以要拿原文来印证,而是我觉得哈老师的有些观点应该成为过去时了,但仍不时地被中国的知识分子供奉,所以忍不住手痒,要来写一点批判的文章。

要评判一个人的观点,你总得读一读他的原文吧,不能只是用别人的二手观点,以防止理解有误。但看完文章我发现,苏老师的理解还是很到位的,所以我就直接拿苏老师总结的一些观点进行开涮,这样更加简单。

以下是苏老师总结的哈老师的观点,我的点评将放在【】中。

1、我们想建立一个合理的经济秩序。

2、最简单的情况是这样的:任意两种商品或要素的边际替代率在所有不同用途中相同,我们拥有所有相关信息,并且已知偏好系统,剩下的事情就是计算。【 这就是理想情况。 】

3、但是,经济运算所依赖的“数据”,或者我们必须利用的各种具体情况的知识,从未呈现在某个“单一的”头脑里,而只呈现在不同的独立头脑中。因此无法被单一的头脑计算。

【 他的意思是:有些知识只存在于分散个体的头脑中,这些知识很难被集中起来,而集中决策又需要这样的知识。

有一个笑话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一个无聊的老教授和一个农民打赌,

他说,“我问你一个问题,你答不出来给我100元;你问我一个问题,我答不出来给你500元。”

农民同意了。

于是,教授问,“地球的直径是多少?”

农民答不出来,于是给了教授100元。

接着,农民问,“我爷爷叫什么名字?”

教授瞪大了眼睛也答不上来,只得给了农民500元。

这个笑话正是说明了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拥有一些独特的信息,其他人很难掌握。 】

4、所有经济活动都是一种计划。【 这是一种新颖的理解。 】

5、计划是分配现有资源的决策,这些决策关联在一起。【 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计划是用于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 】

6、关于计划,有争议的不是要不要计划,而是要谁来做这个计划。【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看法。 】

7、常见的计划制定者有三种:由某个权威机构为整个经济体系集中制定。由许多个人分散地制定,或者由有组织的行业制定(垄断)。

【 这个分类其实是根据计划的集中度进行分的。也就是说如果每个人只计划他自己的事,那就是第二种;每个人或机构如果计划所有的事,那就是第一种;处于中间的就是第三种。这样的分类其实颗粒度非常粗,现实中在两个极端之间可能有无数种中间体。 】

8、在自然科学中,专家集体所做的决策可能是最好的。因为,这些专家由特定原则挑选出来,他们可能拥有最好的现有知识。

9、但是,还有另一类知识,局部知识或当下知识(关于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的知识),这些知识无法通过普遍原则确定,从而不存在这类知识的普遍专家。

【 哈老师将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科学知识,这类知识具有共通的框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只要掌握了一般性的规律便可以通过推导来得出特殊状态下的知识,这类知识便于学习、积累,只要掌握了规律,就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另一类是所谓局部知识,即只有在特定时间和地点才能掌握的知识,这类知识无法通过推导得出,只能在现场或当下学习,这类知识几乎是无限的,因为只要形势发生了变化,知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此不存在一个专家能够掌握所有这些知识。 】

10、跟局部知识相关的信息,无法进行统计,从而也无法以统计数字的方式传递给任何权威机构。【 这类知识虽然很难统计,但却是可以识别的,比如无人驾驶系统就可以针对不断变化的路况来调整驾驶行为。现代技术的进步为收集利用这类信息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其实,还有一种知识比所谓的局部知识更加难以统计和识别,即所谓的沉默知识。在面对面交谈的时候,一些微表情可以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诱发我们的情绪,进而改变我们的决策。但是,随着人工智能算法的不断进步,即便这类信息也是可以被捕捉并反馈的。 】

11、基于局部知识的决策,只能由每个个人做出。因为,每个个人所拥有的信息独一无二的,只有每个人都独立做出决策,社会才能利用他所拥有的信息。

【 这是哈老师的核心观点,即局部知识不可收集,要利用局部知识,只能由每个人独立决策。

但正如前面分析,这些知识都是可以被收集、反馈和集中利用的。当时的技术做不到,不等于现在也做不到,现在做不到的事情,也不等于今后做不到。

我们现在没这么做,有可能是技术还达不到,或者虽然技术达到了,但成本太高。 】

12、对局部知识的轻视,导致对商业的轻视。(对科学知识的重视,带来对生产的重视。)【 对局部知识的轻视主要是出于朴素的正义观。就像笑话中的教授和农民,虽然农民赢得了赌局,但一般人会认为农民掌握的只是知道而并非知识,如果知道比知识更挣钱,这并不符合我们的正义观。 】

13、与此相应,还存在着对关于变化的知识的轻视。

14、只有变化才能引起决策问题。(不变化,就不需要新的决策。)

15、社会的经济问题主要表现为,在特定时空点上如何快速适应变化?

【 变化产生信息,信息引发决策,这个观点是很有意思的。但如果就认为这种快速变化的信息无法被及时掌握和分析处理,那就是对技术的无知。 】

16、社会经济问题的最好解决是,由特定时空点上的决策者各自做决策。也就是说,经济决策本质上是分权的。因为,这些单独的决策者最熟悉特定时空点上的信息。

【 又重复了他的经典观点:经济决策是分权的,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分布式的,这就是他后面所说的价格体系,或市场体系。但正如前文分析的,如果所谓局部信息是可以识别的,那么他的这一观点的基础就不存在了。 】

17、由某个中心权威机构做决策是不可想象的。

18、跟科学的人为设计不同,经济秩序本质上是一个自发秩序:把资源利用的范围扩展到任何单一头脑控制范围之外,每个个体摆脱有意识的控制,不需要别人命令就可以令人满意地行事。【 这一满意的行事并没最优的行事,或最有效率的行事方式。 】

19、分权做出的经济决策,会通过价格体系反映出来。并由价格来协调各自的决策。【 价格信息的滞后性,以及个体在掌握全面价格信息的困难,使得个体决策很容易被扭曲。

想象一下,即便在现代价格信息完全透明的网上市场,如此接近经济学中所谓的完全竞争市场,为什么没有出现相同产品、相同价格?因为产品质量信息仍然不透明。因此指望通过价格体系来调节供求关系似乎并不完美。 】

20、价格体系是一种最经济的信息交流机制。在这种机制里,每个决策者只需要掌握极少的知识,就可以采取正确的行动。【 价格体系的优势确实是成本相对较低,而集中计划在收集、存储、处理信息上的成本非常高昂,但是技术的持续进步可以降低这一成本。 】

21、价格体系让包括劳动分工在内的资源分配成为可能。如果人们没有发现价格体系,人类很可能是“白蚁国”。【 显然,劳动分工产生于价格体系之前,在物物交换的年代,劳动分工就已经存在了,但是价格体系基本上要等到货币诞生之后很久才出现。但是,价格体系的确刺激了分工的精细化,因为它大大降低了分工带来交易增加的成本。 】

22、决定任何一个单一货品价格的因素,都复杂到不可能为任何一个单独的个人所能掌握。【 虽然,获得完美信息是不可能的,但是,收集足够的信息以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是完全有可能的。

正如哈老师自己所说,所有经济活动都是一种计划。计划的多少事实上取决于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也许在当前技术条件下,一个大国经济要采取集中计划的方式是不明智的,但是,计划却一直都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企业内部的决策就是通过集中计划实现的。 】

23、人类知识具有不可避免的不完美性,需要不断沟通并重视获取知识。【 人类知识的确是不完美的,但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取决于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并不是只有当人类掌握了完美信息的时候才可以计划,只要计划的好处多于市场的时候,计划就会自发地产生。 】

24、因此,所有分析方法,如果基于人类知识跟事实一致的假设,都完全忘掉了经济学所要解决的主要任务。【 这条没明白! 】

25、这不是经济学所特有的,而几乎是所有社会现象共同的,是一切社会科学的中心理论问题。【 社会科学的确具有共通性,但如果局部信息不可获取这一基础倒塌的话,那后面的结论就全部需要改写了。 】

社会科学虽然也贯以科学之名,但它距离科学之实还十分遥远,只要我们还在不断地寻找故人来作为我们观点的论据,这就足以说明它还算不上是一门科学。因为科学是在不断否定前人的基础上进步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