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年代往事之:榆树皮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30
一、榆树皮中似有糖

我村北场的几户人家,后院都有榆树,每年开春都有人捋榆钱儿。榆钱儿淘净剁碎拌面粉,换花样蒸熟了可以吃,能节省不少粮食。

小时候,我们坐在榆树下一边生吃榆钱儿,一边听老人讲和榆树相关的故事。榆树全身都是宝:榆树叶、榆钱儿;可以蒸麦饭、蒸碱疙瘩儿。

榆钱儿,就是榆树的花,花里包着树籽儿;它是榆树的种子,外形酷似古钱币,所以叫榆钱儿。

生吃榆钱儿,有股甜甜的味儿。厨下,榆钱儿和榆树叶都有多种吃法,可以当菜、可以和面一起蒸、还可以做包子馅儿。

因为吃过,我们从来不怀疑榆树叶和榆钱儿能吃,但听说饥荒年代榆树皮可以当粮食,就觉得新鲜;不知怎么吃。

在田野割草,我曾仔细观察路边的榆树;心里还想:这么粗糙的树皮,到底怎么吃呢?于是用镰刀刮下一片,尝尝它究竟什么味道。

果然,榆树皮的内瓤生得肥厚、白生生的颜色;瓤下,还附着一层半透明状的瓤膜。用镰刃削开榆树皮内瓤,会渗出浓浓的液汁。

伸出舌头舔一舔,过一阵儿嘴唇会泛甜;仿佛是传说中初恋的味道。因此我认定,榆树皮里应该含有糖。

上学后听罢生物课,才知道瓤汁那股淡淡的甜味,并不是真正的糖,而是淀粉被唾液中的酶分解后产生的甜味。

榆树皮果然含有淀粉,就像洋芋、红芋、莲菜、鲜嫩玉米杆一样;淀粉可以转化能量,它自然就能当粮食吃,救下饥民的性命。

二、榆树皮面真劲道

榆树根系发达,有固沙、固堤之功。关中地区的榆树,主要生长在关中道中西部的黑河流域,以及渭河流域的北部。

陕北榆林地区,榆树更多。榆林、榆林,可能就是榆树林之意;我猜,地名恐怕就是打这儿来的。

关中沣河流域,并没有多少榆树。沣河流域各支流的河岸、河滩,偶尔有几棵;有的人家的后院,偶尔也有一两棵。

自幼听人讲,榆树皮可以吃,却始终不明白究竟怎么吃。后来请教长者,才终于知道榆树皮的吃法。先把榆树皮刮下来,晒干。

榆树皮含淀粉较多,晒干后比较干脆;掰成小块,用石碾子反复碾轧。然后把轧碎的树皮碎沫,收进细箩里来回箩,就能得到含有淀粉的榆皮面。

榆皮面,可以与麦面、玉米面掺合,或烙馍、或蒸馍、或做面条、或打搅团。据说,用榆皮面做成面食,既光滑又筋道;也比较可口。尤其用榆皮面擀面条、打搅团,吃起来特别筋道,特别有味。

三、粮食粉碎机:石碾子

此节,顺便说说石碾子。现代青少年应该不会知道石碾子是什么东西,他们或许在农家博物馆里见过。

石碾子,就是半径约一米多长、厚度约有七八十公分的大石盘,叫碾盘。碾盘中间插有一根石柱或圆木桩,叫碾柱。碾柱上套着一个石碌碡,叫碾磙。

碌碡上镶有四方木架,叫脖架。脖架带有一根活动木柁,叫碾杠。人推着碾杠、或着套牲畜拉着碾杠转圈,石碌碡被带着在碾盘上转动。

需要粉碎的、晒干或烘干的粮食,在碾盘上薄薄地摊上一圈。干粮食被石碌碡反复碾轧,直至轧成碎沫;之后再用细箩来回筛,便筛出各种粮食的粉面。

石碾子,是古中国工匠发明的最早的碾轧型粮食粉碎机。小麦、大米、玉米、豆类、干辣椒、还有干榆树皮,都可以在石碾子上加工,最后经过细箩筛出粉面。

感谢自古以来为百姓生计付出智慧心血,贡献发明创造成果的民间能工巧匠。不然真的很发愁:古中国百姓是不是能吃到Biangbiang面、锅盔和白面馒头。看来,又是替古人担忧。

四、搅团救命也要命

饥荒年代,渭河流域的榆树,全被逃荒的人群扒得净光;挡都挡不住。饿急了的逃荒难民,扒下榆树皮,抠下瓤膜塞进嘴里大嚼,咂树皮下瓤中的液汁;液汁中含有淀粉,能解饥渴。

当年,因为榆树皮能救命,流传有许多与饥饿相关的俗趣。其中一个笑话,与吃榆皮面搅团有关。故事说:有一个急性子的人饿了许久,因为不大会吃热搅团,差点儿被烫死。

搅团的吃法,提前要用油泼辣子调好浆水汤汁;把汤汁舀半碗,再把搅团慢慢溜在碗里。然后用筷子慢慢着夹着吃。吃热搅团的要领,更须慢慢夹、缓缓吃。

而榆皮面搅团,更加筋道;碗里的热搅团,遇见冷酸汁子,筷子越发不容易夹断。因为那个人是急性子,溜在碗里的一大块搅团,竟被他哧溜一口全吸进肚里。

搅团表面,倒是被冷汁浇凉,吞在口里不觉得;而搅团里心,还是很烫;烫得他一把扔了碗,搂着肚子在地上来回打滚儿。

果然是性急吃不了热搅团。如此连烫带噎,这位饥饿汉子,因为吃榆皮面搅团差点送了性命。此事渐渐传为笑谈。

后来,一旦有人提起此事交流,才知道类似故事,竟在各地都曾发生。虽觉好笑,但笑过之后,心中立时又泛起一丝莫名的痛。

饥荒时代的闲传俗趣,都是因为饥饿之故吧。唵!

唐都浪子《饥荒年代关中往事》之:榆树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