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论儿童早期教学的意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7
教学是隶属于教育的一部分,虽然教学并不是教育的全部,但不可否认的是教学是教育中最重要和最被重视的部分,所以需要对教学有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儿童早期的教学。

通过教学进行教育,最主要的场所是学校。孩子在学校里通过学习,掌握各种文化内容和科学知识,是他们生活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学校教育承载了教育事业中最重要的职责。那么,在儿童早期的教育教学中,究竟要从学校教育里得到什么?对理想的儿童教育所预设的结果应该是什么样?要用怎样的方法实施教学?对于这些问题,我认为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 探索 。学校所承担的职责,应该是通过教学活动,对孩子进行教育,不仅有智力的,还有身体的、心理的和精神的。而现代的小学校,更像是一个早期的军营,只重视训练,特别是智力方面的训练。不是说训练不好,但是在人格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培育和发展前,就只是一味地追求智力训练是不恰当的,甚至是有妨碍的。

在儿童的早期教学阶段,学习到知识,只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孩子学习知识的过程,运用教学作为手段和工具,塑造孩子各方面的优质品格。学习和教学,都是用以实现这个目的的载体和介质。在教与学的整个活动过程中,孩子会接触到各类知识,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怎样面对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处理问题,要构建怎样的内在精神力量,这才是儿童早期的教育和教学中最关键的任务。在教学中要不断训练的,不是各种题目,而是以解题作为手段,不断演练个体对优秀人格品质的理解和实践。要刷的不是题,而是通过题目,刷出优秀的人格品质。在学习中,充分认识到认真、专注、诚实、努力、多向思维、坚强、勇敢、自信等等这些人类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例如,在语文的教学中,通过对文章的解读,理解善良、诚实、团结等品质,并在老师的指引下,不断地演练和实践这些品质。在数学的教学中,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能够引领他们深刻认识到认真、努力、变通的重要性。当孩子们遭遇挫折时,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地看待和面对失败,能真正懂得坚强、勇敢、自信、乐观的意义。

“五育并举”是非常好的教育理念和口号,只是在落实方面需要重新诠释和修正。以德育作为总的纲领,把各种道德和人格品质的概念进行详细的区分和表述,以智育、 体育 和美育作为手段,让孩子在智、体、美的训练中,充分的体会和理解德育所表述的概念及其意义。德育是以抽象方式进行叙述,智、体、美是以具象的方式直接给予孩子深刻的感触和经验,并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将优秀的人格和道德品质内化进孩子的精神世界中;再通过生活实践,将孩子们头脑中的理论和在学习中的认识,应用到实践中;并且在实际操作中,检验各种经历和感受,固化或者叫深化他们对优秀品质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小学阶段5 6年的不断训练和深化,逐渐的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各种不同优质品格基础的个体。进入到中学阶段,在进行知识和智力训练方面的提升,从而造就出不同领域的人才。一个杰出的人,在其人格中一定是有某些方面超越常人的,而这优于常人的品格特质,就是铸就其成功的关键点。在儿童的早期教育中,品格的培养比知识的获取重要的多。当然,孩子不可能具备全部的优秀品格,每一个人的禀赋不同,环境条件各异。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和教学中,也会因为个人对于不同优秀人格品质的理解、倾向和审美的不同,于是就会存在教育出各类擅长于不同优秀人格品质的个体。而在任何一个品格点上做到优于其他人,就会在相应的领域成就一番事业。教育者要用培养的姿态,细心观察孩子的特质,耐心的给予引导、鼓励和支持,帮助孩子完成自我实现。这才是理想中的儿童早期教学和教育。借用阿德勒的名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童年时期的精神内质,是人一生的精神基础。

教学和生活中的每一个事件,甚至每一个细节,无论是好是坏或是对是错,都可以成为培养孩子优秀品格的契机,其关键在于教育者要对此有深刻的认识。

小学阶段的学校教育,需要用整个教学活动,作为介质和教具,培养和塑造孩子的优秀品格。当孩子具备了符合其自身特质的优秀品格后,再用其投入到以后的学习、生活,甚至成年后的工作中,才能带来持久的增益。个人的特质是存在先天遗传性的,而品格是通过后天塑造的。现实中的情况是,教育者似乎认为孩子天生就具备了各种品格,并要求孩子用这些品格对待学习活动。在教学中,不断地要求孩子能做到认真、努力等等,殊不知这些优秀的个人品格并非先天,也不是短期就可以形成的,而是要通过长期的教育引导和训练,循序渐进的培养和塑造,才能使其具备这些优秀的基础品格。对于很多人来讲,可能用一生的时间,也具备不了任何突出的优秀品格,却要求孩子在小学阶段就做得很好,这是不切实际的。

简单的阐述一下基础的优秀品格在实际中的贯彻。1.认真。在教学中,教育者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中使用最频繁的一个词。而什么又是认真呢?认真是一个抽象词,它实则是一种状态。要求孩子认真学习,孩子要怎么做,才算是符合要求?这对他们在理解和执行上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教育者要先向孩子解释清楚认真的含义、目的,以及要求他们做到认真的动机,和实现认真后在学习上所能达到的效果。让孩子们对于认真这个抽象概念能有清晰的认识,并在实际观察中向他们适时地指出认真的状态。以便于让他们充分理解和贯彻认真的学习态度。并不断地加强灌输:做事认真是一个人需要具备的优秀品格,并会对人的一生都带来极大帮助。最终使认真这个概念,彻底融入孩子的内在精神中,令其在以后的人生中,可以对认真不断地实践。一个优秀的人,做事认真是必须具备的基础品格,这才是为未来培养人才。举例,教育者要求孩子对学习要认真,先用简单地描述,向他们解释认真:“认真就是专心于一件事,在学习的同时,不去想 游戏 ,不想玩具,不想动画片,只专心于老师的讲话和动作,大脑中就只有这一件事,就是认真”。再阐述目的、动机和效果:“老师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够获得很多的知识,成为一个成绩优异的孩子,只要能在课堂上做到认真,就可以把知识装进脑袋”,类似于这样的措辞来引导孩子。在实际观察中,如果发现孩子确实处于认真的状态,立刻向他们指出此时的状态就是认真,并对此时的状态表示赞赏,同时督促其记住这个状态,要求只要一旦投入学习,就需要使用这样的状态。如此反复训练,使孩子能彻底领会和贯彻落实践对待学习时,要有认真状态的学习态度。

2.努力。但凡在学习上能够做到认真和努力,成绩想不好都很难。那如何向孩子陈述什么是努力?努力也是一个抽象词汇。其实所谓努力,就是在要做的事情上,花足够多的时间。要向孩子表达,如果成绩不理想,只是在学习时间的投入相对较少而已,只要在学习时间上多一些投入,就可以获得好的回报。绝不可用不够聪明这样的评价,或者是与其他人进行比较的方法,来促进孩子的学习。这种刺激会导致孩子的自卑、嫉妒,甚至放弃对学习的热忱。这种会产生心理扭曲的刺激,如果在儿童时期不能得到良好的修正,将会对孩子一生都产生不利影响。

关于聪明或智商都是不可靠的描述。从认知心理学中可以得知,长期以来智力概念都备受争议,至今学界对智力还尚无公认的定义。不同的心理学理论会从不同的角度界定智力,中外学者对智力的定义和内涵,也是众说纷纭难于一致。连智力都还无法有共识定义,那么对智力的测评又怎么会有权威的可信度?不同的理论,不同的测评方法,就会有不同的智商指数,所谓的智商或聪明不足为凭。正常 健康 孩子的智商或聪明程度,几无差别。只是表现方面的不同而已。教育者要能够耐心仔细地观察,发现和辅导,这就是培养的重要意义。可以让不同孩子的不同天赋得到充分的发挥,教育歧视是毫无根据的,不仅给个体,也会给 社会 带来极大的伤害。在实际中,确实有一些孩子表现出了优于同龄人的思维能力,但绝大多数的情况,只是这些孩子的大脑发育要比同龄人更早一些。所以也要为这样的孩子提供能够与之匹配的教育,才能更好地满足他们对成长的需要。

教育者在努力这个概念上,能给予孩子更多的帮助,就可以让孩子获得理想的成绩。更重要的是理解和贯彻了努力,在以后的人生中将会使其得到更多的增益。当然,在儿童早期要培养孩子的认真和努力,其对象应该是生动、有趣、好玩的。所以孩子的兴趣,在早期的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于早期教学的兴趣在后详述)

3.勇敢。当人在面对困难时,逃避往往无济于事,敢于面对困难,才有可能解决困难。教育者要想尽办法,把这个特别重要的优质品格镌刻进孩子的精神力量中。因为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一个人面对困难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其人生的高度,勇敢的个人品质培养难度很高,所以显得尤为珍贵。

培养孩子的勇敢,耐心是第一要素。因为当人遇到困难时,会本能地回避。这个与物种的自我保全本能相关,勇敢是通过对个人后天的训练与人的本能做抗争。要扭转人在遇到困难时,产生回避的这种心理状态,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低要求逐渐过渡到高要求,从需要众多他人的帮助,渐渐发展为可以一个人能够直面和解决困难。这其中,教育者特别是父母将扮演重要角色。在学习中,当遇到困难时,父母要保持万分的耐心,不断地鼓励孩子面对挑战,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尝试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不同的人或者不同的教学工具,给予孩子帮助和辅导。当困难被驯服,顺利地得到解决后,孩子在对战胜困难的感受中,会非常愉悦的获得极大的精神回报。通过如此不断地训练,就可以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勇敢的意义,了解合作精神的重要,以及激发出在解决困难时的多项思维途径和方法。帮助孩子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就是为孩子注入极大的精神力量,并且对亲子关系、家庭氛围都能带来极大的帮助。教育三要素耐心、方法、毅力在培养孩子勇敢的品格时,其作用尤为突出。在学习中,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最忌讳的方法是逼迫。孩子本身已感到无助,逃避是第一反应,在强压之下无奈的选择面对,其内心必将受到摧残。如果不能得到适当调整,将丧失面对困难的勇气。以至于产生厌学、避世等各种不良后果。更糟糕的是,会对其一生都产生重要的心理影响,这会限制他们的人生发展,这是需要教育者特别重视的。

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儿童早期的学业任务过于坚深和繁重,师资培训也有不足,这对培养孩子的品格甚为不利。远古人类用狩猎作为培养人的方法和手段,逐渐发展为古代西方用“七技”中国有“六艺”作为培养人的手段和工具,现代 社会 就是“五育并举”。学习内容在早期阶段,应该适当浅显,进度放缓,逐渐过渡,这会有利于各种品格的培养和塑造。让孩子习惯于胜利的感觉,才有利于后期渐渐面对更复杂困难的问题,仍然能够坚持不懈地做出努力。在个人品格方面的培养和塑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足够的耐心。如果在早期能够放慢节奏,当孩子已经初步具备一些优秀的品格后,再以此投入到后期的学习活动中,会带来更好的效果。儿童的早期教育是积聚能量的阶段,还不是释放能量的好时机。

4.失败。失败不是品格,但是通过对失败的认知和经验,可以培养和塑造出很多的优质品格。古人云: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人的一生当中,失败的经历会比成功的经历多得多,教导孩子深刻的认识失败,正确地对待失败,良好的运用失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课题。事物是辩证的,凡事皆有利弊。失败会给人带来沮丧、痛苦、受挫、打击等等非常糟糕的感受。但是在对待失败的整个过程中,如果孩子能收到恰当的引导,将会给孩子在很多的个人优质品格的培养和塑造带来帮助。失败是柄“双刃剑”,运用得好会是非常好的教育契机,运用的不好会给孩子带来恶劣的影响,甚至致命的打击。在教学中,用他们自身的兴趣将其引导到对知识进行学习的活动中,才能最有效的战胜失败感受。人在儿童时期,兴趣是支配心理和行为最重要的内驱动力。只要对事物感兴趣,就会一直保持对事物的热情,就算在过程中受挫或遭遇失败,他们也不会就此而害怕失败。失败的不良体验,确实会给他们带来些许的不快,但此时如果能得到教育者的鼓励,再加上本身对兴趣的内驱力,反而会激起孩子对胜利的渴望。当他们能够战胜失败,获得胜利,就会得到极其愉悦的精神享受,孩子会对这种精神享受充满依恋。通过学习活动的不断开展,孩子们在教育者不断地辅助中,能够一次又一次的重复体验战胜失败,获得胜利的感觉,那在他们的心中也就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他们就能够习惯性的藐视失败,不再惧怕失败,对获得胜利的渴望和战胜失败的信仰,会随着他们的成长也会变得愈加强大。甚至会将失败本身视做乐趣的一部分,或者是激发自身潜力的一部分。在战胜失败的过程中,教育者积极正面的引导和参与,将会给孩子带来自信、乐观、坚毅的优质品格。获取胜利的结果会是他们拥有自信;在遭遇失败导致的受挫感后,仍然保持对胜利的信心,就能够使他们产生乐观;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艰难过程后,获取最终的胜利,就能够使孩子获得坚毅。教育者在这个过程中,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孩子获得力量最重要的来源。而教育者需要做到的还是教育的三要素:耐心、方法、毅力。首先要不断地鼓励孩子,给予他们积极的评价,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尽可能与孩子的兴趣相关联,持久的保持对孩子的信任。成年人的不放弃和不妥协会给孩子带来巨大影响,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利用失败作为教育的契机,培养和塑造孩子们的优质品格。面对失败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不断战胜自我的过程,要传达给孩子们一种思想:自身才是自己要战胜的唯一对手。每当有一点点的进步,都是一种巨大的胜利,当孩子们沉迷于在正确的事项上不断超越自我的时候,教育者在无形中就完成了对孩子最好的自我实现的教育。在马斯洛的理论中,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都会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并且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体最高级的需求层次。只有具备这种需求的人,才能充分开拓和利用自己的天赋、才能和潜力,实现自己的愿望,使自己不断趋于完美。其中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把人对自我实现的愿望激发出来,并且付诸于实践。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得到满足后的快乐体验,称为“高峰体验”,人对这种体验的记忆,尤其深刻,并且这种体验还能给生命以滋养。教育者应该给孩子辅就这样的道路,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享受到这种“高峰体验”,使战胜失败,不仅有实际的获取知识的增益,还有习得后的愉悦以及自我实现的高级精神反馈。这是在对待固定的学习目标时所产生的情境。而在个体间的竞争中,有些时候失败已成定局,教育者就需要引导孩子,理性看待失败,分析失败的原因,看到自己的不足,有时也需要承认有更加优秀的个体存在。要教导孩子,他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不断地付出,才能有更大的超越。他们要战胜的不是别人,只是需要不断地超越自己,任何其他竞争的个体,只是自我超越的参照物。当竭尽全力地付出后,如果仍然遭遇失败,也可以无怨无悔的坦然面对。可以接受失败,但失败的原因不能是因为自身不努力而导致的。通过失败,也可以引导孩子,正确的看待生命和人生。失败不是结局,只是一个暂时的结果,要告诉孩子,人生有无限的可能性,暂时的失败,可能是另一种胜利的开始。教育者要懂得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走出失败的阴影。如果教育者在对待孩子失败的问题上,不能很好地引导和加以运用,而是用嘲笑或者逼迫的态度,将会把孩子推向深渊。如果想要毁掉一个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对其曾经遭遇的失败,不断的提及并进行打击,最终就会导致孩子的精神力量彻底崩溃,自信、乐观、努力、坚毅将荡然无存,这是教育之大忌,恭请教育者慎思而行。引导孩子正确的对待失败,是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个体在 社会 性优质品格的培养和塑造,也有很多方面。包括团结、合作、诚信、集体荣誉感等等,就不一一赘述了。我只谈容易被忽视,而又特别重要的两点:1.规则。在儿童教育的早期阶段,就需要把遵守规则的意识,深嵌于他们对 社会 的理解中。整个人类 社会 的有序发展,基本有赖于对规则的认同和执行,没有规则,就会产生无序和混乱。

人在儿童时期能够遵守规则,成年后才能遵纪守法。对规则的领悟,是成为一个合格 社会 人的基本条件。对儿童进行规则教育,是国家完成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塑造统一的 社会 人格特征,首要的内在原因。规则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教学秩序,得以顺利开展的保证。规则教育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则教育也是个体自身,顺应 社会 要求和自我保护的需要。规则教育符合 社会 各层对儿童教育的要求,所以在儿童的 社会 性教育方面显得十分重要,需要特别重视。要能够深刻认识规则教育,规则不仅是能够接受管理和约束,这只是其中的一个面,还有更重要的是能够合理的申张自己的权利,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在不同的意见中保持独立思考,寻找共识,在规则的框架内实现平衡与和谐,这才是规则教育的深层意义。

规则,不是针对单独的个体,是针对集体环境内的个人。他不仅对集体中的个人有约束作用,同时也有维护作用,这是为孩子将来进入 社会 做准备所必要的教育内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确实存在愚民教育的思想和奴性教育的内容。时至今日, 社会 发展日新月异,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但这些思想内容仍然广泛存在。要摆脱他对 社会 以及个体的负面影响,需要从儿童教育就开始重视和培养。在教学中要鼓励孩子的三敢:敢想、敢问、敢说。孩子敢想,说明能够积极的思考;敢问,是对平等的理解和自信的表现;敢说,是表达能力的积极体现和对权利主动地申张。这些都是孩子应该受到保护,甚至褒奖的表现。只有这样循序渐进的引导,才能培养起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教育者需要做的是,积极地答疑解惑,或者更高明的方法是,针对孩子的问题或陈述,不断地向他们提出新的问题,引导他们做更广泛的思考。或者以小组讨论甚至争论的方式,引发孩子之间思维的碰撞。在释放孩子“死亡本能”的同时,还可以训练合作和对竞争的深刻认识。不过,这需要充满智慧和责任心的教育者,才能实现的教育方式。但切不可对孩子的“三敢”报以嗤之以鼻的态度,或者是单方面压抑的方法。无论孩子的表达多么荒谬,都需要耐心认真的对待,这也是教育者所必须的负责任的态度。

孩子能够得到尊重,他们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约束。遵守纪律和申张权利,都是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规则,那么在孩子那里,管理、纪律、约束,甚至惩戒是和尊重、自由一样,能被欣然接受的。

2.宽容。在孩子的 社会 性教育方面,宽容,易被忽视但又十分重要。宽容与善良和胸怀有密切的关联。宽容不仅是个体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也是个体对待自身所需要的态度。人的矛盾不外乎有三: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以及个体自身内在的矛盾。有些矛盾可以被解决或者缓和,而得不到解决或缓和的矛盾,就必须具备宽容的品格,才能更好地获得幸福感。这对个人面对人生的生活态度非常重要。一个人的人生,必然有很多的不完备和不完美。会遭遇到很多的伤害和困境、逆境与失败,自身也会有诸多的缺点、缺陷和不足。必须秉持宽容的人生态度,才能使人与矛盾之间达成和解。既成事实是不可逆的客观存在,而用怎样的态度面对才是关键所在。培养孩子宽容的 社会 品格和人生态度,能够帮助他们有更宽广的胸怀,给予他们更多的善良 情感 ,以及更强的获取幸福的能力。作为教育者的成年人,在培养和塑造孩子的宽容性方面,首先要以身作则,只有对孩子不苛责,才能使他们感受到宽容,以至于获得和实践宽容。宽容也是一个极具抽象的字眼,当成年人在给予孩子宽容的时候,要向孩子表达出宽容的意义,用孩子的同理心触发他们对宽容的理解和感受。在实践中,儿童早期的教育和教学,不易对他们要求过高,操之过急反而适得其反。教育者的适当包容,会对孩子显得十分重要,允许犯错,正确看待孩子的犯错,才能给他们建立起宽容的基础。一个会犯错误的孩子,才是正常的孩子。每一个人都是从不断犯错误的经验中,才能获得对正确的了解。要包容孩子的缺点、缺陷和不完美,一点一点的修正,能有点滴的进步,都要及时地给予正面评价。在给予孩子极大促进的同时,也能够使他们感受到教育者的宽容给他们带来的安慰和增益。孩子是极具模仿能力的,当他们看到成年人对待世界和他人的宽容,感受到对待自己时的宽容,他们就能够将这种对宽容的理解和感受,转化为自己内在精神的一部分,并且将宽容付诸于对待自己和其他事物的实践中。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有时候确实很残忍,现实很残酷,人的贪婪和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使伤害无处不在, 社会 充斥了戾气和浮躁。个人凭一己之力,改变环境是不可能的。唯有学会适应环境,保全自身,秉承宽容,保持善良,才能有效地实现身心平衡。

宽容是为了避免固着于一隅而导致的得不偿失,以至于对个体产生减损。教育者引导和培养孩子的宽容,只是为他们建立一个基础,其目的是能够使孩子认识、理解和感受宽容的意义。而宽容的边界在哪里,原则是什么?只有个体成年后,在其形成三观的基础上,由其自身的感受实践而最终确立。

在培养和塑造孩子的个人品格和 社会 品格上,还有很多其他具体的方面,例如责任心,自控力等等。这有待于 社会 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的共同梳理和探讨。我所需要重申的是,在儿童早期的教学过程中,教授孩子获取课业书本的知识,确实很重要;而且课业和书本的知识内容,还是非常好的教育工具和媒介;通过教学的手段,可以实现更重要的教育内容,就是培养和塑造孩子优秀的个人品格和 社会 品格。当孩子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认真、努力、勇敢、坚毅、乐观、自信、宽容、纪律等等这些优质品格的基础,对于以后更高级阶段的学习,以至于成年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会带来极大的增益。也就具备了,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和幸福的人所需要的条件。这就是我心目中,通过教学所可以实现的儿童早期理想教育。正如蒙特梭利所言:智力的发展不是放在首位的,人格的发展才是第一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