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你我都是星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9
历时五小时二十八分钟,读完了《苏菲的世界》,不得不说,好的作品自有其闪光之处,故事虽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但作为一本卓越的哲学入门读物,《苏菲的世界》对于几千年来西方最重要的一些哲学流派和思想做了最简易也最凝练的介绍,在某些介绍中其关于哲学理论的精确以及生活化的阐述简直令人击节赞赏,同时,独出心裁的作者通过科幻小说的题材赋予内容以可读性,避免了晦涩无趣的哲学史通病。

“最初写《苏菲的故事》目的其实是教授西方哲学。我先准备了一个手册,列举了人类常问的哲学的问题,但我不能以这种口气来写,我选择了叙述的结构,人的大脑喜欢享受故事而不喜欢类似于百科全书那样的信息。我写的一些比较重要的书,实际上并不要求非得是成人或者儿童阅读,有一些给大人看的书孩子是看不了的,孩子没有经过成人的阶段。但是给孩子看的书成人可以看,因为他经历过儿童的阶段,包括像圣经文学、安徒生童话中的一些故事,并没有固定的读者群体的区分。好的故事适合一切读者阅读”                        ——乔斯坦·贾德

作者内心其实没有想过这本书将如何伟大,但事实上,书籍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功,被誉为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苏菲的世界》在我个人看来,其最大优点在于凝练的表述以及有趣的题材,在书中,我们不会有意识地想到我在学习知识,只需要跟随文章主人公一起就可以从中获取财富,随着14岁苏菲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再到现今哲学的历程和转变,了解欧洲哲学史,丰富了初次接触哲学作品的我们的视野。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接下来我想具体的谈谈我个人的阅读体验。

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苏菲的小女孩,在一位神秘的导师指导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问题。最后认识到自己只不过是现实世界里一位叫做艾勃特的少校写给自己女儿的书中的一个被创造的角色,经过诸多努力,在故事的结局,苏菲和神秘导师艾伯特逃离了书中的世界,来到真实的世界,遇见了创造他们的少校,通过他们三位一步步探索的哲学问题,也让读者的思绪变得清晰明朗,最终体味到哲学之乐趣。

文章的前半部分,山水不显,所有的故事情节波澜不惊,偶有伏笔,会很快就被充实的内容所掩盖,瑜中微瑕的是,故事前半段关于小说本身的故事性显得铺垫不足,而在后期故事情节一步步明朗的过程中对前文的照应也略显单薄,故事的内容之翔实当然是重点,但是也不能罔顾小说的条理性与趣味性。这样去要求一本哲学书当然显得无理取闹,不过就读者个人而言,能够吸引自己进入文章中世界作品才是好作品,所以鸡蛋里的骨头,终究还是能挑出一些。

文章的后半段,尤其是书中以进入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流派为划分界限的故事后半段,当真是高潮迭起,趣味盎然。无论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亦或是普罗汀的“万物一体”以及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等诸多留名青史的伟大人物,都在短小的篇幅里被阐述得清晰而迷人,故事的趣味性也同时被大幅提高,前半部分是设题的形式进入主题,后半部分则是很明快的直切中心,这其间,苏菲运用自己所学到的哲学思想来对生活进行思考,颇有启示意味, 哲学的意义是什么?是解开困惑?还是追溯本源?是明心见性?亦或是像作者假艾伯特之口所说“爬到魔法兔子的细细白毛顶端”?也许对于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而言,哲学之意义并非如此宏伟,但有一点是真的——“不要成为把这世界的一切当成理所当然的人。”如果有某一个时刻我们能从麻木的,重复的世界中超脱出来,也许就能窥探到一点哲学家们的快乐了——“他们终其一生都像孩子一样敏感。”

读罢此书,很敬佩于作者的深厚学养,从三千年前到近一百年,从挪威到印度,从宗教神话到哲学定义,井井有条,沉稳妥帖。艾伯特与其说是书中人物,倒不如就说是作者本人在书中的投影,他几乎没有任何多余的描写,除了哲学,就是导人思考,我们的主人公苏菲就是读者的化身,跟随作者走进哲学的历史,然后开始学习思考、用哲学知识看待世界。

当我们的思绪飘飞于三千年之间,当那些在人类历史上光辉不朽的名字被心中默念,当你真正体会到一丝他们当时的思想,当你开始用一种有所悟的眼光抬起头来看世界,那种突然和世界脱轨又骄傲又迷茫的感觉,这就是思考与重新认识的力量。 在现在这个时代,普通人已经很少有时间去感受读书的趣味,更遑论哲学。

但就如作者所说“ 真实启蒙之于人,如同阳光之于土 。”哲学与思考是人类精神世界之追求,小说的结尾,席德与父亲有这么一番对话很有意思:

“组成宇宙的物质是什么呢?数十亿年前爆炸的那个东西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物质?它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而与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因为我们本身就是这种物质。我们是几十亿年前熊熊燃烧的那场大火所爆出来的一点火花。”

    “这种想法也很美。”

    “然而,我们也不要太过强调这些数字的重要性。 只要你在手中握着一块石头就够了。就算宇宙是由这样一块橘子般大小的石头做成的,我们也还是无法理解它。我们还是要问:这块石头是从哪里来的?”

无论生存在这世界上的你我是怎样的,只要我们无法理解,我们便还是要问,还是要思考, 萨特说:“所谓哲学问题的定义就是每一个世代,甚至每一个人,都必须要一再的问自己的一些问题。” 我们问自己,便是在尝试理解,哲学诞生之始,就是一个人开始对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发展了三千年,著述无数,大师辈出,这样一门看起来高不可攀的学问,如你在书中所见,是一代又一代累积出来的。普通人的每一次思考,也许并非会对哲学有所意义,但是至少,会对你自己有所意义,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哲学家,但至少每个人,都该是有思考能力的人,这是你读完此书应该知道的。

很有意思的是,小说里的主人公苏菲最终在哲学导师艾伯特指引下打破了被他人操纵的命运,从而能够在结局处与诸如安徒生童话里的那些不朽形象在现实世界中以不死的“灵”的形式而存在,这是否体现了作者一点私人情感呢?他是否幻想过自己所创造的苏菲也能成为一个不朽的形象呢?我们不得而知。

故事中苏菲与艾伯特对抗创造自己的少校,在小说里有了自己的自由意识这样的一个情节,让我想到了《三体》第二部中描写的主人公罗辑博士与他自己写的小说中的女主角共处的一段故事,这样听起来无比玄幻的事情,其实也是现实的一点体现,苏东坡说自己为文“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而杜拉斯也说过《情人》写到后来的时候,已经不属于自己了,“离我而去,无法阻拦。” 伟大作品背后的作者们也许会有过这样的经历,有时候自己笔下所创造的人物,会有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在某个时刻,只能任由其沿着应有的方向行进,无法去强行改变,即是赋予了作品灵魂,便自成伟大 ,将思绪拓宽,这不就像自然的造物吗,——赋予了生命灵魂,便成就了鲜活的奇迹。

《苏菲的世界》与其说是一本哲学史入门读物,倒不如说是一本引人思考的小说,书中有关于哲学史知识的内容也许不会改变,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作为普通人的你我对于哲学、思考的态度是可以改变的, 艾伯特引领苏菲逃脱被束缚被安排的命运的背后,正是作者想通过此书带领你我——每一个读者,摆脱呆板的、重复的、正被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的愿景。 没有谁要求谁一定要成为哲学家,但每一个人,都应该被种下思考的种子,通过此种方式,去了解、去贴近这个浩渺而又瑰丽的世界。

    最后,以此书中的一段做结吧:

“ 这紫杉的一截是我先人的旧识,树干底的枝丫许是他的发妻,原本鲜活的血肉之躯,如今皆化为嫩绿的新枝。

      这片草地必然是百年前那渴求安眠女子的化身,而许久前我无缘相识的那位佳丽,或者已凝为这株蔷薇的魂魄。

      所以他们并未长眠于地下,而只是化作花树的血脉经络充斥于天地万物之间,再次领受阳光雨露以及前世造化赋形的活力!”

  故你我虽都是星尘,而所生哲学不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