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大师戴维·霍克思全译本《红楼梦》,为这部中国古典文学巨著提供了完整的英文版本。从70年代起,霍克思着手翻译《红楼梦》的前80回,并由企鹅出版社出版。译本分为三卷:《金色的日子》、《蟹花俱乐部》和《警告之声》,分别收录了前26回、27-53回以及54-80回的内容。随后,约翰·闵福德继续翻译了《红楼梦》的后40回,分为《债务与泪水》和《梦醒者》两卷。霍克思的全译本,改变了以往《红楼梦》英文版本只有节译的局面,使得读者能够完整地欣赏这部作品,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并多次再版。此外,精装版也在英美两国出版,霍克思对《红楼梦》的热爱与敬意,在为英译本撰写的导论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如果我能将这部中国小说带给读者的喜悦和幸福传达出来,那我便是没有白活于世。”
霍克思的译本以其精确优美的语言、严谨的考订和深厚的学识广受赞誉。《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甚至将其与韦利翻译的《源氏物语》相提并论。霍克思在选择底本和决定文本时,充分考虑了《红楼梦》版本的复杂性,采取了有选择的全译方式。在翻译过程中,他面对了小说作者情况、评注者身份、早期编辑者的可信度等众多问题,根据自己的研究结论作出了相应处理。在诗词翻译方面,霍克思深入研究了汉语的声调、韵律、韵脚、无人称句、文学典故以及中西诗人的品性,为《红楼梦》中的诗词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
霍克思的翻译倾向于“交际翻译”,旨在使译文对译语读者产生与原文对原语读者相同的效果。在《红楼梦》的翻译中,霍译本传递了中国文学的精髓,语言流畅,富有诗意,是地道的英语。然而,为了增强对西方读者的吸引力,译文在某些部分可能牺牲了原文的民族色彩。此外,霍克思对《红楼梦》的研究工作还包括两篇论文:《象征主义小说》和《中国诗歌与英国读者》,前者探讨了不同人物的象征性,后者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了汉语诗歌的特点与西方读者的接受情况。
戴维·霍克思(David Hawkes,1923.07.06~2009 .07.31),英国汉学家、红学家。师承韦利,战争期间,霍克思离开牛津参军从事文职工作,先是学日语,后来教士兵和即将开赴战场的人学日语。他的重大成就是翻译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全译本,他名之为《石头记》,这是英语世纪第一个《红楼梦》全译本,也是西方汉学史和翻译界一件大事。霍克思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霍克思也以专研楚辞、杜诗著名,所译《楚辞·南方之歌—中国古代诗歌选》和《杜诗初阶》,为世所重。2009年7月31日,戴维·霍克思在英国牛津去世,享年8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