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洋务派的书籍和史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18
洋务派实业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原因19世纪60年代,在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下,清朝统治者已经无法统治下去。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地主阶层人士意识到必须进行变革,即李鸿章等人所说“遭遇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①,兴办洋务可以说是形势所迫。洋务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前期主要是直隶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左宗棠等,他们开启了实业教育思想的萌芽;中、后期代表人物是湖广总督张之洞、近代著名的实业教育家张謇等。洋务派实业教育思想产生的原因是纷繁复杂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内部太平天国起义,使洋务派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早在鸦片战争之前,清王朝就已经步入衰途,政治上贪污腐败盛行,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人们生活困难,内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交_,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爆发严重威胁了封建统治的根基;而西方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为了掠夺原材料,开拓海外市场,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威胁着清政府的生存。内外交迫,为摆脱危机,维持统治,清政府不得不进行变革,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洋务派认为,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之所以失败,不是中国的制度不好,而是器物不如人,因此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以增强实力,对抗洋人。但在兴办军工企业的过程中,遭遇了诸多困难,如原材料、燃料的严重缺乏,一切都需从国际市场高价购买,成本太高,而清政府财力有限。为了解除军事工业所处的困境,不得不发展采矿业、交通运输业,而开矿、发展交通运输也需要大量资金,只能通过发展轻工业积累重工业的资金,走上这个过程就必须发展实业教育。洋务派的教育近代化活动一是改革传统的书院教育,提倡经世致用之学,以通经读史为主要学习内容,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对书院的教学内容有所损益,使之成为新式学堂;二是创办很多新式学堂,如外国语学堂,武备、水师学堂,技术学堂等。2.洋务实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新式人才。李鸿章等洋务派在创办军工企业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一是财政的拮据;二是军事工业和新式海军迫切需要大量的原材料、燃料以及交通运输的问题;三是严重缺乏具有近代知识和技能的新式人才。而长期接受传统儒家思想培养出来的封建士大夫们,视近代机械和技术为奇技淫巧。为了解决洋务活动对人才的急需,李鸿章在国内外广泛招聘人才。一是招聘国内现有的人才,如著名的数学家李善兰、华蘅芳,化学家徐寿等都曾被李鸿章招入江南制造总局担任翻译官。但国内此类人才太少。二是大量聘用洋人。为了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当时聘用外国人是非常必要的,但长期依赖洋技师、洋匠,也有诸多弊端,不仅费用高昂,而且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随着洋务企业的兴办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在自然经济解体过程中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到工厂做工,中国的产业工人日益增多,队伍不断壮大,但这些人基本上没有进过学堂,更没有接受过任何技能培训,而近代机器大工业需要熟练的技术工人和具有基本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因此,洋务派越来越意识到培养本国人才的重要性,以李鸿章为首的早期洋务派虽不愿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但主张大力发展实业教育,办洋务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学堂是近代中国最早兴办的洋务学堂,时称“求是堂艺局”,他不仅聘请洋教习向学生传授技艺,还派遣毕业生出洋留学,学成后回国实践并传播西方先进技艺,培养出了中国轮船制造和驾驶人才,改变了长期雇佣“洋匠”的被动局面。中法、中日战争中许多优秀的海军将领也都是船政学堂培养出来的,维新运动著名思想家、翻译家严复也是船政学堂的毕业生。后期洋务派认为导致近代中国内外交困、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在于教育的落后和各种专门人才的奇缺。如晚清重臣张之洞说:“西国之强,强以学校。”认为实业教育之学“专求实际,不尚空谈”②,19世纪末大力倡导实业教育。3.“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使洋务派形成了对实业教育的肯定认识。鸦片战争后,作为经世学派的代表人物,魏源感觉中国社会存在着巨大的危机,努力倡导“经世致用”之学,反对空谈和远离现实生活的繁琐考据,要求士人由书斋走向现实生活。《海国图志》是魏源受好友林则徐嘱托而完成的一部巨著,这部书最大的特点是发出了中国人“师夷”的先声。正是在魏源等人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下,洋务派掀起了一股以学习西方器物文化为特征的教育思潮,实业教育思想开始萌芽。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