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故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1

A. 清朝乾隆年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多着呢。还珠格格啊!

B. 还珠格格讲的是康熙年间的故事,还是乾隆年间的故事啊

当然来是乾隆年间啦源 不过这个故事也不完全是虚构啦,北京有个地方叫“公主坟”,是乾隆年间的,相传乾隆曾经受过一个民间女子作义女,当然具体有什么故事没人知道,但琼瑶就是根据这个故事想象出还珠这个故事的 所以一定是乾隆啦

C. 乾隆皇帝有什么故事

清代帝王中的乾隆,游山玩水遍及大半个中国,吟诗题字,行围射猎,摆弄古董,无所不好。其父雍正却“秉性不华糜”、“崇俭而不奢”、“日夜忧勤”。究之于史实,他也的确是清代最勤政的皇帝,终日忙于打击政敌,整顿吏治,清查钱粮,筹划军务等等,以至从未远巡,绝少游幸。
满清于1644年入关,传至第四代皇帝乾隆已百年。高宗是清朝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帝,在位六十年,又当了三年太上皇,死时八十九岁。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为“康乾盛世”。高宗生前自称“古稀天子”、“十全老人”。相传乾隆学其祖父康熙先后亦曾六次下江南巡视。在六次南巡中,有四次到了浙江的海宁县陈阁老处。作为封建时代的“太平之君”,乾隆沉于安乐,习于骄奢,游山水成性,嗜园林成癖,又纵瓷声色,铺张无度,晚年益甚。他六次南巡,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游山玩水,正如他自己所说:“江南名胜甲天下”,正可借南巡之机,“眺览山川之佳秀,民物之丰美”,因此,他与康熙南巡“非为游观”不同,每于南巡前一年,就进行周密准备,指定亲王一人任总理行营事务大臣,负责勘察路线,修桥铺路,葺治名胜,兴建行宫等事宜,南巡中,除皇太后孝圣宪钮祜禄氏、皇后、妃嫔外,另有扈从官兵,上至王公大臣,下至章京侍卫,拜唐阿兵丁等二千五百余人,兴师动众,前呼后拥,浩浩荡荡。行进中,陆路用马五、六百匹,太平车四百余辆,征调夫役不计其数;水路则用船一千多只,首尾衔接,旌旗招展,声势显赫。沿途兴建行宫三十多处,供停留歇息。因乾隆讲究排场玩乐,地方官吏自然争相逢迎,献媚争宠、惟恐或后。每到一地,“圣驾入境前一日”,地方官员便专程出境迎接,并准备大量美食佳肴,“以便取用”,甚至差遣猎户,捕捉麻雀野兔等禽兽,以供乾隆随身所带鹰犬食用。尽管乾隆于每次巡行之行,都照例申饬一番,要求地方官吏,“各敦本业,力摒浮华”,“时时思物力之维艰,事事惟奢靡之是戒”,实际上乾隆对地方官吏的逢迎,不仅默许,甚至奖励。如三十年乾隆奉皇太后南巡,地方官吏以“慈驾临驻旃庐,究不若屋宇之安善”,纷纷葺建行宫,加以修饰。乾隆不仅不予劝止,反而从公项内拨出巨款,凡有行宫处,各“赏银二万两充用”。素以豪华著称的两淮盐商,每在乾隆南巡时,都献纳巨款,供其挥霍,乾隆不仅不予推辞,还称赞他们:“踊跃急公,捐输报效”,甚至特意加恩赏赐。乾隆三十年正月十六日至四月二十日,乾隆皇帝南巡,同行的有孝圣宪太后,皇后和自己的令贵妃、庆妃、容嫔、永常在等六人。二月的一天,途经砀山巡察黄河故道南岸,日落西山宿营,乾隆皇帝谕旨,谆谆告诫:满洲风俗,素以尊君至上,扑诚忠敬为根本,自骑射之外,一切玩物丧志之事皆无所渐染。乃近来多效汉人习气,没建行宫,皇上则不住民宅!这时弄得地方官吏目瞪口呆,晚知皇上驾临,不及营造行宫,作了难。随乾隆心腹大臣——京师九门提督和总理行营事务大臣揣知皇帝好悟禅理,禀皇上乾隆,只有足下訾庄(现唐寨区夹堤乡)有寺院庙宇,再搭黄布城和蒙古包帐房,可否?乾隆随口谕:“今夜且在寺宇歇宿一宵。周围三十里以内,地方官员一律朝服接驾,耆民老妇绅衿生监排列跪伏,谢皇上。乾隆升座,故道盐商揣知皇帝好悟禅理,花重金雇人剃了头,充当和尚,大、小和尚入见,请了安,殷勤侍卫。这时丰知县(现江苏)、沛知县(江苏)、砀知县(安徽)早已逢迎进贡美食、土特产品:“丰县的烟、沛县的酒,砀山的酥梨谢花藕”。砀山县令不但早备饭食,夫马等项事宜,并早从訾庄,郭楼选备了驰名酥梨,呈送贡品与乾隆皇帝,说:小官无贵礼应酬,酥梨乃七品县地特产,呈皇上品尝解渴。膳房章京水洗,承恩公德保传随膳单小刀五把,削皮递呈乾隆品餐数口一枚,谕云:“全国进贡果梨不少,此酥梨乃甲天下矣。再为联精选上品,带回京呈贡皇考(雍正)祭品,赏赐郎世宁七十寿辰,酬谢为父‘画鹰、松林、灵芝’恭贺即位。”
从乾隆品尝砀山酥梨后又口谕捎带为皇考进贡佳品,看出乾隆是素以尊君亲上的。所以从略述之中,可看出雍正的确是清代最勤政的皇帝之一。
三十年二月里一天的次晶,起码上千官兵,由大、小和尚合手送程,“老佛爷一路平安!”乾隆:“免。”“阿弥陀佛!”乾隆皇帝四月下旬回京后,为对訾庄寺宇和尚殷切招待,不久便赏银二万两给和尚,扩建庙宇,金粉修饰,更名“皇封阁”。又新建戏楼,配以回廊,甚为壮观。至今当地群众仍流传着乾隆皇帝与砀山酥梨的故事。因为皇帝住过这里的庙宇,吃过这里的井水,所以这里夏季都没有蚊子。

D. 清朝乾隆时期的故事

乾隆二年(1737)
二月,做御笔“清净地”各处匾额7面。九年将“大觉真源,额易为月地云居。(《匾名表》)可知月地云居一景于乾隆二年前建成。

乾隆三年(1738)

五月十一日,绘制成圆明园全图,是日贴于九洲清晏之清晖阁北壁。图高八尺、宽三丈二尺。‘绘房舍,唐岱绘土山树石,郎世宁绘大宫门夕卜卤薄銮驾随从人员和园内打扫地面人物等项。此图早在乾隆元年四月即传旨着唐岱、郎世宁、沈源绘制,二年二月传旨放大增改(《大事记》)

九月,完成长春仙馆改建工程。此后,皇太后来园皆膳寝是处(《大事记》、乾隆御制诗)。
本年,做匾额52面。主要有福海西岸的澄虚馆、望佩洲、四面云山、刚远亭,南岸的夹镜鸣琴、一碧万顷、山容水态、聚远楼,东岸的涵虚朗鉴、云锦墅、贻兰庭,北岸的松风阁;以及慎,滔泊宁静,曙光楼,曲院风荷的饮练长虹、四围佳丽,勤政亲贤新建的富春楼等(《匾名表》、乾隆五十四年《富春楼》诗)。

乾隆四年(1739)

挂讫16面匾额,主要有谦溪乐处、鉴光楼、但坦荡荡、挛景斋、多稼如云、斐荷香、新盖五间殿湛禄等(《匾名表》)。

乾隆五年(1740)
挂讫方壶胜境各处匾额20面,天宇空明匾额4面。挂匾的还有苏堤春晓等(《匾名表》)。

乾隆七年(1742)

挂讫汇芳书院各处匾额9面。此书院为是年建成(《匾名表》、乾隆九年《汇芳书院》诗)。

本年,乾隆御制《圆明园后记》谓: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

乾隆八年(1743)

六至九月,挂讫鸿慈永枯(安佑宫)各处匾额12面。乾隆六年七月曾传旨将圆明园宫门前石麒麟一对移至安佑宫,大宫门前新做铜麒麟一对。安佑宫,循寿皇殿之例而建。乾隆五年竣工,八年威事(《匾名表》、乾隆《安佑宫碑文》)。

九月(11月1日),供职清廷画院多年的法国传教士王致诚致巴黎友人函,描述圆明园美妙景象,誉之为“万园之园,唯此独冠”(童隽《中国园林对东西方的影响》。

乾隆九年(1744)
六、七月,做韶景轩(乾隆间新建)、怕情书史、藤影花丛、林虚桂静等11面匾额(《匾名表》、乾隆四十二年《韶景轩》诗)。

六月,御制“圆明园四十景”诗(高宗《御制诗初集》卷二十二)。

E. 银杏和乾隆之间的故事

乾隆皇帝为“龙种”题诗

银杏,是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是第四世纪冰川回运动所遗留下
来的最古答老的裸子植物,人称活化石,和它同目的所有其他植物都已绝种。但现在
有千年以上树龄的银杏树却不多,我知道在离北京东南方向150公里的河北省遵化
市侯家寨乡,有座五峰山,山中有座禅林寺,寺内有一雄十二雌共十三棵千年银杏
树。其中一株雄树最为高大,树高25米,树围8.50米,数人才能合抱,被称为“龙
种”。乾隆十年间,乾隆皇帝为清东陵寻找“风水宝地”时,曾在禅林寺小住数日,
当他看到禅林寺栽植的古银杏,比北京潭柘寺的“帝王树”还高出一截,巨冠参天,
荫布满院,乾隆皇帝一时诗兴大发,曾为它的雄姿题诗:“古柯不计数人围,叶茂
枝孙绿荫肥。世外沧桑阅如幻,开山大定记依稀。”

F. 乾隆三下江南小故事

1、乾隆三下江南时,见一农家大院正在操办喜事,于是他逢场作戏,送上三个铜钱,在礼账桌前出了一副上联:“三个铜钱贺喜,嫌少勿收,收则爱财。”他想难住人家,桌前的人都互目而视,无人作答,正在此时一个马童脱口而出:“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者好吃。”众人拍手叫好,连声称妙。

乾隆又来到一个酒家门前,入店饮酒。美酒飘香,开怀畅饮,席间乾隆得知卖唱侑酒的歌女姓倪,于是乾隆即席出了一副上联:“妙人儿倪家之少女。”此联“人儿”合成一个倪字,乾隆认为难以作答,谁知姓倪的歌女却应对曰:“朋言者诸位中一人。”“言者”合成诸字,应对敏捷,对得贴切。

乾隆称赞不已,令赐酒三杯,不料壶中的酒已饮完,只滴数滴,歌女笑道:“冰冷酒,一滴,二滴,三滴。”乾隆沉思片刻,抬头看见园中之花,触景生情猛然对出下联“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乾隆南巡时来到白龙寺,当时寺僧正在鸣钟,古刹庄严,钟声悠扬,乾隆顿时诗兴大发。

即令侍从备齐纸笔,挥笔写下“白龙寺里撞金钟”七字上联。随乾隆南下的纪晓岚放声大笑起来。乾隆不解怒目而问:“朕诗虽然不佳,汝岂能当面大笑?”

纪晓岚急忙解释说:“臣非取笑也,是因古人诗中有‘黄鹤楼中吹玉笛’一句,积年苦不能对,今观此联。恰似天然对偶,不觉喜而失笑耳。”乾隆转怒为喜。

2、乾隆下江南路过遇到一少年,觉得他聪明伶俐,便想考核其智力。于先问其名便知叫阮元,灵机一动想到了上联:“阮元何故无双耳,‘阮’与‘元’看字形有些相似。

一个有拼旁带耳一个没有,本以为会难到少年,谁想少年不假思索便答出下联:“伊尹从来只一人” 乾隆大赞。‘伊’和‘尹’字形对‘阮’和‘元’有异曲同工之妙,且伊尹乃商朝时期一人名,可谓对仗工整。

3、一次乾隆皇帝路经南通,那时候的南通叫通州。乾隆帝路过通州,想起京城附近也有一个通州,大清天下竟有两个“通州”,一南一北。便诗兴大发,咏出一副对子的上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咏完转身叫大臣们接下联,当时没有一个人对上包括自己。

想着想着来到一当铺门口,听见一小侍自言自语哼出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声音不高正好被冥思苦想的乾隆听见,“妙哉!妙哉!”这不就是我在想的一个绝妙的下联吗?后来小侍得到了赏赐,连升三级。这是一说法。

4、当时纪晓岚和其他随驾人员都面面相觑无人能对,乾隆便让当地官员在街上立一牌子,征求下联。牌子竖起好长时间都无人来对,后来多年以后山西泽州府的一书生云游来此看到这一上联, 眼睛一亮,随即对出下联:东当庄西当庄,东西当庄当东西。当地府衙上报朝廷,便赐予了嘉奖。

5、乾隆下江南路过泰山,率领群臣登泰山祭祀岱庙。当时庙前正好有野台梆子戏上演《西厢记》,乾隆灵机一动,便对大学士纪晓岚说,联有一联。

爱卿试对如何?乾隆上联说到:“东岳庙,演西厢,南腔北调”。纪晓岚不加思索心口拈来:“春和坊,卖夏布,秋收冬藏”。下联以“春夏秋冬”四季,对上联“东西南北”四方,珠联璧合,十分贴切。

G. 乾隆有哪些故事

关于清朝皇帝乾隆的故事有很多,现部分举例如下:
1、继承皇位
乾隆小时又叫弘历,生来就不同于一般小孩,不仅一表人才,“隆准颀身”,而且“天资凝重”,聪明灵 巧。6岁开始读书,受教于庶吉士福敏,过目成诵,11岁时,父亲带他在圆明园镂月云开拜见祖父康熙皇帝,弘历对答流利得体,模样又俊秀,赢得了康熙的喜 爱。康熙令弘历祖母德妃把弘历带回宫中精心养育,后又让贝勒胤禧教他骑射。在一次跟随康熙的狩猎中,弘历面对迎面扑来的大熊,“神情自若”,毫不惊慌,勒 鞍躲过,康熙对皇太妃说:“这个孩子的命非常贵重,他的福气一定会超过我。”事实上弘历不管是统治时间还是寿命都超过了康熙,也的确是个有福之人。

弘历不仅是康熙寄予厚望的爱孙,也是雍正的宠儿,是雍正的希望所在。雍正有鉴于清前几朝皇子为争夺储位而进行激烈残酷斗争的教训,在其继位不到一年的雍 正元年(1723年)八月,对皇位的继承作了重大改革,创立秘密立储制度。雍正秘密立下的嗣君,正是那个受到康熙宠爱的、刚满13岁的雍正第四子弘历。
2、给宦官改姓
乾隆为了严禁宦官弄权。乾隆对宦官管理十分严厉,不许宦官干预政事。为了堵塞宦官干预政事的道路,他下令废掉教宦官读书识字的内书堂,认为宦官识几个字就行了, 有文化是宦官弄权的原因之一。乾隆还下令当差奏事的宦官一律都改姓王,这样,外廷官员就难以分辨,而无法相互勾结。对于违禁的宦官,乾隆一律严惩,决不姑息。
3、编写《四库全书》
乾隆在文化上的最大功绩是组织编纂 《四库全书》。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安徽学政朱筠奏请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古代亡佚典籍。乾隆认为四库书目,以经、史、子、集为纲领,裒辑分储, 是古今不变之法,下旨设置四库全书馆,集中力量以十年时间,编纂《四库全书》。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库全书》馆成立,编纂工作也正式开始。乾隆 任命了宗室郡王永墒、大学士刘统勋、于敏中等16人为总裁,任命尚侍等官为副总阅官。实际校纂的是总纂官纪昀、陆锡熊、总校官陆费墀,其中出力最多的是纪 昀。另有抄写人员3826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四库全书》缮写完毕,历时15年。以后又反复检查书籍内容,校对错误缺漏,并补充一批书籍,直 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编纂工作才完全结束。

《四库全书》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它把我国历代的重要著作,分编于经、史、子、集四部44类之下,共收图书3457种,74070卷,包罗宏大,丰富浩瀚,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之总汇,使古代许多有价值的典籍得以保存和流传下来。

H. 有这样一个故事清代乾隆年间……200字,谈谈看法

要继承,但更要创新
在生活中,要想获得成功,继承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缺少了创新,人生也便难以成功。只有既懂得继承前人的传统,又善于发扬自己的特色,勇于创新的人,才会更容易取得成功。

有这样一则故事,古希腊亚历山大帝未即位时,每听到父王在国外打胜仗的消息,就忧心忡忡,生怕天下都被他父王征服了,自己将来无用武之地了。读了这则故事,感到很好笑。父亲打下江山,我们不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想想,把父亲打下的江山建设得更美吗?这就需要在继承中创新,而不是走父辈的老路而不再超越!英国17世纪的科学巨匠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的三大定律,创新不可谓不丰富。可当别人问及他为什么会取得如此的成绩时,他说:“如果说我看得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虽然这只是一时谦虚之词,但细细想来,如果没有伽利略夜观星空,如果没有第谷数十年如一日研究天体的运行规律,那么牛顿想要总结出物体运行的三大定律,似乎要大费周折了。可见,创新是在继承前辈的成绩基础上的,只有在前辈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才可创新,才可超越我们的前辈。

马克思作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光辉巨著《资本论》,他的创新精神鼓舞和造就了一大批的仁人志士为社会的进步而奋斗。诚然,大英博物馆的一桌一椅见证了他的冥思苦想之后的豁然开朗,之后的奋笔疾书,见证了他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论。但是如果没有圣西门、傅立叶他们的空想理论,他也不会成功的。有圣西门、傅立叶他们的空想理论,但如果承袭他们的理论而不创新,可以断言,《资本论》也许不会这么快地完成。那么指引我们缔造新中国的 *** 思想、指导我们走上富裕之路的 *** 理论,具有真知灼见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就难以横空出世。

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有了唐诗做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这就是继承与超越的关系。有了唐诗,不又出现了宋词了?君不见那“邯郸学步”的郑国人,总想学习别人的步法,以便自己跟本国的人走路不一样,似乎是创新了,但是动机不纯,方法不对,不知继承,落了个爬回去的下场。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如果宋人一味的模仿唐人,那肯定是大不幸。
继承是重要的,但创新更重要的。你要想获得成功,继承和创新是必不可少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了继承便是无源之水,而没有了创新便是一潭死水,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才会真的“清如许”了。因此,不断的在人生的道路上继承、创新、超越自己,相信成功与掌声终有一天会属于你!

I. 乾隆的历史故事

乾隆皇帝游江南,其实并不是真心游山玩水。他只怕江南百姓造反,特意借个游山玩水的名义,到江南来探听消息,察看虚实。那时,杭州南屏山净慈寺有个和尚,叫诋毁。这和尚不讲究诵经打坐,专喜欢议论天下大事。要讲便讲,要骂便骂,毫无顾忌。只因他讲得有理,骂得有趣,所以老百姓都喜欢亲近他。乾隆皇帝到了杭州,听说有这么个和尚,他眉头就打起个疙瘩,心想:这老和尚取这么个怪名号,必定是个隐迹山林的明朝遗老,不守本份的人。我倒要去听听他到底毁些什么。于是,他便换上一身蓝衫,拿把描金折扇,扮成秀才模样,一摇一摆地去游净慈寺,指名要会会诋毁和尚。诋毁和尚从寺里出来,乾隆皇帝见了他,便问道:“老师父就是诋毁和尚吗?”诋毁和尚回答说:“不错,我就是诋毁和尚,诋毁和尚便是我。”乾隆皇帝又问:“老师父是从小出家的呢,还是半路出家的呢?”诋毁和尚说:“我吗,是半路出家的。秀才你问我这些做啥?”乾隆皇帝没得话讲了,眼光一扫,看见和尚身上那件千补百衲的破袈裟,便说:“听说老师父是个有德行的高僧,为啥穿这丝瓜筋一般的破衣衫呀?”诋毁和尚笑道:“我年轻的时候,也穿过锦绣的衣衫哩!后来那锦绣衣衫被野狗撕碎了,我就做了和尚,穿起这破麻皮的袈裟来啦!不过我穿的虽然破烂,心术可是正的。不比那些着官服的老爷,看起来富丽堂皇,暗地里男盗女娼。”乾隆皇帝当头挨了一闷棍,又发作不出来,心里恨恨地想:这诋毁和尚,果然名不虚传!总得找个岔子,好狠狠地办他的罪。他肚皮里打着恶算盘,面孔上堆起假笑,叫诋毁和尚领他进寺去耍子。他们进了净慈寺山门,见旁边的人在劈毛竹做香篮。乾隆皇帝眼珠一转,随手拾起一块劈开的毛竹片,把青的一面朝着诋毁和尚,问道:“老师父,这个你们叫什么呀?”诋毁和尚说:“这个叫竹皮。”乾隆皇帝把毛竹片掉转个面,将白的一面朝着诋毁和尚,又问:“老师父,这个叫什么呢?”诋毁和尚道:“这个吗,我们叫它竹肉。”乾隆皇帝皱起眉头苦笑道:“好个新鲜的名称哪!”诋毁和尚打个哈哈说:“老客人呀,如今这世道变啦,名称也得跟着变哩!”乾隆皇帝吃瘪了,只好闷声不响。原来当时正在大兴文字狱,专门找岔子杀人。如果诋毁和尚照着老称呼,把毛竹片青的一面叫篾青,把白的一面叫篾黄,就会被乾隆皇帝抓住小辫子,诬他要“灭清”、“灭皇”,杀他的头。乾隆皇帝拿毛竹片问诋毁和尚,就是想找他一个岔子的。乾隆皇帝进大雄宝殿去拜过如来,又到罗汉堂看了佛像。最后,他们来到香积厨。香积厨就是寺院里的伙房。乾隆皇帝东张西望,见灶下歇着一担豆芽菜。偏巧这时窜过来一条小狗,扯起后腿在豆芽菜上撒了一泡尿。乾隆皇帝看在眼里,就问:“老师父,这豆芽菜算不算干净的东西?”诋毁和尚说:“豆芽菜水中生,水中长,当然是最干净的东西啦!”乾隆皇帝鼻吼里哼了一声,说:“有狗尿浇在上面,怎么还说它是干净的呢?”诋毁和尚呵呵大笑:“俗话说,眼不见为净,耳不听为真。你看见只当不看见,岂不就干净了吗?这点小事,何必如此认真呢!譬如有的人,日日夜夜挨天下百姓咒骂,但他却装作没听见,还厚着脸皮自吹自擂,说自己是圣人哩!”乾隆皇帝听了这话语,气得火冒三丈,但怕泄露身份,不好发作。心想再找个岔子,一时却想不出题目。正在为难,猛听得厨房后门外有个小贩在高声叫卖:“茶叶蛋要喔?……茶叶蛋罗!”他灵机一动,说肚子饿了,就借买茶叶蛋的机会,灰溜溜地从后门溜走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