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预算管理的常见问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10-04
1、做预算时,各个经营单位与公司老板讨价还价,执行预算时,各个经营单位之间相互扯皮。
“趋利避害”是人之本性,其中“避害”又是每个人面对不确定情况下的首要选择。因此,当推广全员预算的同时,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发生各个层级单位抢夺资源的现象。
抢夺资源最直接的反映,是各部门与公司老板讨价还价。“要我完成工作,就需要更多的资源。如果砍我部门的费用预算,那工作目标就得打折扣”—相信这是绝大部分企业老板在实施预算管理中面对的窘境。结果往往是,要么老板妥协,维持甚至增加资源投入,要么下达硬性命令,而执行的结果差强人意。
在做预算过程中,各部门表现是抢夺资源、讨价还价。在执行预算过程中,各部门的表现则是推诿责任、相互扯皮。
同样出于“趋利避害”的心理,当执行预算出现不利结果时,每个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为结果寻找客观理由,这些客观理由既包括环境因素,也包括其他部门单位因素。最终,对执行结果的检讨,变成了“拿手电筒照别人”的游戏,改善措施从何谈起?
2、预算编制过程时间长,预算弹性低。
由于是全员参与预算编制过程,从公司制定战略目标、经营单位分解、编制预算到审议决定预算,经过各个管理层级的讨论确定,整个过程需要耗费很长时间。
常规预算编制不仅时间长,由于经过各层级讨论确定,导致整个预算弹性极低,当经营环境出现突然变化的时候,整个预算体系无法及时应对,调整预算又需要花费相当长时间,错过了应对的最佳时机。
3、执行预算管理的隐性成本极高。
正是由于以上两点缺陷,造成执行预算管理的隐性成本极高。首先是实施预算管理过程中,各种会议的成本。无休无止的会议,占用的是经营活动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公司不但需要为此投入成本,还要承担由此产生的经营损失。
其次,由于讨价还价、相互扯皮,公司需要承担无法达成预算目标造成的损失;或者为了达成预算目标,公司被迫增加资源的额外成本。
4、预算管理过于强调全面,反而失去了目标性和全面性。
常规预算管理强调全员参与、全面预算管理。导致参与预算编制过程的人员过于庞杂。所谓“重口难调”,全员参与、全面预算,给预算体系树立过多的目标,反而容易迷失原本的经营目标。
不仅如此,越是全员、全面,越容易陷在细节的纠结中,整个预算严重缺乏高屋建瓴的视野。预算执行结果,也仅限于下降了一些无关紧要的费用,规范了一些无足轻重的岗位,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毫无用处,“预算无用论”自然产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