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塘的语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1

这些“军话区”都是在明朝初期设立过“卫”、“所”驻军的地方。正如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潘家懿教授所说的:“军话”是明代初期“卫”、“所”军制的直接产物。由此可见明朝初期在军队里的确提倡过使用“通语”。但是在600多年的演变和发展中,导致了各地区所吸收的语言成份而各自有别。而青塘军话也是保存较为完好的。
青塘黄氏族人所使用的语言是一种称为军话的方言,而且还能说客家话、福佬话和潮州话在内的多种方言。军话也叫官话,主要分布于广东或者海南的少数地区,由明代卫所的军人使用,属于军事密语 ,由于历史原因,后来发展成为卫所军人的后裔使用的类似于明代通话的一种方言。青塘周围的村庄除了坎石潭和良军寨使用另外一种与我们青塘稍有不同的军话之外,周围的其它村庄都是讲客家话和福佬话(各地的客家话和各地的福佬话也各不相同,也有人称福佬话为潮汕话)。由于居住地分散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致使各地的军话也各有差异,也有一些地方的卫所军人的后人已经不再使用军话了。就使用军话的人数跟使用客家话和潮汕话的人数相比,使用军话的人的确很少,如今这个包含有多种语言特色的语种----军话,目前已临濒危。
说到青塘的语言,毗邻的村镇都以讲客家话学佬话为主,但该管区以却讲军话为特色,军话是主要分布于广东或者海南的少数地区,由明代卫所后裔讲的类似于明代通话的一种方言。由于居住地分散,社会经济的变迁,然而这特色的军话目前已濒危,其中青塘军话就是最集中的群体,全村同使用这一语言,所以该管区是军话最好的考究团体和地区!《军话研究》中有该语言的音标音调的考究。青塘军话,何以百年来一直流传呢?这源于青塘人特殊的乡规民约.据原大安中学黄华伟校长介绍,旧时村里曾有不成文规矩,青塘人必须讲军话,即使是外出,家乡人也要用家乡话交流.提及,旧时私塾教师到青塘教书,一定要先过青塘军话关,因为课堂传授必须用军话进行,所以呢,青塘小学之前也是用军话授课的,在这点上就是我们为什么感觉老一辈说军话特别准的原因.另外,外村嫁入的女子,必须在四个月内学会军话.否则便会村里人的数落甚至赶出家门.不过这是很久的情况了.虽然青塘人自觉保护军话亿承传,但作为青塘人对军话的生存状况表示担忧的.军话已经濒危!!说它濒危当然有它理由的!
其理由是:从语言使用者角度看,军话一般处于其他其他语言的包围中,极其受到影响,不像明代卫所众多,现在说军话的零零星星,现在只有少数几个老军户家族在祭祖时会用军话念祭文.甲子,捷胜,平海三个外所,如今也只剩平海,陆丰青塘管区讲军话,当然青塘的军话群是比较特别的.之前陆丰青塘附近的安安村(马鞍山),旱田新村本来也流行军话,但近年来除了很少的几位老人外,其他村民已经不说军话了,说得准不准就不说了.可见其消失得多快.哎…
其二,从语言自身的角度看,不同方言则大多只有几千或者一万多人(青塘居多),有的甚至几百人(如坎石潭,旱田新村军话),在其他有几百万,几千万人说闽,客或者其他方言的包围下,濒危,是很难避免的.
就陆丰地区而言,青塘和坎石潭仅以螺河相隔.在它们的周围,西南镇屯埔乡,西南镇墟内讲客家话,溪云乡的一部分,深坑乡,黄塘乡讲福佬话.坎石潭所在东七乡基本上也都讲福佬话.青塘,坎石潭,大埔,安安,两军等军话点,正好处于福佬话,客家话交界或者混杂的西南,大安,河西等镇---再往北是一大片的客语区,往南,往东则是一片的闽语区.所以,军话区周围的方言分布情况看,所以军话是正处在方言岛受到周围各方言的围攻.军话生存,不容乐观!
还有,现在由于大部分讲军话者大多会说多种方言或者普通话,加上与周围其他方言人通婚历来都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因此,军话中其他方言的成份日益增多,而陆丰青塘军话原有的特色在其他方言的影响下也已逐渐减少,这种情况在青塘军话中较为突出!
丘博士在调查儿歌、民间故事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年轻人除了所操方言本身已与老一辈有许多不同之处外,能唱或念军话歌谣的人已越来越少,不少人一首都念不出来。有的地方甚至连中、老年人也没能提供任何像顺口溜之类的语言材料。这种文化传承上的断裂必然导致方言成份的迅速减少和改变,甚至也可以说这已经等于是军话成分的部分消亡了。
目前各军话点已很少有人能把军话与明代的军户联系起来,过去那种以军户的身份和会讲军话为荣的心理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变:多数人不知道“军”的来历,只知道自己所说的是“乡下话”,“荣耀”的感觉正在逐渐减弱。
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军话区出外谋生,从外出者的情况看,他们的子女都只是在家里与父母或其中的一方讲军话,已经没有继续讲军话的大环境,纯正的军话将难于保留在他们的口语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