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锚效应给家庭教育的启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8
实验结果显示,人们在回答问题时受到了第一个问题的影响,第二个问题的回答随着第一个问题的数字增大而增大。这就是我们生活中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即沉锚效应。

这个例子就体现了所谓的沉锚效应,第一间粥店服务员问:“先生要不要加鸡蛋”,“加”与“不加”即是“沉锚”。但第二间粥店服务员若问“请问先生,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则“一个”或“两个”便是“沉锚”了。显然第二个问题更有利于促销,这就是沉锚效应在起作用。沉锚的不同,使你作出决策就不同。

“沉锚”有导向作用。我们要学会根据要达到的目的巧设“锚”,让孩子的行为朝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家庭教育中,命令的语气,强硬的措施,很难达到良性沟通。你若总是对孩子说,“你必须……”“你不允许……”“你不可以……”很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感,甚至反抗。聪明的家长,不妨给孩子设定选择项。

如,孩子不爱吃蔬菜。父母如果强行让孩子吃,孩子会抵触,更加不愿意吃,最后往往以哭闹收场。但你如果问孩子,你是吃菜心还是包菜?那么,孩子会选择一个自己相对比较愿意接受的菜。

又比如,孩子打碎了邻居家的花盆,但是不肯去认错道歉。你也不要逼着孩子去道歉。你可以这样问他,你是愿意自己去道歉还是妈妈陪你去?这样孩子会在权衡后,选择一个自己比较愿意接受的方式。

给孩子设置选择项,即是给孩子设置了一个他更愿意接受的“锚”,让孩子有缓冲的空间,比起强硬的口吻,命令的语气,更有弹性。在不知不觉中,孩子的行为朝着你期待的方向发展。

目标有时候是我们行事的基础。人之所对未来畏惧,一是对事物不熟悉,不知道答案;二来是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能不能把问题办到。目标定高一点,会有激励作用。

有个家庭教育家说,如果你对孩子有考高中的期望,那么,请你给他定考重点高中的目标。如果,你只希望孩子顺利毕业,那么,不妨给孩子定考高中的要求。否则,他毕不了业。这就是运用了沉锚效应。让我们对孩子的期望,隐藏在我们设置的“锚”里。

比如,你让孩子练习数学运算,你希望孩子每天练习8道题。你可以这样问孩子,你今天是练习8道题还是10道题?有点小懒惰的孩子会选择8道题,孩子若状态好,也许会选择10道题,无论怎么选,都会达到我们的预期。

当然,目标的设定,要符合孩子的能力水平,不能好高骛远,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如果,目标设得太高,孩子,觉得反正怎么努力都达不到,就会无所谓。这样,反而适得其反。

父母的行为举止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锚”,父母是孩子言行举止标准的提供者,父母的表现在很多情况下成为孩子的参照。一个每天都在刷手机、打麻将的家长,很难培养热爱看书的孩子。你若想孩子热爱阅读,首先,你要在孩子面前多读书,并与孩子一起读书;你若希望孩子懂礼貌,你首先应该把“请”、“谢谢”、“对不起”、“麻烦”等挂在嘴边;你若希望孩子勤劳,你在家中就不要做“甩手掌柜”……

对于孩子成长中的孩子,你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导向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必须,谨言慎行,以身示教,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长在摸索中前进。了解孩子身心的发展的特点,巧用心理效应,让教育变得平和易接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