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万物,小即是大(管理必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3
梁言相劝:语言的终极本质是能量,能量的功能是唤醒,唤醒的生命才具有温度和意义。

“管理篇”的前两周,分别向大家汇报了《从平庸到优秀》这本书的序和前言,即《人生是一场绝无侥幸的经历》和《真正的参与即是创造》。

其实《从平庸到优秀》这本书有一个副标题,叫“组织及个人能力提升的三大工具”。

无论工作中还是生活里,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每个人都存在于各种组织当中。由于年龄或际遇的原因,在某个或很长的一个时期内,我们可能还会成为一个组织的管理者甚至领导者:比如一个部门的部长,一家公司的老板,一个家庭的家长或是中流砥柱,等等。

今天向大家汇报的是这本书的导读部分,主要功能就是说明这本书“组织及个人能力提升的三大工具”的定位和作用。

再次说明,这只是一本入“入门”级别的书。

个人理解,德鲁克先生所说“最重要的是,管理这东西,一定要当地的文化中才能发芽生根”,这个“当地”不只是东西方或中美之间的差异,而是组织之间的差异。

最要引起注意的,不是“当地”,而是当地的“文化”。

脱离了“文化”,任何的管理工具都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文化即道。

工具为术技,道法才自然。

一、每日一思

针对“组织能力”和“个人能力”,再补充一些我个人认同的内容。

1、企业成功=战略正确x组织能力

而组织能力是组织个人、组织机制和组织心智(文化)的契合体。

对于许多管理者而非经营者而言,上述公式可以转化为:

团队(部门)成功=战略正确x团队(部门)能力

而团队(部门)能力,是团队个人、团队机制和团队心智(文化)的契合体。

我本人非常认同且极度偏爱一句话,“战略与文化是一个组织的任督二脉,对于团队和个人,亦是如此。”

如同徐文兵先生《字里藏医》对“健康”二字的诠释,干工作别别扭扭,甚至如同在时刻想闯出去的围城里,不能享受工作的乐趣,也不能通过积极的主动挑战的工作去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的团队或组织,不管业绩有多优秀,规模有多大,最多只是“健”,肯定还有哪里不顺,“塞、阻、断、绝”的问题可能还是存在。

如果战略与文化并重,业务与管理齐飞,让顾客与员工,甚至社会和股东以及供应商等相关方,都相对满意,这会是真正意义上健康、优秀的组织。

2、关于个人能力,只想强调一点,个人能力也是一个体系,是技能、知识和认知的契合体;而认知在这个体系中的重要性,就像“操作系统”一样,我们必须重视并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这个“操作系统”,即个人认知体系。

二、每日一学

(一)关于管理和中国企业的管理

彼得·德鲁克说:“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的权威就是成就。”

彼得·德鲁克说:“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关键就是人才问题。是什么人才问题呢?是管理人才的问题。……最重要的是,管理这东西,一定要在当地的文化中才能发芽生根。”

(二)关于组织能力

1、强组织能力的四条标准:

①强大的赋能能力: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

②建立在最强人的能力边界上;

③能力可以累加,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④对外部环境保持敏感,能够根据环境调整自己。

2、组织能力的基本框架:

①资源:人、设备、技术、产品设计、品牌、信息、现金、供应商、分销商、客户关系等;

②流程:将资源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企业成员之间采取的互动、协调、沟通和决策模式(结构、流程、内部沟通协调方式。包括制造、产品开发、采购、市场研究、预算、规划、员工发展以及资源分配);

③价值观:正确决策优先级时所遵循的标准。良好管理的一个衡量标准在于,是否在机构内部普及了这种清晰、统一的价值观。

3、资源-流程-价值观在组织能力中的三位一体关系

①资源形态很大程度决定流程结构;

②好的流程可以让资源获取简单;

③流程用久了被员工以为习以为常,就成了价值观;

④企业在初创期,组织能力通常高度依赖于资源,关键人员决定成败;随着时间推移,组织能力逐渐转向流程和价值观。

(三)关于《三大工具》

《三大工具》的定位是为组织和个人的能力提升提供部分认知和实践层面的解决方案。

在一个组织的资源中,人是最特殊最活跃也是最重要的资源,对流程和价值观的形成、遵守以及改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大工具》解决方案的逻辑,是通过提升“人”的能力,自下而上一方面奠定组织能力的坚实基础,一方面不断推动组织能力的提升;同时,《三大工具》中“规范、服务、务实、反省”等理念层面的内容,是来源于卓越绩效和领导力,实证于长城汽车等优秀组织的价值观体系,亦可为发展中的中小企业,包括希望获得快速成长的年轻人,自上而下提供设计保障。

《三大工具》在横向维度上,为日后参加工作或刚刚参加工作或希望获得快速成长的年轻人,提供了“工作的前提-思维的起点-做好的核心-更好的关键”这样一条完整的路径,其本质是“怎么做-为谁做-如何做好-如何更好”这样一整套解决方案,其内容是“规范-服务-务实-反省“这条递进价值观链条的落地,即每一项价值观从定义、好处、如何做到的维度,通过具体、可操作、标准化的工具方法,来让年轻人从理念到方法,从学到习,从用到成果,形成一套完整的行为规范和思想体系。“规范篇”分为“如何规范地安排工作”和“如何规范地执行工作”两部分,加上“服务篇”、“务实篇”、“反省篇”,共计五部分,每个部分都是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各提供一个具体的方法,共计十五个工具;其中每一个工具都是富含理念、方法、工具,即道、法、术合一的完整的体系。

其实每一个工具经过近十年的验证和改进,都已经十分标准化和易操作了,之所以叫《三大工具》,其实本意还是希望初入职场的年轻人,通过明白并践行“小即是大”的道理,能真正踏实下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和人生之路,一步一个脚印,走踏实,打扎实。

之所以叫《三大工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工具看似小,但作用和价值很大。十五个工具,从来源的构成上主要是三部分:一是日本丰田汽车员工成长体系(比如受命四要素工作法),二是IBM领导力的内容(比如目标行动公式),三是作者本人在20年工作中培训中产生的管理实践(比如三思工作法、明知故问工作法等)。三者的大概比例是1:1:1。对这些方法、理念的认同和坚持使用,让自己和曾经的许多同事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与提升,有一些同事自己创业后也在以此提升自己的组织能力。

《三大工具》成形于2011-2014年自己在长城汽车工作时期,成熟完善于2017-2019年自己在汉腾汽车工作时期;当时是以《员工成长指南》的方式推行过。在此,也特别感谢所有曾参与过这项工作推行和内容完善的同事们,尤其是长城汽车生产管理本部的“生管之家”成员和汉腾汽车生产中心的“生产之家”成员。是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有了《三大工具》今天成书的结果。

(四)关于学习

任何一项方法、一个工具的学习,其实都是“知与行”的过程。

未知-知-信-坚信-行动-坚持-结果,无一侥幸。

我常以关于“学习”的三句话来激励也提醒想要快速成长的年轻人们:

1、学习学习,边学边习。

2、习比学更重要。

3、学习,不是为了知道,而是为了做到。

《三大工具》这本书,每一篇章最后都有一篇我和学习者之间沟通交流的讲话,都是从具体内容理解和学习应用两个角度讲的一些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和应用能有一些帮助。

(五)感谢

能力一般,水平有限。

书中纰漏错误,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至五章,三大工具。

工具为术技,道法才自然。

——杨铁梁《从平庸到优秀》

三、每日一行

1. 请把您认同的部分内容或观点,首先分享给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人。

2. 重要内容做好记录或收藏,因为我们很快会忘记。

3. 有适宜机会,用多种方式和身边人探讨交流,相互帮助相互启发。

4. 认为必要的改变,一定要制订个人提升计划,从目标到行动,有日程可测量,把“想”做的事,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时,才会变成真正的“行动”。

5. 定期回头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会持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而这一能力至关重要。

6. 定期总结,确认自己的提升计划,给自己鼓励和奖赏,持续改进。

从学到习·知行合一

学习学习,边学边习

习比学更重要

学习不是为了知道,而是为了做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