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和母亲的分离焦虑是怎么回事?有何种表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0
可能这个小孩子一下子离开妈妈可能不适应,才会导致小孩子淘淘大哭。不过现在这个时代,不是孩子离不开我们,而是我们大人离不开孩子。现在我的孩子是我一手带大的。现在离开了孩子好像少了些什么东西就世界不能转了。其实有孩子陪伴是很好的一件事,虽然带小孩子再辛苦再累那也值得。因为可以陪着小孩子身边。

现在动不动就提分离焦虑,搞得妈妈们都很紧张,生怕自己和孩子分开,会让宝宝有分离焦虑,影响 健康 发育。

为了让妈妈们不再担心,我从专业角度来说一说。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分离焦虑分为正常的分离焦虑和不正常的分离焦虑。

1、正常的分离焦虑。

比方说,妈妈想出去溜达一会,刚把宝宝递给爸爸,宝宝就开始大哭大闹。妈妈一哄一抱,宝宝就不哭了。

这种就是典型的分离焦虑,而且是正常的。

分离焦虑,指的是小孩子同家人分开的时候产生的不安、不愉快的悲观情绪反应。

主要表现有烦躁、不安、哭闹等。

这是在婴幼儿时期,孩子对父母等亲人的依赖程度是最高的。待在熟悉的人身边,他们才能获得充足的安全感。

而突然和亲人分开,他们本能地就会觉得失去了安全,会害怕,这个时候,分离焦虑就出现了。

分离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是很正常的现象。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这种情绪。

这种情绪只要控制在适度范围,不是长时间的出现,没有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育,那就是正常的情绪反应,不是心理疾病。

2、不正常的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障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疾病。

分离焦虑障碍,指的是婴幼儿对和亲人分开存在着过度的害怕和焦虑,长时间存在,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育。

只有出现这种情况,才是不正常的,才需要找医生。

举个例子对比一下,家长们就明白区别了。

比方说,我们送宝宝去幼儿园。

一开始,宝宝不愿意离开妈妈,又哭又闹。

过了几天,宝宝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了,去幼儿园上学也不再哭闹了,和老师、其他小朋友也能接触、交往了。

这种情况就是分离焦虑,是很正常的情况。

而宝宝如果一直哭闹,持续不断哭闹,做噩梦、甚至身体出现呕吐、头疼、胃疼等反应,这种情况持续 4周 以上,那就不正常了。

这时,我们就要考虑这是分离焦虑障碍了。

通过上述的例子,大家应该明白了这两者的区别。

孩子刚开始去幼儿园,是分离焦虑最容易出现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才能让宝宝轻松一点呢?

1、提前熟悉新环境。

进入幼儿园的前两个月,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到幼儿园附近玩耍,同时分享一些幼儿园的有趣事情。

这样可以使孩子提前熟悉幼儿园环境,对上幼儿园有憧憬和向往。

2、平时多接触同龄阶段的小朋友。

平时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和小朋友一起玩,能增强孩子的 社会 性。

3、提前训练适应。

在宝宝上幼儿园之前,要让他们慢慢适应和妈妈的分开。可以和宝宝约定,妈妈大概几分钟后回来。

经常这样训练,宝宝们会慢慢适应妈妈的离开,培养出对家长的信任。

我是柳柳老师,有趣有料的教育心理老师, 情感 导师。

有 情感 心理问题,可以私信问我哟~

“分离焦虑”的意义 在1-5岁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安全依恋没有形成,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喜欢“粘着”妈妈。从七八个月开始,很多孩子喜欢用哭声“拴住”妈妈,这是孩子在寻求安全感。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分离焦虑”,它是孩子离开母亲时出现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孩子会用喊叫、哭闹来表达自己的焦虑,呼唤妈妈的出现。分离焦虑的出现,与孩子的不安全感有关。

由于婴儿在母体里成卷缩状态,对他来讲是这是最安全的姿态,所以婴儿出生时时哭着来的,因为外界的一切都让他没有安全感,但是母亲的怀抱跟气味能让他安静下来,是因为,十月怀胎,婴儿最熟悉的人是妈妈,然后对妈妈产生依赖。一旦妈妈离开,他所熟悉的一切消失,就会产生焦虑,不安,哭闹,眼睛向四周张望,仿佛在需找妈妈般。当母亲出现,他会安定下来。

安全感的问题 新生儿并不认识母亲 只要孩子不是刚性的需求 比如饿了 尿了或者不舒服 只要你在用爱去拥抱 孩子就会对你笑 如果你带有丝毫情绪 孩子都会有识别 不会安静的给你抱 所以其实人从出生到去世一生最幸福的莫过于一生有个安全幸福饱满的双手完全爱着无条件的被接纳

分离性焦虑症表现为幼儿与亲人分离时深感不安,产生明显的焦虑情绪,多数幼儿常无根据的担心亲人会离开自己发生危险或意外的事故,因而不愿离开亲人,不去幼儿园或拒绝上学,即使勉强进学校,也是哭哭啼啼或有挣扎。这种焦虑表现非常痛苦和伤心并造成儿童许多重要功能的障碍或缺损。

患儿表现为过度烦躁,焦虑不安,伴睡眠不好,做恶梦,讲梦话,食欲不振,心跳,气促,出汗,尿频,头痛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患儿夜间往往不敢单独睡,怕黑暗,常需要妈妈陪伴,常伴夜间遗尿。

依恋理论的研究者,心理学家约翰•鲍尓比通过观察把婴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

1.反抗阶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闹。

2.失望阶段-仍然断续哭泣,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他人,表情迟钝。

3.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但是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

分离焦虑,会对孩子饮食、消化、睡眠等有影响,更主要的还怕影响心理素质。依恋理论认为,如果有个“足够好的”妈妈,孩子长大后就有了内在的安全感。反之,孩子会表现出某些特征,比如索性不要妈妈,妈妈回来了,也会懒得理她,他们更关注自己,不太有 情感 反应(压抑了);或者他们表现得很矛盾,好像要靠近妈妈,但妈妈靠近了要拥抱他们了,他们又挣脱,好像对妈妈有怒气, 情感 摇摆,不信任妈妈。虽说,分离焦虑是很正常的 情感 发展阶段,但我们也应该想点办法,帮助宝宝共同度过这个“心理危机”。

因为婴儿习惯了妈妈身上的味道、离开妈妈他会比较的焦虑不安、恐慌!闻着味道他就会比较的踏实!

显著的分离焦虑。他们被形容成“手拿脐带走进生活,时刻在找地方接上去”。由于患者严重缺失被爱的体验、他人的关怀,所以非常害怕孤独和被人抛弃。对抛弃、分离异常敏感,当面对分离、被拒绝或即将失去外部支持时,可出现强烈的应激性反应包括自我意象、 情感 、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变化,以千方百计地避免分离情景,并有可能采取极端行为如自杀、自残自伤等来阻止被抛弃。

孩子刚离开母体,刚出生的婴儿,尽管在肉体上和母亲是分离的,但是在心理上,是和母亲一体的。所以在孩子的意识中,我就是妈妈,妈妈就是我,这个时候的孩子也需要妈妈无条件的爱。对于这个时期的妈妈来说,并不困难,因为这个时候的妈妈,体内会分泌出一种叫本体胺的东西,会让妈妈愿意为孩子提供一切。从生理上,为孩子提供乳汁,心理上,这个时候的妈妈是全然地爱着孩子的,眼里的孩子也是完美的。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