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白鹿原人是怎样过冬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0
白鹿原地势高而空旷,空气畅通,所以冬天就格外的寒冷。那么,白鹿原上的人那些年都是怎样过冬的?

一丶穿衣方面

白鹿原人冬天穿的是棉衣(褂褂),棉大裆裤,棉鞋(窝窝),这些装备都是妇女亲自动手,利用工余时间,纺线,织布,剪裁,缝制成衣服。选样、缝邦,纳底,上鞋,楦鞋这就做成了棉鞋。这些衣服棉鞋制作的工序流程非常复杂,那是难以用言语描述详尽的。光是那用具就有

2O种之多,现在都已经消失了。那时物质匮乏,做工艰辛,人们也就格外珍惜,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另外,冬天里男人头上少不了一个"雷锋帽",除了保护头顶,连耳朵和侧面的脸的捂严实了。女人头上用一条头巾包的严严的,只露出脸的正前面眼睛鼻子那部分。有的男人不扣上衣的扣子,而是将衣襟互掺着紧紧一裹,外面再缠一条宽宽的布腰带,格外的暖和。听老人讲:三单不如一棉,三棉不如一缠。

二丶大火炕

过去咱关中人,冬天都离不开大火炕。炕与窝灶相连接,做饭,蒸馍什么的,只要动了烟火,炕就热乎乎的。有的人家人口众多,总不能都挤在一个火炕上吧,那怎么办?这好办。当时无论灶房还是厦房一律都是用土胡基盘的土炕,都留着炕洞。冬天来了,厦房的炕洞里煨些麦糠,驴粪,锯沫之类的,洞口塞把麦秸作为火引子。点燃麦秸,用扇子扇上片刻,盖上炕洞盖就成了。

三、娃娃的小火炉

冬天的早晨特别冷,娃娃们上学起得格外的早。大人怕冻坏了娃娃,就给他们用旧洋瓷碗、洋瓷缸,穿上系就做成了小火炉。装上锯未,玉米轴等燃料。炉子生着了,提着火炉的系,甩开臂膀抡,抡成了一圆圈,红彤彤的,这样,小火炉就旺了。然后偷一把玉米,蹦蹦跳跳向学校而去。

四丶生蜂窝煤炉子,烧热水壶,热水袋

那时候还没拉电,没有电热毯。也懒得烧炕,嫌麻烦又不卫生,那就只室内生的是蜂窝煤炉子,其实只是烧水,白天闲了围在炉子跟前,还能取点暖。晚上炉子却不济于事。开炉门吧,太费煤了。开了炉子,晃晃着,偌大的房子,能产生多少热量,房子的温度几乎没有改变。只好烧开了水。灌入水壶,水袋之中,塞进被窝,还挺管用的。

四、烤晃晃

为了生活,有些人外地的客商行人半夜三更的行路,后半夜到天明这段时间气温最低,有的人撑不住了,就拢一堆火烤一烤。农村到处都是麦垛子,玉米杆垛子,随便抱一抱子。既使主人发现了也不会怪罪的,出家人不容易。这里可能就有人要问了:这样太危险了,失火了咋办?你尽管放心,不会的!当时的人觉悟挺高的,烤完火,必定要想办法弄灭了火,那怕撒泡也要灭了红。

所有这些都早已成为了往事。但这些往事总是刻骨铭心,难以忘怀,让人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由衷地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我们伟大的祖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