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拿家里的钱,妈妈发现后没有责怪,教育方式值得家长借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24

不少孩子有过“偷拿”父母钱的经历,有些父母即使有所发觉,却觉得无伤大雅,选择“睁只眼,闭只眼”,不会去责骂孩子。而孩子也自认为“神不知,鬼不觉”,私下还会窃喜不已。其实,父母发现孩子从家里偷钱花,选择的教育方式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最近一段时间,丁雅放在桌子上的零钱总是莫名地少了,有时是5元,有时是10元。最初,丁雅以为自己记错了,没有特别在意。但后来次数多了,丁雅就怀疑是儿子偷拿了。

晚上,丁雅在儿子上床睡觉之后,翻看了儿子的书包,在书包夹层里发现了几十元零钱。丁雅知道,每周给儿子的零花钱,都被儿子买零食了,根本不会有结余。不用说,这多出来的零钱,就是儿子偷拿的。

第二天,丁雅悄悄问儿子,“妈妈在家里丢了几十块钱,是不是你捡到了?捡到钱要还给妈妈哦。”儿子有点紧张,小心翼翼地看了看妈妈,点了点头。她跑回房间,从书包里翻出偷拿的钱,交给了妈妈。

丁雅摸了摸儿子的脑袋,夸她懂事。而果果也如释重负,好像轻松了很多。从此,丁雅在家里再也没少过钱,有时儿子还会提醒妈妈把钱放好,避免弄丢了。

丁雅并没有采取极端的做法,而是从侧面提醒儿子自己“丢钱”的事实,让儿子意识到妈妈知道钱少了。但她强调的是“丢了”,儿子可以还回来。她的做法比较策略,可以让儿子意识到错误,又有机会纠正错误。事实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孩子“偷拿”父母的钱,并不会觉得是多么严重的事情,也不会联想到“偷”上。有些父母往往过于极端,会给孩子贴上“偷”的标签,甚至打骂、斥责孩子,容易让孩子产生对抗心理,甚至变本加厉。父母应当找到孩子“偷拿”父母钱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没有“偷”的概念

很多孩子自幼受父母宠爱,对金钱没有正确的认知,也没有“偷”的概念。孩子从小的所有花销,都是由父母支付,甚至从父母手里拿钱,也认为是很正常的事情。

当孩子不经父母允许 ,拿了父母放在家里的钱,也没有认为有何不妥,在孩子的认知里,并不认为这是“偷钱”。

2、攀比心理作祟

孩子逐渐长大之后,有了熟悉的玩伴和同学,会在一起玩耍,有零食也会一起分享。有些孩子在父母给了钱或者买了零食之后,就会向小伙伴或同学炫耀。

孩子都有自尊心,认为自己不比对方差,容易产生攀比心理。为了有更多的零花钱,买更多的零食,孩子可能就会“铤而走险”,从家里偷拿父母的钱花。

3、满足自己的欲望

有些孩子在长大之后,会逐渐产生叛逆心理,喜欢与父母对着干。还有些孩子喜欢自己随心所欲购物的感觉,或者去网吧上网、打 游戏 等。

一旦自己的零花钱用完了,就会从家里偷拿父母的钱,满足自己购物或者去网吧玩的欲望。这种性质就比较恶劣,需要父母及时管教,以免孩子越来越叛逆。

父母发现孩子从家里偷钱花,首先要弄清楚原因,引导孩子讲出“偷钱”的真正原因,并让孩子认识到“偷钱”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并认识到这种错误的严重性。优秀的父母,就要给孩子改正的机会,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当父母发现孩子从家里偷钱花时,大多数人无法做到冷静,情绪就会比较暴躁,甚至直接去质问孩子。这种做法并不利于孩子认错和改错,反而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父母要确保冷静,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以及“偷钱”的背后原因。父母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孩子也会将心里话讲给父母听。

2、引导孩子合理满足自己的愿望

孩子从家里偷钱花,可能是孩子喜欢上某样玩具或者其他物品,但孩子没有钱或者零花钱不足以满足孩子的愿望,就会从家里偷父母的钱。孩子的愿望越多,对钱就有更多的需求。

父母就要关注孩子,及时了解孩子的愿望和需求。对于孩子的合理愿望和需求,父母可以适当给予满足。而对孩子的不合理愿望和需求,父母就要引导孩子,建立长期愿望清单,以自己的劳动换取金钱,合理满足自己的愿望。

3、适当给孩子零花钱

孩子长大一些后,父母可以适当给孩子一些零花钱,让孩子合理支配自己所拥有的零花钱。孩子可以用零花钱买自己需要的东西,也可以用零花钱理财,以赚取更多的“收入”,可以较好地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

父母对于孩子偷拿钱的行为,应当避免给孩子贴“标签”的行为,也不可过于严厉地审问,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可以采取温柔的方式,讲究策略和方法,让孩子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免养成坏习惯。

相似回答